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冰天雪地
南极
雪地上留下了考察队的车痕
考察队员们住的小木屋
南极,曾是一块神秘的大陆,吸引着众多探险者来到这里。1910年6月,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们此行结果如何?现在,让我们跟着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一起走上这条探险之旅。
新课导入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传记:文体名,亦单称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文体知识
【阿蒙森】1872年出生于挪威。他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的“弗拉姆号”船离开挪威,前往南极。1911年10月20日,他赶在他的英国竞争对手斯科特船长的前面,从罗斯冰架东端的基地出发,于1911年12月14日抵达南极。
人物介绍
1、快速浏览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把握“悲剧”的内涵,明确“伟大”的意义。
3、品味文中细节,品读重要语句,感受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的精神品质。
4、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培养团队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学习目标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人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20世纪20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2月22日在孤寂和理想幻灭中与妻子双双在巴西自杀。
走近作者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 ,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罗曼·罗兰》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此时,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也正向南极进发。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阿蒙森队于1911年12月14日捷足先登。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冰雪中。
写作背景
《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斯蒂芬·茨威格于1927年依据斯科特探险队遗研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日记遗书等创作的,目的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本文节选了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悲壮覆灭的部分。
拽 夺眶 贮藏 毋宁
吞噬 胆怯 战栗 羸弱
蹒跚 告罄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忧心忡忡
zhuài
kuàng
qiè
wú
zhù
lì
shì
léi
字词积累
pán shān
qìng
sǒng
yàng
chōng
癫狂:精神错乱,言语或行动异常。
吞噬:吞食。
告罄:指物资用完。罄,尽、空。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
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者野外生活的艰辛。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忧心忡忡:忧愁的心情不能安静。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姗姗来迟:慢腾腾地来晚了。姗姗,行走缓慢的样子。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奔向南极
2、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绝望而归
带信作证
归途遇险
悲壮覆灭
3、说说探险队的主要人物及其身份。
斯科特
威尔逊
鲍尔斯
埃文斯
奥茨
——英国海军上校
——身份不明(未介绍)
——博士,负责科学研究
——英国海军军士
——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兵上尉
时间 地点 人物及事件
1.16
1.18
2.17 屠宰场营地
白色雪原
团队到达,沮丧并要作证
南极点
团队发现晚到一个月
埃文斯死去
4、概括文中记叙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完成表格。
贮藏点 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3.21 帐篷里 无法离开帐篷
3.29 帐篷里
营地
11.12 帐篷
3.2
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
发现遗体并垒了石墓
10.29
一探险队出发寻找他们
1、斯科特等人归途中遇到的不幸有哪些?
(1)恶劣的天气。
(2)路程危险增加一倍。
(3)身体非常虚弱。埃文斯和奥茨相继去世。
(4)储藏点的燃料太少。
(5)燃料告罄,却遭凶猛的暴风雪袭击。
细读感悟
2、课文题为《伟大的悲剧》,“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失败之悲:“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②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的。”
④世人之悲: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2002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③死亡之悲:埃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
3、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体现在哪里?
(1)坚毅、执著,坦然面对死亡,有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
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若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牺牲时,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2)诚实守信,有绅士风度。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为阿蒙森的成功作证,而这正是他所热烈追求的事业。
(4)对国家、对人民、对亲人爱的真情流露。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离开。
(3)有强烈的团队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都做到了。
4、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表现出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说明。
(1)、坚毅、执着、不懈探索未知领域,勇于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
威尔逊,在离死亡只有寸步之遥时,还继续进行着科学观察;
奥茨像一个英雄似的在暴风雪中向死神走去;
最后剩下的三人爬进睡袋,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
斯科特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
(2)、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都做到了。奥茨选择走向暴风雪以减轻同伴的负担,就是撼人心魄的例证。
(3)、诚实、守信。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4)、无私、博爱。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
斯科特南极探险的悲壮之旅所折射出的人类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活动本身和那个时代,成为全人类跨时代、跨地域的宝贵精神财富。即认识自然,挑战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5、斯科特一行此次探险的意义何在
6、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不是事业成功者的辉煌功绩,而是许多历史事件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悲剧往往拥有巨大的震撼力量,茨威格认为给斯科特等人作传更有意义,更能带给人们长久的思考。
7、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高尚。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
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这是作者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可靠队员的赞美。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站在斯科特一行人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仅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品味语言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作者在此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一行人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正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扬扬得意。表现出斯科特一行人极度沮丧、失落的心情。
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暴风雪之夜离开营地。奥茨身上体现了英雄无畏,勇于牺牲自己,保护同伴的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因为他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正因为这一行为,他的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4、“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5、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过往和他对祖国、亲人、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虚无缥缈,无法实现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联系上下文,“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写法探究
1、故事情节清晰。
课文主要写的是斯科特一行人筋疲力尽而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继续走到南极点,最后在归途中不幸遇难的故事。一方面,作者描写探险队员与恶劣、严寒气候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先是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后,“三个疲惫、羸弱的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2、细节描写,令人感动。
文中有很多处细节描写,充满了激情。例如“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把他独自留在睡袋里,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文学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为队员们人类探索献身的伟大精神感动了所有的读者。
3、感情真挚,悲壮崇高。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倾注了作者全部的思想感情,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英雄的失败与牺牲也使得行文更加悲壮崇高。
1、文中哪些细节令你难忘?说给大家听听。
例如:(1)斯科特为挪威人阿蒙森作证
斯科特诚实、守信,有强烈的英国绅士风度,能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
拓展延伸
(2)威尔逊在临死之前还拖着16公斤重的珍贵岩石样品
他有对工作认真严谨和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3)斯科特在死后,还像亲兄弟一样搂着威尔逊
他们互相团结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2、探险队员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五名队员与风雪搏斗的精神值得学习。
b.最危险时刻,奥茨主动走向死亡的自我牺牲精神。
c.威尔逊博士在那时还“拖着16公斤重的珍贵岩石样品”的为事业献身精神。
d.面对死亡,他们想到国家,朋友,亲人的对祖国、民族、亲人朋友的热爱。
e.他们勇敢探索的精神,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3、你还知道哪些“伟大的悲剧”式人物或事件。
1271年马克·波罗:最早考察中国的欧洲人之一;
1519年麦哲伦:进行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1909年罗伯特·皮尔瑞:最早到达北极;
1911年罗尔德·阿蒙森:最早到达南极。
美国“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先后毁于一旦,宇航员全部罹难等等。
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击新冠疫情等救灾中冲在一线的勇士们;
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而写就的。的确,我们一向都把记忆空间留给了那鲜花、掌声相伴的成功者。但茨威格却能关注一位失败者,并将他的事迹与叙述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等人的传记共同收录在一本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集子里,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关于胜利与失败的思考。勇士们敢于冒险、挑战自我、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希望你们也能树立科学意识,勇于探索,无惧失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虽以归途覆没演绎了悲壮一幕,但事件折射的人性之光却给人以启迪。请用300字左右的文字叙述你所了解的其他悲剧事件,并加上简要的评价。
伟大的悲剧
悲剧
失败之悲
做证之悲
死亡之悲
世人之悲
伟大
勇于探索
诚实守信
集体主义
献身事业
板书设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