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7.3.3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单选题
1.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2.现在用青霉素治疗一些传染病比30年前疗效降低了,其原因是( )
A.环境污染严重 B.现在人体普遍健康
C.病原体产生抗药性的变异 D.青霉素的生产方式与以前不同
3.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中,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100张撒在蓝色的布上,小组同学每转向桌子一次,快速选一张小纸片。一段时间后停止,统计布上剩余各色小纸片的数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蓝色布相当于“生活环境”,同学模拟“捕食者”,小纸片是“猎物”
B.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蓝色
C.如背景换成红色布,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各色小纸片数会基本相同
D.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的动物不易被发现,对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十分有利
4.2020年,严重的蝗灾在东非蔓延,估计约有3600亿只蝗虫肆虐。自然选择学说对这类现象的解释是( )
A.生物体可以产生变异并遗传给后代
B.生物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C.生物体为了争夺食物等,会出现生存斗争
D.蝗虫的数量会一直升高,不会降低
5.假定白兔和灰兔的群体从它们正常生活的牧场转移到白色沙漠上,如果这个群体活下来,很可能是( )
A.出现白色皮毛的概率增加
B.出现白色皮毛的概率减少
C.出现灰色皮毛的概率增加
D.出现灰色皮毛的概率保持不变
6.家畜、家禽新品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定向变异 B.人工选择 C.环境改变 D.自然选择
7.马铃薯甲虫的幼虫危害马铃薯的叶片和嫩尖,可把马铃薯吃光。如图为马铃薯甲虫灾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杀虫剂后,开始的1~3年效果较好
B.杀虫剂Ⅰ和杀虫剂Ⅱ对甲虫来说是相同环境
C.甲虫具有的抗药性变异是在使用杀虫剂前就有的
D.生存下来的甲虫通过遗传使抗药性得以积累
8.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 )
A.生命的遗传规律 B.遗传和变异
C.同种生物个体间的斗争 D.环境的变化
9.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沂沭河流域内植被丰富,各种小型野生动物持续增多。据调查,该地区分布着不同毛色的同种兔子,其多年前的调查数量如图甲,最近再调查其数量如图乙。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兔子不同毛色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受环境的影响
B.由于环境的改变,深灰色、浅灰色以及白色兔子数量明显增加
C.黑色数量减少,可能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黑色更容易被天敌发现
D.不同毛色兔子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0.家猫具有发达的苦味感知从而避免摄入某些有毒食物,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选择 B.人工选择 C.食物丰富 D.生存斗争
11.杀虫剂往往是开始使用时有效,后来逐渐失效。这是因为( )
A.害虫接触杀虫剂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害虫存在抗药性变异,杀虫剂对这种抗药性进行了选择
C.用药量太少,害虫没被杀死而产生了抗药性 D.害虫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变化,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12.猎豹和羚羊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下列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A.跑得慢的猎豹和跑得慢的羚羊被淘汰
B.跑得快的猎豹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的生存
C.羚羊为躲避猎豹的追捕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
D.猎豹与羚羊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
13.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的长颈是为了摄食高处的树叶,长期不断伸长的结果
B.猛禽具有锐利的喙和尖锐的爪,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细菌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抗药性
D.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白色变异
14.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生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细菌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强的细菌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青霉素的质量下降,杀菌能力低
15.一块马铃薯种植地中,甲虫泛滥成灾。农民施用杀虫剂Ⅰ后, 甲虫的数量急剧减少, 然后又逐渐增加。一段时间后, 农民又施用杀虫剂Ⅱ, 甲虫数量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见下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害虫群体中存在抗药性变异个体,并通过繁殖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
B.害虫为适应环境产生了定向变异
C.杀虫剂对害虫起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D.这种现象可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解释
二、填空题
16.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了有关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__学说
17.古代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之分,颈的长短是可以____(填“遗传”或“变异”)的。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____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颈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由此可见,颈短是____(填“有利”或“不利”)变异。从进化过程来看,颈长的变异是由于____的改变而引起的。
18.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适应者_____,不适者_____, 这就是自然选择.
三、综合题
19.人们根据生物间的亲疏远近绘制了一棵生物进化树,请据图回答
(1)图中A、B 分别代表哪一种生物:A__________B_________
(2)由图中可以看出,A与鸟类都起源于古代的_______。
(3)节肢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所谓的“皮”实际是_________,具有支持柔软器官、防止水分蒸发等作用。
(4)一条2-2.5公斤的雌鲤鱼一次产卵可产50万粒,一只雌蟾蜍每年产卵量可达万枚,这种现象可用自然选择学说中的___________来解释。
20.结合进化树,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分类上,该进化树的甲、乙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等级是______。
(2)该进化树中呈现了多种不同类群的生物,每一类群都包含了多种生物,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______的多样性。
(3)据研究,鸟类和哺乳动物可能均由古代______进化而来;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______不断进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由于长舌才能取食长筒花的花蜜,二者相互适应,共同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使长舌蝠避开了和其他蝙蝠的竞争。
【详解】
A.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正确。
B.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可以直接看出,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将无法繁衍后代,B错误。
C.在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D正确。
故选D。
2.C
在青霉素的使用过程中,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霉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
【详解】
A.环境污染严重,不会使青霉素治疗一些传染病比三十年前效果差,A不符合题意。
B.现在人体普遍健康,是身体的抵抗力增强,患病的可能性减少,不会影响青霉素的使用效果,B不符合题意。
C.长期用抗生素,会引起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因为病原体中存在着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变异,随着抗生素的频繁使用,病原体的耐药性会逐渐增强,C符合题意。
D.青霉素的生产方式与以前不同,但其有效成分不会发生改变,因此不会使青霉素治疗一些传染病比三十年前效果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达尔文认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详解】
A.组长在桌子上展开彩纸,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并检查小纸片,记下纸片的颜色和数量。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们的“猎物”是小纸片,A正确。
B.背景色也就是“环境”是蓝色,所以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蓝色,B正确。
C.如果背景换成红色布,那么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红色,C错误。
D.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D正确。
故选C。
4.B
自然选择学说是由达尔文提出的关于生物进化机理的一种学说,达尔文认为,在变化着的生活条件下,生物几乎都表现个体差异,并且有过度繁殖的倾向;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
【详解】
A.蝗灾中并未体现生物的变异和遗传,A错误。
B.东非蝗灾表现为蝗虫种群的大量繁殖,体现生物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符合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倾向的观点,B正确。
C.种内斗争生存斗争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蝗灾中蝗虫大量繁殖,未体现出明显的生存斗争,C错误。
D.蝗虫过度繁殖会导致食物和空间等生存资源不足,因此数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会下降,D错误。
故选B。
5.A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从生物进化原因来看,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
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假定白色和灰色的群体从它们正常的生活牧场转移到白色沙漠上,如果这个群体活下来,很可能灰色皮毛的容易被天敌发现,出现率将会下降,出现白色皮毛的概率增加。
动物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6.B
(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通过遗传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
【详解】
家畜、家禽新品种的形成是由于家畜、家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产生了许多变异个体,变异是不定向的,并能遗传下去。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和需求,对具有不同变异的家畜、家禽进行了选择,经过若干年的人工选择、淘汰、培育,使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家畜、家禽新品种,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7.B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详解】
A.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1至3年效果较好,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即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A正确。
B.杀虫剂I和杀虫剂Ⅱ对甲虫来说是不同的药物环境,不同的杀虫剂会杀灭不同特性的甲虫,B错误。
C.实验证明,在未使用杀虫剂前,甲害虫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C正确。
D.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从而产生了抗药性的害虫。在这个过程中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害虫与农药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通过遗传使抗药性得以积累,D正确。
故选B。
8.B
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详解】
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9.A
本题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和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由甲乙图可知,兔子种群中的主要颜色从黑色变成了深灰色,并出现了白色,可能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详解】
A.兔子不同毛色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同时受环境的影响,性状的表现与基因和环境两方面有关,A不符合题意。
B.由于环境的改变,深灰色、浅灰色以及白色兔子更能适应新环境,数量明显增加了,B符合题意。
C.黑色数量减少,可能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黑色在新环境中更容易被天敌发现,被大量捕食而个体减少,C符合题意。
D.根据自然选择观点,环境发生变化后,兔子在生存斗争时深灰色和白色更有优势,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将深灰色和白色基因传递给子代,使深灰色和白色兔子数量增加。而黑色个体在生存斗争时处于劣势,数量逐渐减少。不同毛色兔子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符合题意。
故选A。
10.A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这一理论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大量的后代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够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详解】
某些有毒食物可能致死,而家猫具有发达的苦味感知从而避免摄入某些有毒食物,这个形成的过程是生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生存斗争只是一种手段,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
故选A。
11.B
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针对某种杀虫剂,有的个体抗药性强,有的个体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随着杀虫剂的不断使用,害虫的抗药性强这一性状逐渐得到了选择和加强,存活下来的个体由于具有了更强的抗药性。因此,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杀虫剂使抗药性强的害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详解】
A.害虫个体间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针对某种杀虫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因此抗药性变异出现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并不是害虫接触杀虫剂后,才慢慢产生了抗药性,A错误。
BC.结合分析可知:杀虫剂往往是开始使用时有效,后来逐渐失效。这是因为:害虫存在抗药性变异,杀虫剂对这种抗药性进行了选择,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害虫,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这些具有抗性的害虫又大量繁殖,B正确、C错误。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且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害虫不能为了适应杀虫剂的环境而主动产生抗药性变异,D错误。
故选B。
12.C
(1)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
A.跑得慢的猎豹捕不到羚羊而饿死,而跑得慢的羚羊会被猎豹捕食,两者都会被淘汰,A正确。
B.跑得快的猎豹,捕食了跑的慢的羚羊,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B正确。
C.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所以猎豹不可能做到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C错误。
D.猎豹与羚羊之间是捕食关系,在长期的捕食过程中有优势(跑的快)的个体会存活下来,并将有利的变异遗传给后代,实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C。
13.B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A.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前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前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前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按照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长颈鹿的长颈的形成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而由于长颈鹿要不断伸长脖子吃高处的树叶而形成的变异是环境因素形成,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A不符合题意。
B.猛禽有锋利的爪和锐利的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符合题意。
C.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发生在注射抗生素之前,不是使用抗生素后才的导致细菌出现抗药性,C不符合题意。
D.冰天雪地的环境对北极熊的体色进行了选择,白色与环境相适应是适者生存,而不是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白色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C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详解】
A.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出现在使用青霉素之前,A错误。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且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细菌不能通过主动的变异,产生抗药性,来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B错误。
CD.在青霉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霉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青霉素的长期选择,就形成了抗药性的细菌。所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抗药性强的细菌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D错误。
故选C。
15.B
(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甲虫的抗药性产生机制是这样的:甲虫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这些变异中包含具有抗药性的变异,杀虫剂对甲虫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无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代选择并积累下去,就产生了甲虫的抗药性。
【详解】
A.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害虫群体中存在抗药性变异个体,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不断繁殖,并把该性状遗传给后代,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杀虫剂不能导致甲虫产生抗药性强的变异,B错误。
C.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了定向选择的作用,C正确。
D.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①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②未使用杀虫剂Ⅰ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③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起了定向选择作用;④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Ⅰ一段时间后,害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开始繁殖,数量增加,这种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当使用杀虫剂Ⅱ时,害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有利变异重新适应环境,D正确。
故选B。
16.自然选择
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详解】
生达尔文于1859年撰写了《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中心内容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进化论的内容。
17. 遗传 颈长 不利 环境
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
【详解】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古代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的之分,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对生物自身来说,生物的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颈长的长颈鹿生存下来,颈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颈长是有利变异,颈短是不利变异。因此,古代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之分,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颈长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颈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由此可见,颈短是不利变异,从进化过程来看,颈长的变异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特点。达尔文关于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变异→环境选择→适者生存。
18. 生存斗争 生存 淘汰
【详解】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激烈的生存斗争过程中,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19.(1) 哺乳类 两栖类
(2)爬行类
(3)外骨骼
(4)过度繁殖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一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1)
由分析结合题图可知:进化树中,[A]代表的动物类群是哺乳类,[B]代表的动物类群是两栖类。
(2)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所以,结合进化树可以看出,[A]哺乳类与鸟类都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
(3)
昆虫等节肢动物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不能随着昆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
(4)
过度繁殖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所以,一条2~2.5公斤的雌鲤鱼一次产卵可产50万粒;一只雌蟾蜍每年产卵量可达万枚。这种现象可用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过度繁殖来解释。
20.(1)界
(2)生物种类
(3) 爬行动物 自然选择
(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如人类已鉴定出的物种,大约有170多万个,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类型的多样性等。
(2)原始生命先进化成原核生物,如细菌、蓝藻等,再进化成真核生物。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原始生命向着两个方向进化,一部分进化成含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成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再由它们分别进化成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图中:甲代表动物界,乙代表植物界。
(1)
由进化树知,该进化树的甲主干代表动物界,乙主干代表植物界,故甲、乙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等级是界。
(2)
由分析可知,该进化树中呈现了多种不同类群的生物,每一类群都包含了多种生物,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后,某些鱼类进化成为原始的两栖类,某些两栖类进化成为原始的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成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内因,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外因。生物永远处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之中。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