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0年江苏地区语文学科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2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选出(每小题2分)
1.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称职chèng 炫目xuàn 闪烁shuò 黄晕yùn
B.抖擞sǒu 谥号yì 尽管jìn 发髻jì
C.贮蓄zhù 挑拨tiāo 打更gēng 渔父fǔ
D.御聘pìn 蔚蓝wèi 瞑目míng 卷帙juàn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项是 ( )
A.“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少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少美的色彩!”
B.真是一只不可思议的狼,它为什么如此犯忌呢,那只小狼到哪里去了呢?
C.伽俐略终于得到了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这个位置——主要由于别人不屑它,因为年薪只有60士库提(约合现今65美元)。
D.田间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湖南省安化的一位农民,为了泄私愤,刀砍火烧杀死了12个无辜的人,这真是骇人听闻啊。
B.某同学迷恋上了网吧,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了。
C.对待知识来得半点含糊,有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老师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D.有闲情逸致的人,一定喜欢紧张,激烈的生活节奏。
4.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学会限制自己的情绪,在已是一种涵养,对人是一种公德。
B.机器的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
C.尽管我们很渺小,都应该让自己知道“我很重要”。
D.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全部正确的是 ( )
A.犬坐于前(象狗那样) 一狼洞其中(打洞)
不耻不下问(可耻) 便实钉之(用钉子钉)
B.学而不厌(厌倦) 略无阙处(完全)
虽乘奔御风(虽然) 明察秋毫(眼力)
C.盖以诱敌(原来)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
一狼径去(离开) 项为之强(同“僵”,僵硬)
D.但逐层布板讫(只) 岁以大穰(因此)
其出旧曾有之(助词,无实义) 默而识之(连词,表修饰)
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顺序应是( )
①语文,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②我在其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步入思想高地,领略无限风光
③我从事语文教育工作
④那种快乐,那种情怀,那种在母语家园里遨游,边吮吸雨露甘醇的自由自在难以言表。
⑤我与它朝夕为伴——交往,对话,倾听,诉说。
A.①②④③⑤ B.①③⑤④② C.③①⑤②④ D.③⑤②④①
第二部分 (138分)
二、按要求答题 (31分)
7.下列词语中有4个错别字,请一一找出来,并按顺序订正在田字格里。(4分)
鸦雀无声 怡然自得 罪魁祸手 影壁 自栩
眼疾手快 喜出望外 悲欢离和 婵娟 跻身
鸡毛算皮 冥思苦想 陈词滥调 报酬 遐想
8.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10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露无声湿桂花。
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我却还认为船慢。
⑶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辛弃疾的《西江月》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的农村夏夜的景物特征,从侧面写出了人们丰收的喜悦。
⑸苏轼的《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哲理性认识。
⑹学习时要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正如孔子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著阅读 (5分)
最后,蓓姬虚弱的手脚再也无力拖着她往前移动了。她坐了下来。[甲]跟她一起坐下。他们谈起了家和那里的朋友们,还有舒适的床铺,以及最要紧的——光明!蓓姬哭了,[甲]竭力想法要安慰她。
⑴这段文字出自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情节,作者是美国的______________。(1.5分)
⑵[甲]就是______________,请结合小说的内容谈谈你对他的评价。(3.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专题与口语交际 (5分)
⑴学习了“狼”专题后,班级举行以“说狼”为主题的辩论会,如果请你为主持人,要写一段开场白,你将写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学习了“狼”专题后,我们对“狼”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有人主张“杀狼”,有人主张“护狼”,你支持哪种主张?为什么?(3分)
你支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是一段新闻,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不超过20个字)。(2分)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13日从国家林业局获悉,大熊猫基因组测序研究项目近日正式完成,并绘制出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大熊猫基因组进行测序研究。
研究还表明,大熊猫基因组仍然具备很高的杂合率和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在已经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中,大熊猫基因组与狗的基因组最接近;数据分析结果同时还进一步支持了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大熊猫是熊科的一个亚种”这种观点,证明了熊科内部各类群的分类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5分)
⑴这幅漫画的含义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果你是漫画中的孩子,你将会怎样对“奶奶”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47分)
(一)阅读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回答问题 (6分)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3.这首诗写了什么具体时节的景致?它有什么特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你的理解,简略说说诗人及游人各自怀有的感情。(2分)
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游人不管春将老”,“老”即是“尽”,可以将“老”换为“尽”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古文《西陵峡》,完成16-20题 (13分)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彩色形容,多所象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泛泛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之耳闻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6.用“/”找出下面这句话朗读时应该停顿的地方(一处)(1分)
始 信 之 耳 闻 不 如 亲 见 矣。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山谷传响( ) 及余未践跻此境( )
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 其彩色形容( )
18.翻译句子 (4分)
⑴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结尾说“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这“知已”是谁?为什么这样认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同是三峡之景郦道元的《三峡》与本文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众星探月“嫦娥”殊》,回答问题
①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一直牵引着中华民族的追月梦。如今,这个千年梦想,已经随着“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于2007年11月7日顺利进入绕月工作轨道而变成了现实。同年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壮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探月航天器的国家。同前四者比较起来,我国探月工程虽然实施时间较晚,但技术起步比较高。
②首先,探测月球的方式比较先进。前苏联1959年1月2日发射的第一个探月器“月球一号”,从距月球6 000公里处一掠而过,仅是远距离地进行了探测;同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二号”,两天后在月面硬着陆,利用撞毁前的短暂时间对月球进行了探测;直到1966年3月31日发射的“月球十号”才进入了绕月轨道开展探测工作。美国从1961年8月23日至1965年3月24日发射的“徘徊者”系列九个探月器,都是采用硬着陆的方式,直到1966年8月10号发射的“月球轨道器一号”才进入绕月轨道。而我国2007年10月24日发射的首个探月器“嫦娥一号”一开始即采取绕月飞行方式开展科学探测,起点就实现了技术上的跨越。
③其次,“嫦娥一号”在众多的首个探月器中重量最大。前苏联的“月球一号”仅重361.3公斤。美国的首个“徘徊者”仅重306公斤。日本1990年1月24日发射的第一个探月器“飞天号”仅重209.2公斤,欧空局2003年9月27日发射的至今唯一的探月器“智慧一号’’仅重370公斤。上述四个首发探月器重量之和为1 246.5公斤,而“嫦娥一号”卫星本身就重2 350公斤,几近前者总量的两倍,这说明我国首个探月器能携带更多的科学仪器,能完成更多的探测任务。事实上,“嫦娥一号”的有效载荷达130公斤,计有六套25件科学仪器,同前四个首发探月器相比,它承担的探测任务是最繁重的。其中探明月球14种元素含量和分布规律的一项任务指标就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④再次,首次发射即获圆满成功。前苏联的“月球一号”原计划是要在月面实现硬着陆的,可惜未能击中。美国的“徘徊者”系列探月器,前六个都发射失败。日本发射第二个探月器才获得成功,仅比中国早40天。迄今人类共向月球发射了124个探月器,计俄罗斯64个,美国56个,日本2个,欧空局1个,中国1个,其中失败63个,成功率还不到50%,失败的原因60%缘于运载火箭故障。我国首次发射即获圆满成功,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好评。原计划“嫦娥一号”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阶段要进行两至三次中途修正,由于飞行路线精确,实际只做了一次,本来,为了保证卫星的飞行安全,航天专家们针对其可能出现的84种故障,曾制定了148个相应的对策,结果直到它进入绕月工作轨道,所有的预案都没有实施。
(选自《科学与文化》2008年第1期)
21.第①段中加点的短语“这一壮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为什么说我国的探月工程技术起步较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嫦娥一号”的探月方式先进在什么地方?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画线句中的“预案”指什么?所有预案都没有实施说明了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第③段中在介绍“嫦娥1号”前4个探月器的重量时,都用了“仅”,请结合文本体会“仅”字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竹蔑》回答问题
①那是一个想来十分遥远的中午了,炽热的太阳高悬中天。
②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下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走,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③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前行。那孩子大约只有一岁半,我认识,跟我家住一个院。小家伙白白胖胖,小嘴嘟努着,眼睛又黑又亮,可爱极了。这会儿,他只穿了个有背带的开裆小裤衩,小屁股一撅一撅,跟个小鸭子似的。
④我还发现,他手里握了根又细又长的竹篾,那竹篾的尾端就在我脚前两三尺的地方游来摆去。这是一根充满诱惑与动感的美妙线条。
⑤那一会儿,我突然变得愚蠢可恶:我挪动着脚步,企图踩住那根美妙的竹篾。尽管我只是想跟那孩子逗着玩玩,但仔细想想,人的恶念原来与生俱有。
⑥我终于将那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感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硬毒辣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
⑦“啊呀!”老婆婆扳过孩子的手,不禁失声叫起来。我赶紧跑上去,一看,那孩子白胖胖嫩生生的小手被竹篾划了深深的一道伤口,鲜红的血往外涌流。我觉得心脏好像被竹篾一下子刺穿了,浑身打了一个永生难忘的激灵。
⑧那一刻,我惊慌失措,只盼着发生的事只是一个噩梦。
⑨老婆婆却说:“莫害怕,你又不是故意的。”
⑩我长吁一口气,内心的恐惧一下子被安抚了。因为老婆婆不以为我是故意的,我就可以免遭一场责难了。
于是我就坡骑驴,顺水推舟,不管表情如何尴尬难堪,我极力装作不留心而误踩了竹篾的神态。是啊,竹篾那么长,后边的人不小心而误踩上的可能性是挺大的呀!
老婆婆急急遑遑地抱着孩子找卫生室去了。
那条长长的竹篾刚才还活蹦乱跳着,这会儿却僵直地卧在长满苔藓的小路上。
耳边还有那孩子渐远渐轻的哭声。
午后,我被一种不安驱使着,到隔壁老婆婆家去看那孩子。孩子的手已经缠上了厚厚的白纱布,他的爸爸妈妈正心疼地皱紧眉头。老婆婆见我去了,对小孩的爸妈说:“他不是故意的。都怪我,我不该让娃儿拿篾子耍。”
我低着头,对老婆婆充满感激,但我仍然没敢承认自己是故意的。
那时候,我刚上初中,屈指算来,已有30年了。那条长竹篾为我培植了一种生理条件反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更不用说见到)别人一不小心划破了皮肉,我立即会浑身打一个激灵,一种麻酥酥的感觉透遍全身,仿佛自己也挨了一刀。
那仅仅是一种生理条件反射吗?
多少年来,我眼前常常浮现出一幅美丽生动的图画:一位白发老婆婆领着她的胖嘟嘟的小外孙在前面走,那孩子拖着一条长长的竹篾,在他一撅一撅的屁股蛋后边活蹦乱跳地游来摆去。
我干吗要踩上一脚啊!
(作者:左建明。选自《走过心灵的脚步没有声音》)
26.选文以“竹篾”为题,“竹篾”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从选文第~段所写的内容中,你能体会到“我”怎样的心情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明“我”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读选文第段画线语句,说说老婆婆当时为什么这样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选文中的“我”具有哪些性格特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表
现“我”的性格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选文中有许多极富表现力的语句,请你摘抄其中的一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谈谈它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你是否赞同30年来“我”对自己所犯过失的态度?请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60分)
题目:请以“_________;我的最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请将题目补充完整,例如:妈妈,家里的味,故乡的小河,不起眼的野菊花,一标香茶。⑵选择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⑶不少于600字。
2010年江苏地区语文学科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题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2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选出(每小题2分)
1.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D )
A.称职chèng 炫目xuàn 闪烁shuò 黄晕yùn
B.抖擞sǒu 谥号yì 尽管jìn 发髻jì
C.贮蓄zhù 挑拨tiāo 打更gēng 渔父fǔ
D.御聘pìn 蔚蓝wèi 瞑目míng 卷帙juàn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项是 ( B )
A.“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少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少美的色彩!”
B.真是一只不可思议的狼,它为什么如此犯忌呢,那只小狼到哪里去了呢?
C.伽俐略终于得到了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这个位置——主要由于别人不屑它,因为年薪只有60士库提(约合现今65美元)。
D.田间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A.湖南省安化的一位农民,为了泄私愤,刀砍火烧杀死了12个无辜的人,这真是骇人听闻啊。
B.某同学迷恋上了网吧,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了。
C.对待知识来得半点含糊,有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老师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D.有闲情逸致的人,一定喜欢紧张,激烈的生活节奏。
4.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D )
A.学会限制自己的情绪,在已是一种涵养,对人是一种公德。
B.机器的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
C.尽管我们很渺小,都应该让自己知道“我很重要”。
D.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全部正确的是 ( C )
A.犬坐于前(象狗那样) 一狼洞其中(打洞)
不耻不下问(可耻) 便实钉之(用钉子钉)
B.学而不厌(厌倦) 略无阙处(完全)
虽乘奔御风(虽然) 明察秋毫(眼力)
C.盖以诱敌(原来)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
一狼径去(离开) 项为之强(同“僵”,僵硬)
D.但逐层布板讫(只) 岁以大穰(因此)
其出旧曾有之(助词,无实义) 默而识之(连词,表修饰)
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顺序应是( C )
①语文,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②我在其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步入思想高地,领略无限风光
③我从事语文教育工作
④那种快乐,那种情怀,那种在母语家园里遨游,边吮吸雨露甘醇的自由自在难以言表。
⑤我与它朝夕为伴——交往,对话,倾听,诉说。
A.①②④③⑤ B.①③⑤④② C.③①⑤②④ D.③⑤②④①
第二部分 (138分)
二、按要求答题 (31分)
7.下列词语中有4个错别字,请一一找出来,并按顺序订正在田字格里。(4分)
雅雀无声 怡然自得 罪魁祸手 影壁 自栩
眼疾手快 喜出望外 悲欢离和 婵娟 跻身
鸡毛算皮 冥思苦想 陈词滥调 报酬 遐想
首 诩 合 蒜
8.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10分)
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曾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认为船慢。
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⑷辛弃疾的《西江月》中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句描写的农村夏夜的景物特征,从侧面写出了人们丰收的喜悦。
⑸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哲理性认识。
⑹学习时要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正如孔子说的那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名著阅读 (5分)
最后,蓓姬虚弱的手脚再也无力拖着她往前移动了。她坐了下来。[甲]跟她一起坐下。他们谈起了家和那里的朋友们,还有舒适的床铺,以及最要紧的——光明!蓓姬哭了,[甲]竭力想法要安慰她。
⑴这段文字出自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洞中历险的情节,作者是美国的马克·吐温。(1.5分)
⑵[甲]就是汤姆,请结合小说的内容谈谈你对他的评价。(3.5分)
汤姆生性顽皮,喜欢恶作剧,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勇于冒险,追求自由,做错事后敢于承认错误,承认缺点,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
10.专题与口语交际 (5分)
⑴学习了“狼”专题后,班级举行以“说狼”为主题的辩论会,如果请你为主持人,要写一段开场白,你将写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学习了“狼”专题后,我们对“狼”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有人主张“杀狼”,有人主张“护狼”,你支持哪种主张?为什么?(3分)
你支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不少于两点)
11.下面是一段新闻,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不超过20个字)。(2分)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13日从国家林业局获悉,大熊猫基因组测序研究项目近日正式完成,并绘制出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大熊猫基因组进行测序研究。
研究还表明,大熊猫基因组仍然具备很高的杂合率和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在已经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中,大熊猫基因组与狗的基因组最接近;数据分析结果同时还进一步支持了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大熊猫是熊科的一个亚种”这种观点,证明了熊科内部各类群的分类情况。
熊猫基因组精细图首次研究完成
12.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5分)
⑴这幅漫画的含义是什么?(2分)
反映了长辈溺爱孩子的普遍现象
⑵如果你是漫画中的孩子,你将会怎样对“奶奶”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47分)
(一)阅读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回答问题 (6分)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3.这首诗写了什么具体时节的景致?它有什么特征?(2分)
暮春 特征:草木青翠,落红满地
14.结合你的理解,简略说说诗人及游人各自怀有的感情。(2分)
诗人伤春、惜春的感情(从落花判断暮春,而“落花常惹人伤感、怜惜)
游人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15.“游人不管春将老”,“老”即是“尽”,可以将“老”换为“尽”吗?(2分)
“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首先“老”字用了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更能显怜惜之意,从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其次,“老”还将读者引向时光,青春流逝之意。
(二)阅读古文《西陵峡》,完成16-20题 (13分)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彩色形容,多所象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泛泛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之耳闻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6.用“/”找出下面这句话朗读时应该停顿的地方(一处)(1分)
始 信 之 耳 闻 不 如 亲 见 矣。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山谷传响(回响) 及余未践跻此境(到 )
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都) 其彩色形容(它的,代绝壁)
18.翻译句子 (4分)
⑴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江面,如果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
⑵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已经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若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已了。
19.文章结尾说“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这“知已”是谁?为什么这样认为?(2分)
“知已”即作者自己,因为文中说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而我看到后就觉得它美,并写此文称赞它。
20.同是三峡之景郦道元的《三峡》与本文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
相同点:山高且陡,以至不见曦月 /猿鸣声传响,哀转久绝
不同点:《山峡》分别写四季之景, 本文纵观山峡全景,其中有特写
(三)阅读《众星探月“嫦娥”殊》,回答问题
①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一直牵引着中华民族的追月梦。如今,这个千年梦想,已经随着“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于2007年11月7日顺利进入绕月工作轨道而变成了现实。同年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壮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探月航天器的国家。同前四者比较起来,我国探月工程虽然实施时间较晚,但技术起步比较高。
②首先,探测月球的方式比较先进。前苏联1959年1月2日发射的第一个探月器“月球一号”,从距月球6 000公里处一掠而过,仅是远距离地进行了探测;同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二号”,两天后在月面硬着陆,利用撞毁前的短暂时间对月球进行了探测;直到1966年3月31日发射的“月球十号”才进入了绕月轨道开展探测工作。美国从1961年8月23日至1965年3月24日发射的“徘徊者”系列九个探月器,都是采用硬着陆的方式,直到1966年8月10号发射的“月球轨道器一号”才进入绕月轨道。而我国2007年10月24日发射的首个探月器“嫦娥一号”一开始即采取绕月飞行方式开展科学探测,起点就实现了技术上的跨越。
③其次,“嫦娥一号”在众多的首个探月器中重量最大。前苏联的“月球一号”仅重361.3公斤。美国的首个“徘徊者”仅重306公斤。日本1990年1月24日发射的第一个探月器“飞天号”仅重209.2公斤,欧空局2003年9月27日发射的至今唯一的探月器“智慧一号’’仅重370公斤。上述四个首发探月器重量之和为1 246.5公斤,而“嫦娥一号”卫星本身就重2 350公斤,几近前者总量的两倍,这说明我国首个探月器能携带更多的科学仪器,能完成更多的探测任务。事实上,“嫦娥一号”的有效载荷达130公斤,计有六套25件科学仪器,同前四个首发探月器相比,它承担的探测任务是最繁重的。其中探明月球14种元素含量和分布规律的一项任务指标就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④再次,首次发射即获圆满成功。前苏联的“月球一号”原计划是要在月面实现硬着陆的,可惜未能击中。美国的“徘徊者”系列探月器,前六个都发射失败。日本发射第二个探月器才获得成功,仅比中国早40天。迄今人类共向月球发射了124个探月器,计俄罗斯64个,美国56个,日本2个,欧空局1个,中国1个,其中失败63个,成功率还不到50%,失败的原因60%缘于运载火箭故障。我国首次发射即获圆满成功,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好评。原计划“嫦娥一号”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阶段要进行两至三次中途修正,由于飞行路线精确,实际只做了一次,本来,为了保证卫星的飞行安全,航天专家们针对其可能出现的84种故障,曾制定了148个相应的对策,结果直到它进入绕月工作轨道,所有的预案都没有实施。
(选自《科学与文化》2008年第1期)
21.第①段中加点的短语“这一壮举”指的是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2分)
22.为什么说我国的探月工程技术起步较高?(2分)
因为我国探测月球的方式比较先进,在众多的首个探月器中重量最大,首次发射即获得圆满成功。
23.“嫦娥一号”的探月方式先进在什么地方?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4分)
“嫦娥一号”首次探月即采取绕月飞行的方式开展探测,而其他国家的首次探月器则是采用硬着陆或远距离方式进行探测/作比较。
24.画线句中的“预案”指什么?所有预案都没有实施说明了什么?(4分)
指航天专家针对“嫦娥一号”可能出现的故障,而制定的对策。说明我国的航天专家为了“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设计周密,准备充分。
25.第③段中在介绍“嫦娥1号”前4个探月器的重量时,都用了“仅”,请结合文本体会“仅”字的表达效果。(2分)
“仅”是对探月器重的限制,说明外国的前4个探月器与我国的探月器的重量相比太轻了,突出了我国探月器的重之大,携带的科学仪器之多,承担的探测任务最繁重。
(四)阅读《竹蔑》回答问题
①那是一个想来十分遥远的中午了,炽热的太阳高悬中天。
②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下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走,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③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前行。那孩子大约只有一岁半,我认识,跟我家住一个院。小家伙白白胖胖,小嘴嘟努着,眼睛又黑又亮,可爱极了。这会儿,他只穿了个有背带的开裆小裤衩,小屁股一撅一撅,跟个小鸭子似的。
④我还发现,他手里握了根又细又长的竹篾,那竹篾的尾端就在我脚前两三尺的地方游来摆去。这是一根充满诱惑与动感的美妙线条。
⑤那一会儿,我突然变得愚蠢可恶:我挪动着脚步,企图踩住那根美妙的竹篾。尽管我只是想跟那孩子逗着玩玩,但仔细想想,人的恶念原来与生俱有。
⑥我终于将那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感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硬毒辣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
⑦“啊呀!”老婆婆扳过孩子的手,不禁失声叫起来。我赶紧跑上去,一看,那孩子白胖胖嫩生生的小手被竹篾划了深深的一道伤口,鲜红的血往外涌流。我觉得心脏好像被竹篾一下子刺穿了,浑身打了一个永生难忘的激灵。
⑧那一刻,我惊慌失措,只盼着发生的事只是一个噩梦。
⑨老婆婆却说:“莫害怕,你又不是故意的。”
⑩我长吁一口气,内心的恐惧一下子被安抚了。因为老婆婆不以为我是故意的,我就可以免遭一场责难了。
于是我就坡骑驴,顺水推舟,不管表情如何尴尬难堪,我极力装作不留心而误踩了竹篾的神态。是啊,竹篾那么长,后边的人不小心而误踩上的可能性是挺大的呀!
老婆婆急急遑遑地抱着孩子找卫生室去了。
那条长长的竹篾刚才还活蹦乱跳着,这会儿却僵直地卧在长满苔藓的小路上。
耳边还有那孩子渐远渐轻的哭声。
午后,我被一种不安驱使着,到隔壁老婆婆家去看那孩子。孩子的手已经缠上了厚厚的白纱布,他的爸爸妈妈正心疼地皱紧眉头。老婆婆见我去了,对小孩的爸妈说:“他不是故意的。都怪我,我不该让娃儿拿篾子耍。”
我低着头,对老婆婆充满感激,但我仍然没敢承认自己是故意的。
那时候,我刚上初中,屈指算来,已有30年了。那条长竹篾为我培植了一种生理条件反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更不用说见到)别人一不小心划破了皮肉,我立即会浑身打一个激灵,一种麻酥酥的感觉透遍全身,仿佛自己也挨了一刀。
那仅仅是一种生理条件反射吗?
多少年来,我眼前常常浮现出一幅美丽生动的图画:一位白发老婆婆领着她的胖嘟嘟的小外孙在前面走,那孩子拖着一条长长的竹篾,在他一撅一撅的屁股蛋后边活蹦乱跳地游来摆去。
我干吗要踩上一脚啊!
(作者:左建明。选自《走过心灵的脚步没有声音》)
26.选文以“竹篾”为题,“竹篾”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2分)
(1)全文的线索;(2)推动情节发展;(3)反映“我”心情的变化。
27.从选文第~段所写的内容中,你能体会到“我”怎样的心情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明“我”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3分)
心情:懊悔(后悔或自责)。原因:(1)“我”伤害了一个幼小可爱的男孩;(2)“我”始终不敢承认故意踩竹篾的错误;(3)“我”辜负了老婆婆的宽容。(答对其中两点原因即可)
28.读选文第段画线语句,说说老婆婆当时为什么这样说。(3分)
(1)老婆婆不知道“我”是故意的。(2)老婆婆怕“我”受到孩子父母的责备而难堪。(3)老婆婆是个宽厚善良的人。
29.选文中的“我”具有哪些性格特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表
现“我”的性格特点?(2分)
性格特点:天真(顽皮或单纯)、善良、怯懦。描写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
30.选文中有许多极富表现力的语句,请你摘抄其中的一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谈谈它的表达效果。(2份)
示例:“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对竹篾的恐惧,同时也表现了“我”当时的恐惧。(答案不唯一)
31.你是否赞同30年来“我”对自己所犯过失的态度?请说明理由。(2份)
示例一:赞同。人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过去,才能完善自我。 示例二:不赞同。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过失进行反思,但是不能把自己的过失变成一个沉重的精神
包袱。(答案不唯一)
四、作文 (60分)
题目:请以“_________;我的最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请将题目补充完整,例如:妈妈,家里的味,故乡的小河,不起眼的野菊花,一标香茶。⑵选择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⑶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