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
文言文一
阅读史传文段,完成下面小题。(西南模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阶段反馈)
(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4. 解释下列实词含义。
(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_______________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_______________
(3)惠等哭,舆归营。_______________
(4)空以身膏草野。_______________
15. 对文段(一)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 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 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 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16. 结合文段(二)中卫律步步劝降苏武的过程,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
17. 翻译句子。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18. 茅坤评价《屈原列传》“以议论行叙事体”,范晔评《汉书》“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试结合相应文段,对以上任一评价加以赏析。
(二)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四)(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养鱼记
程颐
① 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①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
② 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数罟不得入洿池②,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
③ 鱼乎!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于此。吾知江海之大,足使尔遂其性,思置汝于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心将奈何?鱼乎!鱼乎!因作《养鱼记》。至和甲午季夏记。
④ 吾昔作《养鱼记》,于兹几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见之。窃自叹,少而有志,不忍毁去。观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负初心,不几于自弃者□?示诸小子,当以吾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
【注】①煦沫:用唾沫互相湿润,喻不幸者互相扶持。②数罟:细密的网,用以捕取小鱼。洿池:池塘。
19. 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欤 B. 矣 C. 乎 D. 焉
20. 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
21. 评析文中两个“不忍”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松江二中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阶段性测试试卷)
(一)《汉书·苏武传》(节选)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武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二)《后汉书·班固列传》(节选)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①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
【注】①亹亹(wěi):不倦
16.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判罪
B.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C.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D. 律前负汉归匈奴 负:背叛
17. 下面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举贤以自佐 B.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 子卿尚复谁为乎
18. 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单于壮其节 ②天雨雪 ③得夜见汉使 ④反欲斗两主 ⑤诚甘乐之 ⑥杖汉节牧羊 ⑦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⑧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A. ①⑥/②③/④⑧/⑤⑦ B. ①④/②⑤/③⑦/⑥⑧
C. ①⑤/②⑥/③⑦/④⑧ D. 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20. 下列对选文二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B. 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C. 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D. 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21. 范晔评论《汉书》“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大意是说《汉书》有“缺少正确评价标准,看轻仁义和气节”的不足之处,请结合选文(一)谈谈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二)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汉书·李广苏建传》)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2)而蒙世之温蠖乎 (3)武益愈 (4)会论虞常
16.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②空以身膏草野
B. ①乃作《怀沙》之赋 ②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C. ①而自令见放为 ②后虽欲复见我
D. ①与君为兄弟 ②何以女为见
17. 翻译文段(一)中划横线的句子。
18. 分析两个语段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上海市建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甲】
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惟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软?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离?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泪罗以死。
③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害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
②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③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3)乃幽武置大窖中( ) (4)如惠语以让单于( )
16. 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
(1)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2)请毕今日之欢
(3)其后楚日以削 (4)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A. (1)与(2)相同,(3)与(4)相同
B. (1)与(2)不相同,(3)与(4)相同
C. (1)与(2)相同,(3)与(4)不相同
D. (1)与(2)不相同,(3)与(4)不相同
17.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兵挫地削 B. 见犯乃死 C. 何以汝为见 D. 忠而被谤
18. 把甲文第②段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19. 分析甲文第③段的作用。
20. 请结合选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嘉定二中2021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质量检测)
胡长孺传
①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至元二十五年,诏下求贤,有司强起之。至京师,待诏集贤院。既而召见内殿,拜集贤修撰,与宰相议不合,改教授扬州。元贞元年,移建昌,适录事阙官,檄长孺摄之。时程文海方贵显,其家气焰薰灼,即违法,人不敢呵问,其树外门,侵官道,长孺亟命撤之。
②大德丁未,浙东大侵,戊申,复无麦,民相枕死。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敛富人钱一百五十万给之,至县,以余钱二十五万属长孺藏去,乃行旁州。长孺察其有干没①意,悉散于民。阅月再至,索其钱,长孺抱成案进曰:“钱在是矣。”脱欢察怒曰:“汝胆如山耶!何所受命,而敢无忌若此!“长孺曰:“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脱欢察虽怒,不敢问。
③县有铜岩,颜峻险,恶少年狙伺其间,为过客患,官不能禁。长孺伪衣商人服,令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卒②十人蹑其后。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擒,俾尽逮其党置于法,夜行无虞。
④尝有民荷溺器粪田,偶触军卒衣,卒抶伤之,且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⑤永嘉民有弟质珠步摇③于兄者,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长孺曰:“尔非吾民也。”叱之去。未几,治盗,长孺嗾④盗诬兄受步摇为赃,逮兄赴官,力辨数弗置,长孺曰:“尔家信有是,何谓诬耶!“兄仓皇曰:“有固有之,乃弟所质者。”趣持至验之,呼其弟示曰:“得非尔家物乎?”弟曰:“然。”遂归焉。
⑥延祐元年,以病辞归,不复仕,隐杭之虎林山以终,年七十五。
【注】①干没:占有。②驺(zōu)卒:骑马的士卒。③珠步摇:一种首饰。④嗾(sǒu):教唆,指使。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长孺亟命撤之( )
(2)永嘉民有弟质珠步摇于兄者( )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绐以亡于盗( )
A.倦怠 B.欺骗 C.混乱 D.疑惑
(2)趣持至验之( )
A.立即 B.催促 C.通“取” D.取笑
17.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不敢呵问,其树外门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B. 以病辞归,不复仕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秦晋骰之战》)
C. 为过客患,官不能禁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D. 有固有之,乃弟所质者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苏武传》)
18. 把下列画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
(2)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
19. 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
B.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
C.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
D.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长孺刚直不阿。浙东发生灾患,他把救济的余款全部发给百姓,惹怒了企图侵吞救灾款的脱欢察,脱欢察虽然十分恼怒,但也不敢追究。
B. 胡长孺为民除恶。有少年聚众作恶,成为祸患,官府不能制止,他伪装成商人,带着随从,引出强盗,并勒令强盗谢罪,最终铲除了强盗。
C. 胡长孺机智判案。有人质押珠步摇给哥哥,后被嫂子强占,胡长孺利用打击盗贼的机会,抓了哥哥到官府,巧妙地为弟弟追回珠步摇。
D. 胡长孺发挥余热。他因病辞官,被官员聘请讲解经义,很受欢迎;他主持乡试,看重文章的内容,摒弃华丽的文辞,改变了当时的文风。
21. 根据第②段和第⑤段的内容,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胡长孺的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①许衡,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②寻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星历、水利之类,无所不讲,而慨然以道为己任。尝语人曰,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凡丧祭娶嫁,必徵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③中统元年,召至京师。时王文统以言利进为平章政事,衡言治乱休戚,必以义为本,文统患之。阿合马领尚书省六部事,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④帝欲开太学,以为国子祭酒。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其为教,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相其动息以为张弛。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少者则令习进退、应对,或射,或投壶,负者罚读书若干遍。久之,诸生人人自得。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13. 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A. 灭亡 B. 丧失 C. 迷失 D. 逃离
14. 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学者浸盛
A. 逐渐 B. 渗透 C. 假使 D. 熏陶
15. 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衡言治乱休戚
A. 停止 B. 吉庆 C. 休假 D. 离弃
16. 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相其动息以为张弛
A. 察看 B. 扶助 C. 教导 D. 治理
17. 下列选项中,为第②段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B. 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C. 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D. 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18. 把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19. 请根据原文内容填写下表。
事件(请加以概括) 特点(请填写两个四字句)
倡导乡人婚丧嫁娶要依礼而行 严守礼法,教化百姓
面对权倾朝野的阿合马,毫不退让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教导有方,爱生如子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2022学年第二学期上海市奉贤区奉城中学期中考试高二语文)
(一)
《屈原列传》(节选)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二)
《苏武传》(节选)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屈平既嫉之
(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4)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6)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7)而收系张胜
(8)马畜弥山
(9)空以身膏草野
(10)复举剑拟之
14.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被发行吟泽畔 B. 畔主背亲 C. 头县北阙 D.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15. 下列句子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 兵挫地削 B. 外欺于张仪 C. 何以汝为见 D. 而自令见放为
1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17. 茅坤评价《屈原列传》“以议论行叙事体”,即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请结合语段(一)予以分析。
18. 语段(二)画浪线部分苏武对卫律的斥责很有逻辑,请加以分析。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
文言文一
阅读史传文段,完成下面小题。(西南模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阶段反馈)
(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4. 解释下列实词含义。
(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_______________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_______________
(3)惠等哭,舆归营。_______________
(4)空以身膏草野。_______________
15. 对文段(一)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 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 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 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16. 结合文段(二)中卫律步步劝降苏武的过程,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
17. 翻译句子。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18. 茅坤评价《屈原列传》“以议论行叙事体”,范晔评《汉书》“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试结合相应文段,对以上任一评价加以赏析。
【14~18题答案】
【答案】14. ①. 责怪 ②. 诋毁,说……的坏话 ③. 用车子抬 ④. 使……肥沃 15. D
16. 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心耿耿、大义凛然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17. (1)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2)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18. ①文段(一)先是叙述楚国政局发生变化,接着展开议论。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接着用简短的一句话来叙述屈原由黜为迁。第四段写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这部分虽然叙事,但屈原用议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因此本部分文字来体现了“以议论行叙事体”的特点。
②文段(二)在写塑造苏武这一人物形象时,叙事特别周详。不仅直接描写苏武的言行。而且有侧面描写,像“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通过单于对苏武的钦佩。从侧面表现苏武的勇敢忠贞的气节。并且最为详细的是写卫律劝降苏武的描写,动作、语言生动传神。再者又如,写张胜与苏武同样面对卫律举剑欲击的淫威,“举剑欲击之,胜请降”与“复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一处对比。突出了苏武威武不屈的刚烈之气。文章目的是写苏武,但于中叙写了多人而丝毫不杂乱,恰到好处地衬托了苏武的高大形象。由此亦可见出文笔的“详而有体”。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1)句意: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咎:责怪。
(2)句意: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短:诋毁,说……的坏话。
(3)句意: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舆:用车子抬。
(4)句意: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膏:使……肥沃。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
D.“议论属总结性评论”说法错误。材料一选段不是总结性的评论,而是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在有限的篇幅内,叙述当时楚国的现状,讲屈原是怎么被疏远和放逐的,以及他的思想是怎样的。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二)中“引佩刀自刺”“复举剑拟之,武不动”等行为可以看出,苏武不畏匈奴的死亡恐吓,坚决不投降匈奴,从中可看出其威武不屈的性格特点。
从“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可看出苏武对汉朝的忠心耿耿。
从“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可以看出,苏武不为卫律的财富所利诱,坚决不投降匈奴。从中可看出其贫贱不移的性格特征。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心耿耿、大义凛然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肖”,昏庸;“自为”,宾语前置,为自己服务;“佐”,辅佐。
(2)“益”,更加,此处可以翻译为“逐渐”;“晓”,告知,通知;“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屈原列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以叙事为主。主要原因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写法的根本原因。就具体内容来说,第一段先简洁叙事,即“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接着从屈原和楚王两个角度展开议论。第三自然又是叙事,简述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诋毁下,屈原被迁。最后一段是叙述屈原投江前与渔父谈话的事情,通过这段对话,屈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屈原的心志是在叙事中以议论的形式来表达的。
“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意思是叙事周详,笔墨丰赡,剪裁得体而不杂乱。《苏武传》中的这部分内容鲜明地体现了“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的特点。语言描写。个性鲜明。凝练的语言描写。以言传情,可使人物性格更鲜明。面对叛徒卫律逼降时的托词——“副有罪,当相坐。”苏武厉声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一针见血,斩钉截铁,不留情面,使之哑口无言,恼羞成怒,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而苏武岿然不动。由此可见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傲然风骨。作者叙述苏武面对卫律胡劝降,卫律本为汉人而降匈奴,是国家民族之罪人,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因此苏武对他的卑鄙手段与傲慢态度先是“不应”,而后是声色俱厉地“骂”,由此亦可见出文笔的“详而有体”。对比衬托,突出性格。巧妙的对比衬托。相得益彰,可使人物性格更突出。文中着重写了张胜、卫律这二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这二人都在匈奴威逼利诱下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忠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而宁死不屈。又如,写张胜与苏武同样面对卫律举剑欲击的淫威,“举剑欲击之,胜请降”与“复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一处对比,突出了苏武威武不屈的刚烈之气。除了对比。还有衬托。“单于壮其节,朝夕遗人候问武”,通过写单于钦佩苏武节操,朝夕派人问候苏武,从侧面烘托了苏武的忠义。《苏武传》紧扣苏武忠贞刚毅这一性格特点,运用细节勾勒、个性化语言、多角度对比烘托等方法来刻画形象,周详丰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参考译文:
(一)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最终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二)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四)(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养鱼记
程颐
① 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①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
② 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数罟不得入洿池②,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
③ 鱼乎!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于此。吾知江海之大,足使尔遂其性,思置汝于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心将奈何?鱼乎!鱼乎!因作《养鱼记》。至和甲午季夏记。
④ 吾昔作《养鱼记》,于兹几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见之。窃自叹,少而有志,不忍毁去。观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负初心,不几于自弃者□?示诸小子,当以吾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
【注】①煦沫:用唾沫互相湿润,喻不幸者互相扶持。②数罟:细密的网,用以捕取小鱼。洿池:池塘。
19. 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欤 B. 矣 C. 乎 D. 焉
20. 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
21. 评析文中两个“不忍”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19~21题答案】
【答案】19. C 20. 第②段画线句承上启下。由第①段养鱼的经历推想到古人的仁政,他们要求细密的渔网不得放入池塘,鱼长不足一尺不能捕杀,市场上不得出售,人也不准食用,从而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这一句使文章衔接自然,由事及理地展开论述。
21. 第①段的“不忍”,指将用鱼儿作为猫食,内心的恻隐和悲悯;第④段的“不忍”,指三十年后发现此文,愧对起初心志,丢弃少年时立下的志愿。
第一个“不忍”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表明养物而不伤物,推而广之,人类也要“乐其生,遂其性”的思想,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的本性。
第二个“不忍”表明即便历经沧桑也要坚守初心的情感,这一情感对于为世俗之事忙碌而变得麻木、忘记最初梦想的现代人具有警醒的意义,无疑为当下的人们开出了一剂回归初心的药方。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考生应先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句意,把握语气,然后根据虚词的用法以及句中的位置进行选择。
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句句意是:看昔日所知,依着今日所到的地步,愧对起初的志愿,不接近于自弃吗?
A.“欤”作为语气助词,可以用在疑问句、感叹句和反问句中,在疑问句中,它与“乎”的区别在于:“乎”一般纯属有疑而问,语气直率而有力;“欤”重在征询,态度和婉。此句是作者有所感而发出的自我疑问,没有征询的意味,故不妥。
B.“矣”一般用在肯定句中。
D.“焉”放在句尾表语气时,一般作为纯粹的语气词,无意义。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作用的能力。
答此类题,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结构方面,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或标题,是否为下文某部分内容做铺垫,是否与某部分内容形成对比等关系。
划线句的内容概括有两个要点:“细网不得入塘”“鱼长不足尺不杀”为一点,“市场不卖”“人们不食”为一点,这些内容呈现了“圣人之仁政”。
结构方面,承接上文自身养鱼的经历,下启圣人之仁的论述。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析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答此类题型,通常要先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分析其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评价它的意义。针对两个“不忍”分别进行评析。
第一段的“不忍”包含的思想感情:不忍将鱼儿作为猫食,内心的恻隐和悲悯、养物而不伤物、乐其生,遂其性的思想、仁爱之心等。对第一个“不忍”的评价: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的本性。
第四段的“不忍”包含的思想感情:愧对起初心志,不忍丢弃少年时立下的志愿、坚守初心等。对第二个“不忍”的评价:这一情感对于为世俗之事忙碌而变得麻木、忘记最初梦想的现代人具有警醒的意义,无疑为当下的人们开出了一剂回归初心的药方。
参考译文:
书房的前面有个石盆式的水池。家里的人买小鱼喂猫,见到鱼儿用唾沫互相湿润,心中不忍,于是选择其中能够活的,有百余尾,养于池中,大的如指粗,小的像筷子。我用手托着下颔观赏了整整一天。刚开始把鱼放到水中,内心高兴自得,因为鱼找到了它们的处所;后来再看它们,内心戚戚,有所感触。
阅读古代圣人的书籍,看到他们为政,规定细密的渔网不得撒向大池,鱼尾不足一尺长不得捕杀,集市上不得售卖,人们不准食用。圣人宽厚仁爱,他们养物却不伤害它们就像这样。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捕获生物,那么我们人类乐其生,顺其性,应当怎么办呢?推想生活在那个时候的鱼群,难道有这样的困境吗?推及这条鱼到其它情况,又有什么不能知道呢?感慨我内心的悲戚,难道只是对鱼这样吗?
鱼儿呀!鱼儿呀!那些用细钩密网捕杀你的人,我无权禁止他们;但是烧烤咀嚼鱼肉,我今天没有这样做。我知道江湖的广大,足够使你随心所欲,很想把你们投放江湖之中,却没有找到办法,只能用斗斛的水,使你们生存。而这实在是出于我的衷心,你们生存下来的已经很多,对于天地间的万物,我的心里又该怎么办?鱼儿呀!鱼儿呀!于是作了这篇《养鱼记》。至和元年六月记。
我之前作《养鱼记》,到现在几近三十年,在以前的旧稿中偶然看到这篇文章。我不禁叹息,年少有志,不忍毁去。看昔日所知,依着今日所到的地步,愧对起初的志愿,不接近于自弃吗?给众小儿看,应当以我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松江二中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阶段性测试试卷)
(一)《汉书·苏武传》(节选)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武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二)《后汉书·班固列传》(节选)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①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
【注】①亹亹(wěi):不倦
16.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判罪
B.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C.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D. 律前负汉归匈奴 负:背叛
17. 下面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举贤以自佐 B.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 子卿尚复谁为乎
18. 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单于壮其节 ②天雨雪 ③得夜见汉使 ④反欲斗两主 ⑤诚甘乐之 ⑥杖汉节牧羊 ⑦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⑧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A. ①⑥/②③/④⑧/⑤⑦ B. ①④/②⑤/③⑦/⑥⑧
C. ①⑤/②⑥/③⑦/④⑧ D. 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20. 下列对选文二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B. 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C. 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D. 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21. 范晔评论《汉书》“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大意是说《汉书》有“缺少正确评价标准,看轻仁义和气节”的不足之处,请结合选文(一)谈谈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并说明理由。
【16~21题答案】
【答案】16. B 17. C 18. C
19. 你本是汉朝臣子,不顾恩德道义,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要见你干什么? 20. B
21. 不赞同。虽然《苏武传》不像《史记》中有大段“太史公曰”等评论性文字,没有直接写出作者的评论文字,但却鲜明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理由如下:
①通过卫律的嚣张无耻和李陵的卑微求全,对比写出苏武的大义凛然和坚贞不屈。
②通过卫律卖主求荣、趋利避害、不顾恩义、叛主背亲的行为,嚣张无耻,不可一世的嘴脸,与李陵兵败而叛国,具有矛盾、痛苦、忧愤、懦弱的情绪形成对比,表达班固对卫律的憎恶,对李陵的同情惋惜之情。
③通过苏武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实则表明苏武对单于和卫律阴谋的抗争,阐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的大义。
④班固转述苏武“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之语。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其赞颂肯定之情,可知《汉书》“重仁义,贵气节”。/不能得出《汉书》“轻仁义,贱守节”的看法。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当:判处。句意: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举贤以佐自”。句意: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
B.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施仁义而攻守之势异也”。句意: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C.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留在汉匈奴使”。句意: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D.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句意:你(苏武)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很壮烈。句意: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壮烈。
②雨:名词作动词,下(雨、雪)。句意:天上下起了雪。
③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句意:得以在晚上见到了汉使。
④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斗。句意: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
⑤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我也心甘情愿。
⑥杖:名词作动词,拄着。句意: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
⑦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向上到了天,无以复加。
⑧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句意: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①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⑥为名词作动词;③⑦为名词作状语;④⑧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畔”,通“叛”,背叛;“亲”,双亲;“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要见你干什么。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像班固叙事,文辞华美却不妄加抑扬,叙事详尽又能注重体例,让读者百读不厌,也难怪他们能成名成家啊!
“事”作“序”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固之序事”,“之”用在主谓之间为取消句子独立性,故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首先明确不赞同。
从形式上看《苏武传》不像《史记》中有大段“太史公曰”等评论性文字,没有直接写出作者的评论文字,但具体内容上却鲜明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①“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武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通过卫律的嚣张无耻和李陵的卑微求全,对比写出苏武的大义凛然和坚贞不屈。
②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是写卫律卖主求荣、趋利避害、不顾恩义、叛主背亲的行为,嚣张无耻,不可一世的嘴脸。“陵降,不敢求武……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这是李陵兵败而叛国,具有矛盾、痛苦、忧愤、懦弱的情绪表现。他们二人和苏武形成对比,表达班固对卫律的憎恶,对李陵的同情惋惜之情。”
③“欲自杀,胜、惠共止之”,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通过苏武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实则表明苏武对单于和卫律阴谋的抗争,要包有尊严,要坚持到底。从而阐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的大义。
④班固转述苏武的话“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之语,表现苏武的视死如归、忠君报国的精神。这都表现出作者对其赞颂肯定之情。
综上可知,不能得出《汉书》“轻仁义,贱守节”的看法。
参考译文:
(一)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本是汉朝臣子,不顾恩德道义,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要见你干什么?”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 苏武说:“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二)
史官范晔评论道:司马迁、班固父子,他们作为史官,学识广博,大义昭著.评论的人都称道他们有优秀史官的才能.司马迁文辞直率而叙事准确,班固文辞华美而叙事详尽。像班固叙事,文辞华美却不妄加抑扬,叙事详尽又能注重体例,让读者百读不厌,也难怪他们能成名成家啊!他们的评价意见常常否定为节气而死和公正刚直,而不说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是一种美德,那么轻视仁爱正义,鄙视保持节操就更加厉害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二)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汉书·李广苏建传》)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2)而蒙世之温蠖乎 (3)武益愈 (4)会论虞常
16.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②空以身膏草野
B. ①乃作《怀沙》之赋 ②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C. ①而自令见放为 ②后虽欲复见我
D. ①与君为兄弟 ②何以女为见
17. 翻译文段(一)中划横线的句子。
18. 分析两个语段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相同之处。
【15~18题答案】
【答案】15. (1)啜:喝;(2)温蠖:尘滓重积的样子;(3)益:逐渐、渐渐;(4)论:判罪。 16. A
17.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
18. (1)典型的人物语言描写。选段(一)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展现了屈原舍生取义、不愿折节保身,誓死同黑暗势力斗争的不屈人格;选段(二)面对卫律以富贵利诱,苏武一番义正辞严的指斥,展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
(2)鲜明的对比手法。选段(一)将渔父的圆滑的处世之道与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以死明志的人生态度对比,展现了屈原的高洁和不屈。选段(二)通过张胜、卫律与苏武的对比,展现了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啜:动词,喝。句意: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
(2)温蠖:形容词,尘滓重积的样子。句意:蒙受外物的污染。
(3)益:副词,逐渐、渐渐。句意: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
(4)论:动词,判罪。句意:一起来审处虞常。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①介词,用、让。句意: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②介词,用。句意: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
B. ①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可不译。句意:于是他写了《怀沙》赋。
②助词,的。句意: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C. ①助词,表被动。句意: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②动词,看见。句意: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D. ①动词,成为。句意:我与你结为兄弟。
②语气词,呢。句意:我为什么要见你呢!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至于”,到;“被”,通“披”;“颜色”,脸色;“形容”,形体面貌。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人物塑造手法的鉴赏能力。
注意是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相同”之处。
(1)典型的人物语言描写。
选段(一)中,描写了屈原与渔父的一段对话,面对渔父“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的劝说,屈原回答,“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虽然身处厄境,但在人生立命的大节问题上,其原则立场却是一贯的,决不苟且。在屈原看来,常人都懂得,刚洗了发,会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新洗了澡,要抖去衣服上的污屑,以保持自身的清洁。那么,一个自身清白,正道直行的高洁之士,岂能为名禄地位而改变节操,丧失自己崇高的人格和政治信念,被污浊的社会风气浸染呢!所以,屈原以“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明志,宁愿舍生取义,葬身鱼腹,不愿折节保身而瓦全,显示出决不向黑暗势力妥协的伟大人格力量!
选段(二)中,当卫律谓之当连坐时,苏武据理反驳,“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当卫律以富贵利诱时,苏武一番义正辞严的指斥,显示了高尚的气节,“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卫律软硬兼施的失败,正见苏武的过人胆略和斗争艺术。选段中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
(2)鲜明对比手法。
为了表现屈原的人生追求,选段(一)中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另一个是“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渔父。从渔父劝屈原的话“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可以看出渔父推崇一种圆滑处世的态度,这种圆滑体现的是一种君子处世的人生态度,遇治则仕,遇乱则隐。但是这种态度未免过于圆滑,有随波逐流之嫌。至于屈原,其志气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以死明志。通过渔父与屈原的人生态度对比,展现了屈原的高洁和不屈。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选段(二)中着重写了两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张胜在死亡面前没有坚守气节;“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卫律以丧失气节的投降换取荣华富贵还沾沾自喜。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参考译文:
(一)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二)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上海市建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甲】
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惟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软?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离?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泪罗以死。
③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害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
②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③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3)乃幽武置大窖中( ) (4)如惠语以让单于( )
16. 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
(1)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2)请毕今日之欢
(3)其后楚日以削 (4)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A. (1)与(2)相同,(3)与(4)相同
B. (1)与(2)不相同,(3)与(4)相同
C. (1)与(2)相同,(3)与(4)不相同
D. (1)与(2)不相同,(3)与(4)不相同
17.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兵挫地削 B. 见犯乃死 C. 何以汝为见 D. 忠而被谤
18. 把甲文第②段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19. 分析甲文第③段的作用。
20. 请结合选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15~20题答案】
【答案】15. ①. 诋毁 ②. 效法,继承 ③. 囚禁、关押 ④. 责备 16. D 17. C
18. 又有谁能用洁净的身体,蒙受浑浊的外物呢?宁可跳进江水,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怎能用高尚纯洁的品质,而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19. 本段从文学和政治两个方面写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以宋玉等人效法屈原“从容辞令”却终“莫敢直谏”,侧面烘托屈原敢于直谏、一身正气的可贵(或“与屈原形成对比”),也侧面凸显屈原生死关系楚国存亡,体现其价值和意义。
20. 同:甲乙两文同为史传,都擅长运用描写和记叙,塑造主人公忠君爱国的形象。
异:(1)甲文侧重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刻画其至死不渝、以死明志的高洁之气,尾段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惋惜与赞叹,也进一步寄托了自身的忧愤,饱含自伤之情。
(2)乙文则以描写和记叙为主。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苏武幽禁之地条件的恶劣,以此侧面烘托苏武威武不屈、忠君爱国的形象。更以苏武归汉之路的坎坷、留匈奴时间之久等细节,体现出其坚毅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短:诋毁。句意: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祖:效法,继承。句意: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
(3)幽:囚禁、关押。句意: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
(4)让:责备。句意: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之”,代词,这些。句意: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
(2)“之”,结构助词,的。句意: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
(3)“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句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
(4)“以”,介词,于,在。句意: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语意被动句。句意: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分割。
B. 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见汝为”。句意:我为什么要见你。
D. 被动句,“被”表被动。句意:忠实却被诽谤。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察”,洁净;“汶”,浑浊;“蒙”,蒙受;“温蠖”,尘垢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这是从文学方面写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宋玉等人效法屈原“从容辞令”却终“莫敢直谏”,侧面烘托屈原敢于直谏、一身正气的可贵;
“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这是从政治方面写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暗示屈原一死,楚国无人敢说真话,坚持正义,楚国最后灭亡。从侧面凸显屈原生死关系楚国存亡,体现其价值和意义。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相同点:甲文是屈原列传,写屈原忠君爱国,坚持高尚节操,不同流合污的品质。乙文是苏武列传,写苏武不怕威逼,不被利诱,坚持节操,最终归汉的事迹。两文都是史传,都运用描写和记叙,塑造主人公忠君爱国的形象。
不同:
甲文,“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 夫软?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渔父曰:‘……’”侧重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刻画其至死不渝、以死明志的高洁之气;尾段“太史公曰:‘余读……悲其志……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惋惜与赞叹,也进一步寄托了自身的忧愤,饱含自伤之情。
(2)乙文则以描写和记叙为主。“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苏武幽禁之地条件的恶劣,以此侧面烘托苏武威武不屈、忠君爱国的形象;第二、三段,“汉求武等,勾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勾奴,常惠……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以苏武归汉之路的坎坷、留匈奴时间之久等细节,体现出其坚毅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参考译文:
【甲】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乙】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
昭帝即位,几年后,匈奴与汉朝和亲。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嘉定二中2021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质量检测)
胡长孺传
①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至元二十五年,诏下求贤,有司强起之。至京师,待诏集贤院。既而召见内殿,拜集贤修撰,与宰相议不合,改教授扬州。元贞元年,移建昌,适录事阙官,檄长孺摄之。时程文海方贵显,其家气焰薰灼,即违法,人不敢呵问,其树外门,侵官道,长孺亟命撤之。
②大德丁未,浙东大侵,戊申,复无麦,民相枕死。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敛富人钱一百五十万给之,至县,以余钱二十五万属长孺藏去,乃行旁州。长孺察其有干没①意,悉散于民。阅月再至,索其钱,长孺抱成案进曰:“钱在是矣。”脱欢察怒曰:“汝胆如山耶!何所受命,而敢无忌若此!“长孺曰:“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脱欢察虽怒,不敢问。
③县有铜岩,颜峻险,恶少年狙伺其间,为过客患,官不能禁。长孺伪衣商人服,令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卒②十人蹑其后。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擒,俾尽逮其党置于法,夜行无虞。
④尝有民荷溺器粪田,偶触军卒衣,卒抶伤之,且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⑤永嘉民有弟质珠步摇③于兄者,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长孺曰:“尔非吾民也。”叱之去。未几,治盗,长孺嗾④盗诬兄受步摇为赃,逮兄赴官,力辨数弗置,长孺曰:“尔家信有是,何谓诬耶!“兄仓皇曰:“有固有之,乃弟所质者。”趣持至验之,呼其弟示曰:“得非尔家物乎?”弟曰:“然。”遂归焉。
⑥延祐元年,以病辞归,不复仕,隐杭之虎林山以终,年七十五。
【注】①干没:占有。②驺(zōu)卒:骑马的士卒。③珠步摇:一种首饰。④嗾(sǒu):教唆,指使。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长孺亟命撤之( )
(2)永嘉民有弟质珠步摇于兄者( )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绐以亡于盗( )
A.倦怠 B.欺骗 C.混乱 D.疑惑
(2)趣持至验之( )
A.立即 B.催促 C.通“取” D.取笑
17.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不敢呵问,其树外门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B. 以病辞归,不复仕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秦晋骰之战》)
C. 为过客患,官不能禁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D. 有固有之,乃弟所质者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苏武传》)
18. 把下列画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
(2)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
19. 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
B.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
C.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
D.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长孺刚直不阿。浙东发生灾患,他把救济的余款全部发给百姓,惹怒了企图侵吞救灾款的脱欢察,脱欢察虽然十分恼怒,但也不敢追究。
B. 胡长孺为民除恶。有少年聚众作恶,成为祸患,官府不能制止,他伪装成商人,带着随从,引出强盗,并勒令强盗谢罪,最终铲除了强盗。
C. 胡长孺机智判案。有人质押珠步摇给哥哥,后被嫂子强占,胡长孺利用打击盗贼的机会,抓了哥哥到官府,巧妙地为弟弟追回珠步摇。
D. 胡长孺发挥余热。他因病辞官,被官员聘请讲解经义,很受欢迎;他主持乡试,看重文章的内容,摒弃华丽的文辞,改变了当时的文风。
21. 根据第②段和第⑤段的内容,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胡长孺的特点。
【答案】15. ①. 立即,急忙 ②. 抵押
16. (1)B (2)B 17. B
18. (1)老百姓一天没饭吃,一定有饿死的人,实在来不及向你上报,不过公文案卷都在这里,可以证明这一点。
(2)(弟弟)想赎回这串珠子,他的嫂子喜爱它,用珠子被盗贼偷走了的借口来欺骗他,多次诉讼都不能得到公正解决,前往(宁海县)向胡长孺告状。 19. B 20. B
21. 刚正不阿(或不畏强权) 足智多谋(或善于断案)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1)“亟”,立即,急忙。这句话意思是:胡长孺立即命令他拆除掉。
(2)“质”,抵押。这句话意思是:永嘉县有一个将步摇珠抵押给哥哥的平民。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1)句意:拿珠子被盗贼偷走了来欺骗他。“绐”意为“欺骗”。
故选B。
(2)句意:催促他拿来检验。“趣”通“促”,意为“催促”。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他;疑问语气词,难道。
B.介词,因为。
C.动词,成为;介词,给,替。
D.表判断,是;副词,于是。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得分点:
(1)“诚”,实在;“以闻”,以之闻,把这件事上报;“具”,通“俱”,全都;“征”,证明,验证。
(2)句首省略主语;“焉”,代词,它,指珠子;“绐”,欺骗;“亡于盗”,被盗贼偷走丢失;“屡”,多次;“直”,公正的判决;“告(于)长孺”,介词结构后置,向长孺告状。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农民来告官,胡长孺假装生气说农民诬告,并将农民用枷锁锁在集市上,使手下人暗中侦察。
“长孺”做“阳怒”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A、C。
“其诬”做“怒”的宾语,“械”的主语是“长孺”而不是“其诬”,所以在“械”之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引出强盗,并勒令强盗谢罪”错误,根据原文“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擒”分析,并非“勒令强盗谢罪”,而是在己方士兵未到场之前,长孺自己谦逊地向强盗谢罪,麻痹强盗。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②段,面对上司脱欢察想要将赈灾款中饱私囊的行为,胡长孺将余款散发给灾民;面对脱欢察的质问,他不卑不亢,拿出公文案卷据理力争,这件事情表现了他的刚正不阿、凛然正气。
第⑤段,面对难断的步摇一案,胡长孺巧借盗贼案,惩治了见利忘义的哥哥,将步摇物归原主,可以看出他的足智多谋。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①胡长孺,字汲仲,是婺州永康人。至元二十五年,皇帝下诏求贤,官吏强求他应召。到达京城,在集贤院等待诏命。不久,(皇帝)在内殿召见(胡长孺),任命他为集贤修撰,(他)与宰相意见不合,被调任为扬州教授。元贞元年,(他)被调到建昌,恰好录事的职位空缺,上级官府有文书命胡长孺代理。当时,程文海正处于显赫尊贵的地位,他家气焰极盛,即使犯了法,也没有人敢责问,他修建外门,侵占了官道,胡长孺立即命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