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地区语文学科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十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年江苏地区语文学科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十一)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07 12: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0年江苏地区语文学科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期末复习题(十一)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 )
A.静谧mì 卷帙juàn 主宰zǎi 秋波澹澹dàn
B.澄清chén 蓑衣suō 黄晕yùn 匍匐fú
C.腌渍zì 阖家hé 佞臣nìng 酝酿liàng
D.抖擞sǒu 绝巘yǎn 济南jǐ 属引凄异shǔ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是: ( )
A.“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B.而同是冬天,济南与其他地方又不同:无风声、温晴、山秀、水清,“真得算个宝地”。
C.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D.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B.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 我军坚守阵地一天一夜,牺牲惨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后援部队终于赶到了。
D. 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在节约型社会里,人们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增强。
B.这篇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
C.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佩午囊、采百草等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略无阙处(完全、全部) 不见曦月(太阳)
或王命急宣(有时) 虽乘奔御风(即使)
B. 以钳搏之(用) 岁以大穰(因为)
患其塔动(担心) 而动如初(以前,从前)
C. 便实钉之(使……结实) 悉为两段(熟悉)
其喙有钳(它的) 盖钉板上下弥束(因为)
D. 人履其板(走,踩踏) 飞漱其间(冲荡)
哀转久绝(消失) 明察秋毫(看清)
6.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 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B. 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C. 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 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132分)
一.按要求答题:
7.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一一找出来并订正。(4分)
响晴 宽敞 轻飞漫舞 闲情逸致
磅礴 寂寥 一劳永逸 根深谛固
碧宵 嘹亮 轻风流水 细滋慢长
筋骨 缘故 承前起后 窃窃私语
错别字
订正
8.默写。(8分)
(1).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
(3).春冬之时, , 。
(4).看着看着,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5).绿树阴浓夏日长, 。
(6).最是一年春好处, 。
(7).晴空一鹤排云上, 。
(8). ,何似在人间。
9. 仿照例句,再写一个比喻句(4分)
例: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 语文是 , 。
10.口语交际。(4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到网上去检索、去阅读已成为我们学习的又一种方式。但是有些家长却担心自己的孩子因上网而耽误了功课。如果是你,你将如何说服你的父母,打消他们的顾虑呢?
11.漫画。(4分)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简要说明你对漫画内涵的理解。
12.诵读欣赏。(8分)
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成下边的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路转溪头忽见”中的“见”,应读哪个音,并说说它的意思。(2分)
①A.jiàn B.xiàn ( )
②“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用侧面烘托手法来写丰收喜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这时的快乐南宋诗人陆游在他的《游山西村》里也曾经表达过,你还记得是哪两句吗?
, 。
(4)从全词看,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练习。(16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贻以金钗 ( ) 盖钉板上下弥束( )
塔遂定 ( ) 人皆伏其精练( )
14.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匠师如其言 如土中狗蝎
B. 方两三级 方为秋田之害
C. 故如此 故时有物外之趣
D.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自非亭午夜分
15.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使实钉之,则不动矣。

16.“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使实钉之,则不动矣。”对喻皓的“笑”,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二)阅读美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
故都的秋 (郁达夫)
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⑵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⑶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⑷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⑸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⑹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利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⑺ “唉,天可真凉了─—”
⑻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⑼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⑽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有删改)
17.根据第(2)(10)段,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相比,两者特点是什么?(4分)
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
18.文章(3)-(9)段,依次描写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4分)
19.文章字里行间融入了热爱北国秋天的感情,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出了这感情?(4分)
20.你曾经学习过赞颂秋天的诗词,试写两句。(4分)
(三)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8分)
地球是不会屈从于教会的压力的。它绕着太阳转了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就这样过去了。《天体运行论》已经反复修订了49年,哥白尼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他的学生和朋友一再敦请他把《天体运行论》印成书。一部手稿是很容易散失的。印成千百部书,让这些书流传开去,再要把它们全部消灭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哥白尼接受了学生和朋友的建议。他用献给教皇的名义,给《天体运行论》写了一篇前言,措词委婉恭顺,可是态度极其明确,坚定不移。
他认为,他的主张跟大多数人的意见距离太远,可能受到人们的嗤笑。但是,摆脱错误的思想,寻求事物的真理,是学者应有的责任和权力。他相信,他的主张终究会被人们接受。
哥白尼甚至声明:如果有人摘引《圣经》上的某些章句,对他的著作横加指责,他将不予理睬。因为他蔑视这些人,蔑视这些无知而又粗暴的人。
为了摆脱错误的思想,寻求真理,揭示宇宙的奥秘,哥白尼已经耗尽了他毕生的精力。写完这本书的檄文般的前言,白发苍苍的哥白尼病倒了。等到他的学生捧着刚刚装订好的第一本《天体运行论》,急急忙忙跑到他的床前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了。他抚摸着书的封面,他那搬动地球的手,此刻已经没有力气把书打开了。他眼里流出激动的泪水,放心地闭上了眼睛,闭上了这双曾经在辽阔的宇宙中不断探索真理的眼睛。
哥白尼死去了。这一天是1543年7月26日。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杰作,全书分为六卷。在第一卷里,哥白尼讲述了地球的运动和宇宙的构造,驳斥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谬论。在后面的五卷里,他用精密的观察记录和严格的数学论证,来阐明他在第一卷里提出的主张。哥白尼说:太阳屹立在宇宙的中心,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80天公转一周,其次是金星9个月公转一周),再其次是地球(1年公转一周)。月亮绕着地球转圈子,是地球的卫星。比地球离大阳远的行星,挨次是火星(2年公转一周)、木星(12年公转一周)和土星(30年公转一周)。行星离太阳越远,转的圈子就越大,所以转一圈的时间就越长。在行星的轨道外面,是布满恒星的恒星天。至于宇宙是否有限的问题,他无法直接论证,便以谦逊和谨慎的态度说,把它“留给自然哲学家去研究吧”。
现在看来,哥白尼的说法还有很大的缺点,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的宇宙模式实际上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前,用肉眼可观测到的太阳系的一幅构造图。
跟哥白尼的功绩相比,这些缺点还是次要的。哥白尼的功绩远远超越出了天文学的范围。他教人们不要盲目相信《圣经》里讲的宇宙模式,教人们要尊重事实,要敢于探索真理。他用自己的毅力和勇气,为人们做出了榜样。
21.为什么“他的学生和朋友一再敦请他把《天体运行论》印成书” 请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22.“他那搬动地球的手,此刻已经没有力气把书打开了”用了     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23.“他眼里流出激动的泪水,放心地闭上了眼睛”中“放心”的原因是什么?(2分)
24.哥白尼的功绩是什么 (2分)
三.作文(40分)
题目:撇和捺互相支持就成了“人”,在人生的历程中常常离不了他人的支撑。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常需要有人倾诉;在急风骇浪的时候,常需要有人帮扶。在时间的流逝中,总有人是你最想依靠的。  
请以“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是学习的困惑需要“你”的指点,是生活的艰辛需要“你”的支撑,是思想的贫乏需要“你”的浇灌,是心灵的苍白需要“你”的丰富……选哪方面内容来写由你自己定; (2)字数不少于700字。  (3)写真事,诉真情,内容完整,字迹清晰。
(4)文中涉及真实人名或班级请用“××”代替。
2010年江苏地区语文学科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题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 A )
A.静谧mì 卷帙juàn 主宰zǎi 秋波澹澹dàn
B.澄清chén 蓑衣suō 黄晕yùn 匍匐fú
C.腌渍zì 阖家hé 佞臣nìng 酝酿liàng
D.抖擞sǒu 绝巘yǎn 济南jǐ 属引凄异shǔ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是: ( A )
A.“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B.而同是冬天,济南与其他地方又不同:无风声、温晴、山秀、水清,“真得算个宝地”。
C.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D.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B )
A. 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B.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 我军坚守阵地一天一夜,牺牲惨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后援部队终于赶到了。
D. 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D )
A.在节约型社会里,人们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增强。
B.这篇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
C.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佩午囊、采百草等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略无阙处(完全、全部) 不见曦月(太阳)
或王命急宣(有时) 虽乘奔御风(即使)
B. 以钳搏之(用) 岁以大穰(因为)
患其塔动(担心) 而动如初(以前,从前)
C. 便实钉之(使……结实) 悉为两段(熟悉)
其喙有钳(它的) 盖钉板上下弥束(因为)
D. 人履其板(走,踩踏) 飞漱其间(冲荡)
哀转久绝(消失) 明察秋毫(看清)
6.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A )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 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B. 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C. 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 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132分)
一.按要求答题:
7.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一一找出来并订正。(4分)
响晴 宽敞 轻飞漫舞 闲情逸致
磅礴 寂寥 一劳永逸 根深谛固
碧宵 嘹亮 轻风流水 细滋慢长
筋骨 缘故 承前起后 窃窃私语
错别字 漫 谛 宵 起
订正 曼 蒂 霄 启
8.默写。(8分)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5).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6).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7).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9. 仿照例句,再写一个比喻句(4分)
例: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 语文是 , 。(修辞2分,内容2分)
10.口语交际。(4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到网上去检索、去阅读已成为我们学习的又一种方式。但是有些家长却担心自己的孩子因上网而耽误了功课。如果是你,你将如何说服你的父母,打消他们的顾虑呢?
语言简明、得体、有说服力即可。
11.漫画。(4分)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简要说明你对漫画内涵的理解。
讽刺了某些家长对子女的溺爱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2.诵读欣赏。(8分)
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成下边的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路转溪头忽见”中的“见”,应读哪个音,并说说它的意思。(2分)
①A.jiàn B.xiàn ( B )
②“见”在这里的意思是:出现____。
(2)用侧面烘托手法来写丰收喜悦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2分)
(3)“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这时的快乐南宋诗人陆游在他的《游山西村》里也曾经表达过,你还记得是哪两句吗?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从全词看,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热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二.阅读理解。
(一)(16分)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练习。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贻以金钗 ( 赠给 ) 盖钉板上下弥束( 紧密约束 )
塔遂定 ( 于是,就 ) 人皆伏其精练( 同“服”,佩服)
14.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C )(4分)
A. 匠师如其言 如土中狗蝎
B. 方两三级 方为秋田之害
C. 故如此 故时有物外之趣
D.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自非亭午夜分
15.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使实钉之,则不动矣。
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16.“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使实钉之,则不动矣。”对喻皓的“笑”,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一个“笑”字写出了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
(二)(16分)
阅读美文,完成后面题目。
故都的秋
郁达夫
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⑵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⑶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⑷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⑸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⑹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利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⑺ “唉,天可真凉了─—”
⑻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⑼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⑽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有删改)
17.根据第(2)(10)段,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相比,两者特点是什么?(4分)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烈,秋味十足。
18.文章(3)-(9)段,依次描写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4分)
秋天阳光下的花草 秋天的槐树 秋蝉的鸣叫 秋雨 秋天的果树
19.文章字里行间融入了热爱北国秋天的感情,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出了这感情?(4分)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0.你曾经学习过赞颂秋天的诗词,试写两句。(4分)
(三)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8分)
地球是不会屈从于教会的压力的。它绕着太阳转了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就这样过去了。《天体运行论》已经反复修订了49年,哥白尼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他的学生和朋友一再敦请他把《天体运行论》印成书。一部手稿是很容易散失的。印成千百部书,让这些书流传开去,再要把它们全部消灭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哥白尼接受了学生和朋友的建议。他用献给教皇的名义,给《天体运行论》写了一篇前言,措词委婉恭顺,可是态度极其明确,坚定不移。
他认为,他的主张跟大多数人的意见距离太远,可能受到人们的嗤笑。但是,摆脱错误的思想,寻求事物的真理,是学者应有的责任和权力。他相信,他的主张终究会被人们接受。
哥白尼甚至声明:如果有人摘引《圣经》上的某些章句,对他的著作横加指责,他将不予理睬。因为他蔑视这些人,蔑视这些无知而又粗暴的人。
为了摆脱错误的思想,寻求真理,揭示宇宙的奥秘,哥白尼已经耗尽了他毕生的精力。写完这本书的檄文般的前言,白发苍苍的哥白尼病倒了。等到他的学生捧着刚刚装订好的第一本《天体运行论》,急急忙忙跑到他的床前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了。他抚摸着书的封面,他那搬动地球的手,此刻已经没有力气把书打开了。他眼里流出激动的泪水,放心地闭上了眼睛,闭上了这双曾经在辽阔的宇宙中不断探索真理的眼睛。
哥白尼死去了。这一天是1543年7月26日。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杰作,全书分为六卷。在第一卷里,哥白尼讲述了地球的运动和宇宙的构造,驳斥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谬论。在后面的五卷里,他用精密的观察记录和严格的数学论证,来阐明他在第一卷里提出的主张。哥白尼说:太阳屹立在宇宙的中心,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80天公转一周,其次是金星9个月公转一周),再其次是地球(1年公转一周)。月亮绕着地球转圈子,是地球的卫星。比地球离大阳远的行星,挨次是火星(2年公转一周)、木星(12年公转一周)和土星(30年公转一周)。行星离太阳越远,转的圈子就越大,所以转一圈的时间就越长。在行星的轨道外面,是布满恒星的恒星天。至于宇宙是否有限的问题,他无法直接论证,便以谦逊和谨慎的态度说,把它“留给自然哲学家去研究吧”。
现在看来,哥白尼的说法还有很大的缺点,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的宇宙模式实际上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前,用肉眼可观测到的太阳系的一幅构造图。
跟哥白尼的功绩相比,这些缺点还是次要的。哥白尼的功绩远远超越出了天文学的范围。他教人们不要盲目相信《圣经》里讲的宇宙模式,教人们要尊重事实,要敢于探索真理。他用自己的毅力和勇气,为人们做出了榜样。
21.为什么“他的学生和朋友一再敦请他把《天体运行论》印成书” 请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一部手稿是很容易散失的。印成千百部书,让这些书流传开去,再要把它们全部消灭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22.“他那搬动地球的手,此刻已经没有力气把书打开了”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突出哥白尼的身体虚弱,已经奄奄一息了。
23.“他眼里流出激动的泪水,放心地闭上了眼睛”中“放心”的原因是什么?(2分)
《天体运行论》已经装订成书了,心中感到欣慰。
24.哥白尼的功绩是什么 (2分)
在天文学上提出了地动说,并且教人们要尊重事实,要敢于探索真理,不要迷信神权。
三.作文(40分)
题目:撇和捺互相支持就成了“人”,在人生的历程中常常离不了他人的支撑。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常需要有人倾诉;在急风骇浪的时候,常需要有人帮扶。在时间的流逝中,总有人是你最想依靠的。  
请以“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是学习的困惑需要“你”的指点,是生活的艰辛需要“你”的支撑,是思想的贫乏需要“你”的浇灌,是心灵的苍白需要“你”的丰富……选哪方面内容来写由你自己定; (2)字数不少于700字。  (3)写真事,诉真情,内容完整,字迹清晰。
(4)文中涉及真实人名或班级请用“××”代替。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