海上日出
学习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教学重点: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难点: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海上日出》,这篇文章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家的《海行杂记》,作者乘船去巴黎,在海上航行的那些日子里,常早起看日出,并把看到的景象写了下来寄给了他的哥哥们,让他们一起领略壮观的景象,今天我们也一起来领略这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吧!
2、出示:学习目标1、2、3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记住生字的音和形,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中重点词、难懂词的意思。
3、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学习:
1、互相检查认读生字词,交流识记方法。
2、讨论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展示交流并指导:
1、认读生字:重点指导:“刹“字是多音字,本课读“cha”,不要读成“sha”,“痛”字不要读“teng”。
2、记、写生字:重点指导“辩、镶 ”这些字。
3、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整体把握,理清线索,分好段。
思考文章的中心段是哪一段?
出示“这难道不是伟大的景观吗?”
(1)“这”指的是什么?(海上日出的景象)
(2)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看到海上日出景象后的什么?(感受)
(3)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哪些部分里描述海上日出的景象的(2-5自然段)。
(4)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意思。
第一段(1) 第二段(2-5) 第三段(6)
五、学习、探究第一段。
六、达标检测:
1、读拼音,写生字词。(略)
2、朗读课文
七、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 课 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标 第 一 网 ( http: / / www.xkb1.com / )
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标 第 一 网
二、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2、3自然段
1、自由读:2-3自然段,边读边想画面,作者描写什么样情况下的日出景象?
2、根据老师提示,小组学习晴天时日出时的过程。
出示结构提示。
一片( ) -> 一道( ) -> ( )
(红没有亮光) -> ( )冲破云霞 -> 跳出海面( )
3、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了日出时景象
4、请根据这个结构图示谈一下作者在描述日出过程景象有哪些变化吗?(颜色、形状、亮度)
5、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中,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句子你没有理解?
6、重点指导
(1)学习第2自然段。
描写太阳即将露头儿时天空色彩的变化,抓住重点词语“目不转睛”读出作者急迫想看到太阳的心情。
(2)学习第3自然段
描写太阳由露头儿到完全升离海面的过程。
重点理解:“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纵地,使劲向上升。”
(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上一句写太阳露出小半边脸,下一句写太阳跳出了海面,推测可知,这句话是写太阳由露头儿至跳出海面的上升过程。)(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纵”是作者的动态描写,此时此刻作者在船上,船人、海都在动及看的人会不由自主地眨眼等原因,所以作者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7、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日出的雄壮、美丽。
(二)学习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4-5自然段,思考两个“有时候”各指什么样的情况下的海上日出(有薄云时和黑云时)。
2、天也有薄云时,太阳升起是什么景象?
(1)“躲进云里”,“躲”字写出了什么?
(2)“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3)“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很难分辨”,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情景吗?
(4)有感情的朗读。
3、天边有厚厚的黑云时,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1)太阳在黑云背后:抓住“放射”“镶”体会为什么会出现黑云镶着金边的罕见景象?
(2)太阳透出重围:想象天空、海面、船上所有景物的变化。
(3)此时此刻作者观赏到这样的壮丽场面时心情怎样?
(4)有感情的朗读。
4、因此,作者以无比欢愉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1)比较:这是伟大的奇观。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2)这两句话哪句更能表达作者此时的心情。(3)齐读,读作者由衷的赞叹和大自然美景热爱。
三、拓展。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的自然现象。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课文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好天气 —— 详
有薄云 —— 略 热爱大自然
有黑云 —— 次详
伟大的奇观
教学反思: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