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专题攻克练习题(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专题攻克练习题(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5-04 17:5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专题攻克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花生油、盐、面酱、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的是
①花生油 ②食盐 ③面酱 ④白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除去氧化铜中的炭粉:在氧气流中灼烧
B.区分一氧化碳和甲烷:在空气中点燃,看火焰颜色
C.检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将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D.鉴别固体氢氧化钠与硝酸铵:取样,分别溶于水中,观察溶液温度变化
3、四个图像分别与选项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 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
B. 恒温蒸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C. 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反应
D. 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化铜
4、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将5ga加入到2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25ga的饱和溶液度-
B.t2℃时将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加水实现
C.将t1℃时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t2℃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a析出固体的质量最大
5、水是生活中常见的重要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必须:溶剂一定是水
B.生活常识:油锅着火用水来扑灭
C.人体必需: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D.实验认识:电解水说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6、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KNO3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所以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一定是KNO3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D.氢气点燃之前要检验纯度,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都要检验纯度
7、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 方案
实验 目的 A.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探究铁钉生锈是否有氧气参与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A B.B C.C D.D
8、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
B.将t3℃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C.t3℃时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以采取冷却的方法提纯A
D.t3℃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会有晶体析出
9、某实验小组提纯粗盐并配制10%NaCl溶液的部分操作如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④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溶液
B.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食盐溶解
C.装瓶保存时洒出少量溶液会导致浓度偏低
D.当②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10、察尔汗盐湖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咸水湖,其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钠和氯化钠。如图为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
B.t2℃时,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碳酸钠溶液
C.将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碳酸钠析出的固体较多
D.夏天晒盐可以得到氯化钠,冬天捞碱可以得到碳酸钠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同学们野炊活动中用到的水取自一处清澈的水潭。欲判别该水潭的水是否为硬水,你认为可以用______来鉴别。
(2)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该实验中,试管1和试管2所得气体质量比约为2∶1
C.在水中溶解少量蔗糖可以增强导电性
D.该实验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都能证明水的元素组成
(3)根据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① 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______。
② 要在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
2、下表是NaCl、CaCl2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100gH2O) NaCl 36.0 36.6 37.0 38.4
CaCl2 27.6 39.8 41.4 43.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C时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_。
(2)使接近饱和的CaCl2溶液变为饱和,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
(3)经测定,35克某NaC1样品中含CaCl24.3克。现设计如下实验提纯NaC1:
1.甲中清液是NaCl的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Ⅱ、乙中溶液的质量随蒸发水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a点时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______(列式即可);X较合理的取值是______。
A.100 B.95 C.90 D.80
理由是______。
3、小明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如图所示:
(1)图示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 (填序号),小红发现实验操作步骤不完整,应补充的是_____。
(2)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g.
(3)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
(4)对配制的溶液进行检测发现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填序号)。
A.氯化钠中混有不溶性杂质 B.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
(5)把500g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______g。
4、家庭消毒常用“84”消毒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钠(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价。
(2)已知次氯酸钙和次氯酸钠的构成相似,次氯酸钠由钠离子(Na+)和次氯酸根离子(C1O-)构成,则次氯酸钙的化学式为______。
(3)Cl2常作自来水消毒剂,其实验室制法为:,X的化学式为______。
(4)水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可使水溶液的凝固点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以防止水结冰。
5、分别填写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名称:
(1)乙醇的水溶液:溶质______;溶剂______。
(2)蔗糖溶液:溶质______;溶剂______。
(3)碘酒:溶质______;溶剂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测定黄铜中锌的含量(黄铜是铜锌合金),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请根据图示的实验过程和数据进行计算。
(1)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___。
(2)生产氢气的质量。
(3)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 0.1%)
2、向 100 克 16%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 100 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请计算:
(1)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下图是我县某校同学在实验室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化学式为C12H22O11)溶液时的实验操作留影。请你也参与到实验中来。
(1)计算需要水的体积为_________mL。
(2)若在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则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3)溶解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
(4)若使100g溶质质量分数10%的蔗糖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通常采用的操作方法是:①增加蔗糖,②蒸发水。请你任选其中一种方法并计算出具体数值_____(写出具体计算过程)。
4、徐州地区石灰石资源丰富。某化学兴趣小组称取4.0g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假设杂质不反应也不溶解),得实验数据如下:
稀盐酸的用量 剩余固体的质量
第一次加入10g 3.0g
第二次加入10g 2.0g
第三次加入10g 1.0g
第四次加入10g 0.4g
(1)4.0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__________g。
(2)求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5、为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小明同学取20g石灰石样品于锥形瓶中,将200g稀盐酸缓缓加入锥形瓶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求:
(1)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2)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如果要配制200g10%的稀盐酸,则需要量取浓度为36%的浓盐酸(密度为1.18g/cm3)体积为___________mL。(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某小组同学向盛有MnO2的试管中加入H2O2溶液,发现有大量气泡和水雾生成。小组同学对H2O2分解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Ⅰ.探究水雾产生的原因
(进行实验)分别向三只试管中依次加入0.5gMnO2和30mL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H2O2溶液,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现象如下。
溶液 5%H2O2溶液 10%H2O2溶液 30%H2O2溶液
温度变化
水雾 有少量水雾 有较多水雾 有大量水雾
(解释与结论)
(1)在MnO2作催化剂的条件下,H2O2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该反应_______热量(填“吸收”或“放出”)。
(2)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反应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关系是_______。
(3)根据以上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Ⅱ.探究影响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方案)
试验编号 H2O2溶液 蒸馏水 催化剂 温度/°C
溶质质量分数 I'/ mL I'/ mL
① 10% 10 20 无催化剂 20
② 10% 10 20 0.5gMnO2 20
③ 10% 15 x 0.5gMnO2 20
(4)对比实验①②,目的是探究_______与H2O2分解反应速率是否有关。
(5)实验②③,目的是探究溶质质量分数与H2O2分解反应速率是否有关,则实验③中x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15 b 30
(实验过程及分析)
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完成以上实验,用压强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容器内的气体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实验数据如下图所示。
(6)能证明溶质质量分数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有影响的证据是_______。
2、Ⅰ:硫酸是工农业生产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试剂。实验室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配制49g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
(1)经计算,所需水的质量为_______g,所需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mL。(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2)量取上述体积的浓硫酸所选用的仪器为_______。(填选项)
A 10mL量筒 B 100mL烧杯 C 100mL量筒 D 胶头滴管
(3)稀释浓硫酸时,将_______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______的烧杯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Ⅱ:小兵同学对“锌与硫酸反应的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设计并实验:小兵同学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和不同形状的锌在相同时间内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硫酸的质量分数(均取20mL) 锌的形状(均取1g) 氢气的体积(mL)
① 20% 锌粒 31.7
② 20% 锌片 50.9
③ 30% 锌粒 61.7
④ 30% 锌片 79.9
(4)收集证据:小兵用如图装置收集并测量氢气的体积,其中量筒的作用是_________,氢气应从_______(填e或f或g)管通入。
(5)得出结论: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
(6)下表是小兵开展第②组实验的详细数据。
时段 第1分钟 第2分钟 第3分钟 第4分钟 第5分钟 第6分钟
H2的体积 3.1mL 16.7mL 10.9mL 8.6mL 6.6mL 5.0mL
请描述锌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变化并解释原因________,综合以上信息,分析锌与硫酸反应速率可能还受哪些因素影响________,设计实验验证_______。
Ⅲ:(7)用惰性电极电解只含一种溶质A的水溶液可得到稀硫酸、铜和氧气,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若电解生成了200g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则至少需要_______g质量分数为10%的A的水溶液。
3、过氧化氢溶液适用于医用伤口消毒、环境消毒和食品消毒等。其溶液在一般情况下会缓慢分解,遇光、热或催化剂等会加速分解。在学校科技节时,兴趣小组同学想对它 作进一步的认识。
(获得)实验室制法:在冰的冷却下,向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中逐渐加入过氧化钡(BaO2)即可生成过氧化氢,该反应要在低温下进行的原因是_____。
(稀释)现需要使用6%的过氧化氢溶液 100g,需 30%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是____g, 稀释过程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和_____。
(探究)同学们用6%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进行趣味实验。大家认为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差值就是生成氧气的质量,实验过程中却发现氧气质量的实验值与氧气的理论生成质量相差较大。对此进行深入探究,装置如下图,锥形瓶放电子秤上后读数调零。数据录如下
序号 过氧化氢质量/g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g 反应后物质总质量/g 前后总质量差值/g 氧气的理论生产质量/g
1 20.00 24.36 21.48 2.88 0.56
2 20.00 24.30 21.54 2.76 a
3 20.00 24.21 21.65 2.56 0.56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a=_____。
(3)从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总质量差的平均值约为 2.73g,造成氧气质量的实验值和理论值相差较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
(4)要使氧气质量的实验值接近理论值,你对实验改进的方法是_____。
4、空气和水是人类无法离开的物质。
(1)空气中 ________ 含量升高会造成“温室效应”。
(2)如图1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①红磷足量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燃烧产生的现象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3)生活中可用活性炭净水,是利用活性炭的 ________ 性。生活中可用 ___________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4)t2 ℃时,将甲、乙各80 g分别放到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现象如图2,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固体甲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 ______ (填“a”或“b”)。
②M点的含义 _______ 。
③向烧杯A的溶液中继续加入15 g甲物质,充分搅拌,发现固体先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
④将t2℃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填字母)。
a.甲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b.两溶液质量甲<乙
c.两溶液中溶剂质量甲=乙 d.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5、小明取酸性锌锰干电池进行探究,他发现电池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
①锌皮中含有少量的铁
②黑色糊状填充物由炭黑、MnO2、ZnC12和NH4Cl等组成
③有关数据见下表
温度/p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H4C1 29.3 37.2 45.8 55.3 65.6 77.3
ZnC12 343 395 452 488 541 614
(实验探究一)小明取适量黑色糊状填充物,按图2所示实验流程进行探究。
(1)溶液A中溶质主要有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操作Ⅱ中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实现两者分离的依据是 ___________。
(2)欲从固体M中得到较纯的MnO2,操作Ⅲ可采用的简便方法是_____。
(实验探究二)小明取电池外壳锌皮,用砂纸打磨干净,剪成小块,进行实验。
(1)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适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有ZnCl2 生成。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2)另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一定量CuSO4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 E 和固体F。当溶液E中只含一种溶质时,该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溶液E中最少含有________种溶质。
(3)若将6.5g锌皮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则生成氢气的质量__0.2g(选填“<”、“>”或“=”)。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①花生油不能溶于水,将花生油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是乳浊液,不是溶液;
②食盐能溶于水,将食盐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可以形成氯化钠溶液;
③面酱不能溶于水,不能与水形成溶液;
④白醋能溶于水,能与水形成溶液;
四种物质中与水能形成溶液的是:②食盐和④白醋。故选D。
2、B
【详解】
A、在氧气流中灼烧,炭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铜与氧气不反应,可除去炭粉,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甲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区别不大,无法区分,符合题意;
C、将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取样,分别溶于水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A
【详解】
A、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溶质的质量不断增加,直到溶液饱和,不能再溶解氯化钠,此时溶质质量不再改变,溶质质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后不变,故选项正确;
B、恒温蒸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溶解度不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C、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水,但原本双氧水里就有水,溶液中水的质量起点不为零,故选项错误;
D、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化铜,每28份质量的一氧化碳与80份质量的氧化铜反应,氧化铜反应消耗的质量大于一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D
【详解】
A、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将5ga加入到20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4g的晶体,可得到24ga的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t2℃时,N点的a溶液是不饱和溶液,M点的a溶液是饱和溶液,该温度下,a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了饱和溶液,不可采用加水的方法,故选项错误;
C、将t1℃时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1℃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以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错误;
D、t2℃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a析出固体的质量最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C
【详解】
A、实验室溶剂一般选择水,除了水之外还有乙醇等,故不符合题意;
B、油锅着火用水灭火,油会浮在水面,燃烧的更旺,故不符合题意;
C、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故符合题意;
D、电解水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D
【详解】
A、KNO3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不一定是KNO3,也可能是硝酸铵、干冰等,故选项推理不正确;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故选项推理不正确;
C、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故选项推理不正确;
D、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为防止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7、C
【详解】
A、选项中两只试管中溶剂和溶质都不同,有两个变量,无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选项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只能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左侧试管内铁钉与水和氧气接触,铁钉生锈,右侧试管内铁钉与水接触,铁钉不生锈,说明铁钉生锈需要有氧气参与,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对于有气体生成的反应,若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密闭容器中,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分析】
【详解】
A、根据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1℃对应点的C曲线最高,A曲线最低,所以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t2℃时,A、B、C的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B>A=C,由A、B、C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将t3℃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A、B仍为饱和溶液,C变成不饱和溶液,故将t3℃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可采用降温(冷却)结晶的方法提纯,所以t3℃时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采取冷却的方法提纯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3℃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会有晶体析出,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详解】
A、④为过滤,过滤中,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故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不符合题意;
B、①为溶解,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食盐溶解,不符合题意;
C、装瓶保存时洒出少量溶液,溶液具有均一性,不会导致浓度偏低,符合题意;
D、当②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其蒸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
A、在没有明确温度的情况下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A错。
B、t2℃时碳酸钠的溶解度40g,其饱和溶液的浓度=,所以t2℃时,不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碳酸钠溶液。B错。
C、将t2℃时相同质量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碳酸钠析出的固体较多。没有提出两种物质的质量,无法比较哪种析出较多。C错。
D、如图可知:碳酸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所以用蒸发的方法得到氯化钠,降温结晶方法得到碳酸钠。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二、填空题
1、
(1)肥皂水
(2)BC
(3) 甲=乙>丙 升高温度
【分析】
(1)
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少的为硬水;
(2)
A、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A正确;
B、试管1连接负极,产生的是氢气,试管2连接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不是质量比,故B错误;
C、蔗糖溶液不导电,加入蔗糖不能增强导电性,故C错误;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依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都能证明水的元素组成,故D正确;
故选BC;
(3)
①由图像可看出, 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丙;
②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的方法,加溶质、蒸发溶剂都会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升高温度,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点睛】
2、
(1)NaCl氯化钠
(2)添加氯化钙
(3) 不饱和 C 蒸发90g水氯化钙不结晶氯化钠结晶,且氯化钠结晶较多,继续蒸发氯化钙也结晶
【解析】
(1)
由表格可知,20°C时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氯化钠,故填:氯化钠。
(2)
使接近饱和的CaCl2溶液变为饱和,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增加溶质,故填:添加氯化钙。
(3)
1.35克某NaC1样品中含CaCl24.3克,氯化钠质量35g-4.3g=30.7g,80摄氏度氯化钠溶解度38.4g,故甲中清液是NaCl的不饱和溶液,故填:不饱和。
Ⅱ、乙中溶液的质量随蒸发水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a点时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X较合理的取值是90g,氯化钙溶解需要水的质量,100g×≈10g,故蒸发100g-10g=90g水氯化钙不结晶氯化钠结晶,且氯化钠结晶较多,继续蒸发氯化钙也结晶,故填:;C;蒸发90g水氯化钙不结晶氯化钠结晶,且氯化钠结晶较多,继续蒸发氯化钙也结晶。
3、
(1) ②①④③⑤ 计算
(2)100
(3)搅拌加快固体的溶解速率
(4)ABD
(5)1500
【分析】
(1)
根据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即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所以可知实验中正确的操作步骤为:②①④③⑤,缺少的步骤为:计算,故填:计算
(2)
根据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可知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500g×20%=100g,故填:100。
(3)
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的速率。故填:搅拌,加快溶解的速率
(4)
A、氯化钠中混有不溶性杂质会造成溶质质量减少,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B、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量取的水偏多,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不会影响溶质的质量分数。
D、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会使溶质质量减少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减少,故填ABD
(5)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设稀释后的溶液质量为x由此可列式为:500g×20%=x×5%可解的x=2000g,故需要水的质量为2000g-500g=1500g故填1500
【点睛】
4、
(1)+1
(2)Ca(ClO)2
(3)MnCl2
(4)降低
【解析】
(1)
NaClO中钠元素化合价为正一价、氧元素化合价为负二价,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1)+ x +(-2)=0,x=+1。
(2)
次氯酸钙中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1个次氯酸根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故化学式为Ca(ClO)2。
(3)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锰、氧、氢、氯原子数目分别为1、2、4、4,反应后锰、氧、氢、氯原子数目分别为0、2、4、2,X的化学式为MnCl2。
(4)
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可使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以防止水结冰。
5、
(1) 乙醇 水
(2) 蔗糖 水
(3) 碘 酒精
【分析】
本题考查了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判断。
(1)
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对于液体与液体形成的溶液,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如果有水,水一定是溶剂。乙醇的水溶液是由乙醇和水形成的溶液,故溶质为乙醇,溶剂为水;
(2)
对于固体与液体形成的溶液,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蔗糖溶液是蔗糖与水形成的溶液,故溶质为蔗糖,溶剂为水;
(3)
对于固体与液体形成的溶液,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溶液,故溶质为碘,溶剂为酒精。
【点睛】
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判断方法:(1)对于固体与液体形成的溶液,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2)对于液体与液体形成的溶液,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如果有水,水一定是溶剂。
三、计算题
1、
(1)65%
(2)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x
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0.2g。
(3)设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 y
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15.1%。
【解析】
(1)
黄铜中的铜不和稀硫酸反应,只有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滤渣的质量是黄铜中没有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即3.5g,锌的质量为10g-3.5g=6.5g,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2、
(1)设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x=19.6%
答: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6%。
(2)设硫酸钠的质量为y
y=28.4g 故硫酸钠的质量为28.4g。
反应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2%。
【解析】
(1)
稀硫酸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可求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
反应结束后溶液中的溶质为Na2SO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可求硫酸钠的质量;
溶液质量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溶液的质量之和;

3、
(1)90
(2)偏大
(3)烧杯、玻璃棒
(4)①设加入蔗糖晶体的质量为x,则:100g×10%+x=(100+x)×20%,x=12.5g;
②设蒸发掉的水的质量为y,则:100g×10%=(100g-y)×20%,y=50g。
【解析】
(1)
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需要蔗糖的质量为:100g×10%=10g,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10g=90g,水的体积为:90g÷1.0g/mL=90mL;
(2)
若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则量取的水的量偏少,则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
(3)
溶解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4)
①见答案;
②见答案。
4、
(1)3.6g
(2)设10g盐酸中HCl的质量为x
x=0.73g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解析】
(1)
前三次每加入10g盐酸固体减少1.0g,也就是每10g盐酸恰好和1.0g碳酸钙完全反应,而第四次只减少了0.4g,说明剩余物质不能和盐酸反应,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所以 碳酸钙的质量为4.0g-0.4g=3.6g。
(2)
见答案。
5、
(1)75%
(2)解:设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x=7.3%
答: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3%
(3)解:设需要量取浓度为36%的浓盐酸的体积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200g×10%=1.18g/cm3×x×36%,x≈47.1mL
【分析】
(1)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剩余固体的质量为杂质的质量,故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 放出 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温度升高的速率越快 过氧化氢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二氧化锰(催化剂) a p1时,t1≠t2
【详解】
解释与结论:
Ⅰ(1)在MnO2作催化剂的条件下,H2O2发生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放出热量。
(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正在进行,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反应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关系是反应中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温度升高的速率越快。
(3)根据以上实验,过氧化氢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温度升高得越快,可得出的结论是过氧化氢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Ⅱ.探究影响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方案】
试验编号 H2O2溶液 蒸馏水 催化剂 温度/°C
溶质质量分数 I'/ mL I'/ mL
① 10% 10 20 无催化剂 20
② 10% 10 20 0.5gMnO2 20
③ 10% 15 x 0.5gMnO2 20
(4)对比实验①②,①②中其他条件相同,②中有催化剂二氧化锰,目的是探究二氧化锰(催化剂)与H2O2分解反应速率是否有关。
(5)实验②③,目的是探究溶质质量分数与H2O2分解反应速率是否有关,应保持其他条件相同,过氧化氢溶质质量分数不同,即10+20=15+x,x=15;故填:a。
实验过程及分析:
实验②和实验③是探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要证明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可测定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要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并且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压强之比,所以能证明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有影响的证据是压强为p1时,t1≠t2。
2、39 5.4 A 浓硫酸 水 收集排出水的体积,进而测量集气瓶收集氢气体积 e 硫酸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反应速度由慢到快然后减慢,原因是随着反应进行放出热量,反应速度加快,但随着硫酸被消耗,硫酸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反应速度又逐渐减慢 温度影响 取质量相等的锌粒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分别加入温度不同,体积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测量收集等体积氢气需要的时间 CuSO4 160
【详解】
(1)设需要浓硫酸质量为x,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x×98%=49g×20%,x=10g,所需水的质量为49g 10g=39g,所需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故填:39;5.4。
(2)量取上述5.4mL体积的浓硫酸所选用的仪器为10mL量筒,故填:A。
(3)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体飞溅,故填:浓硫酸;水。
(4)小兵用如图装置收集并测量氢气的体积,其中量筒的作用是收集排出水的体积,进而测量集气瓶收集氢气体积,氢气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应从e管通入,故填:收集排出水的体积,进而测量集气瓶收集氢气体积;e。
(5)对比实验①③,可知硫酸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度越快,故填:硫酸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6)由表格数据可知反应速度由慢到快然后减慢,原因是随着反应进行放出热量,反应速度加快,但随着硫酸被消耗,硫酸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反应速度又逐渐减慢,综合以上信息,分析锌与硫酸反应速率可能还受温度影响,设计实验验证,取质量相等的锌粒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分别加入温度不同,体积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测量收集等体积氢气需要的时间,故填:反应速度由慢到快然后减慢,原因是随着反应进行放出热量,反应速度加快,但随着硫酸被消耗,硫酸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反应速度又逐渐减慢;温度影响;取质量相等的锌粒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分别加入温度不同,体积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测量收集等体积氢气需要的时间。
(7)用惰性电极电解只含一种溶质A的水溶液可得到稀硫酸、铜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溶质硫酸根和铜元素,为硫酸铜,化学式为:CuSO4,若电解生成了200g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x=160g则至少需要 160g质量分数为10%的A的水溶液,故填:CuSO4;160。
3、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 20 烧杯 0.56 生成的氧气中含有水蒸汽(或水的挥发;过氧化氢的挥发等) 在锥形瓶口增加干燥装置
【详解】
[获得]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故制取过程中要低温进行。
[稀释]由题意可知,要配制6%的过氧化氢溶液100g,需要稀释30%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过程中要用的玻璃仪器有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和烧杯,且稀释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设需要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为,可以得出: 6%×100g=30%,解得=20g。
[探究]
(1)由题意可知,该实验过程是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
(2)由题中表格可知,三次实验分别取用了6%的过氧化氢溶液20g,故三次氧气的理论生成值应该相等,均为:0.56g;
(3)由题意可知,反应前后总质量差的平均值约为2.73g,与氧气的理论生成值有较大差距,因为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放热,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水分子受热变成水蒸气,随氧气的气流逸出锥形瓶导致。(合理即可);
(4)由题意可知,该实验过程中锥形瓶敞口放置,导致水蒸气与氧气共同逸出,故可以在锥形瓶上方加入活塞,将气流引入浓硫酸中干燥,测出逸出的水蒸气的质量即可。
4、CO2(或二氧化碳) 将瓶内O2尽可能消耗完 白烟 吸附 煮沸 a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65 g 甲物质溶解时放热,且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abd
【详解】
(1)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
(2)使红磷足量燃烧会让瓶内的氧气充分反应,从而可以测得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红磷燃烧反应: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3)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的杂质,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通常使用煮沸的方法;
(4)从图3可以看出,在温度升高过程中,a变大,b变小,图2中,甲物质无剩余,所以溶解度大,为a曲线;M点的意义表示为t1温度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65g;在溶解过程中进行搅拌,会产生热量,因而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放置后恢复室温,有物质析出;从t2到t1温度下降,a溶解度降低,b溶解度增大,故a物质有析出,b物质无析出,所以,甲溶液为饱和溶液,溶液质量甲<乙,溶剂质量甲>乙,溶液质量分数甲>乙;
故选abd。
【点睛】
此题要从物质的溶解度出发,分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在由已知题干判断溶解度的变化,从而的出溶质、溶液的变化,得出答案。
5、ZnCl2和NH4Cl 氯化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或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 灼烧 锌的表面有气泡产生 ZnSO4 二 >
【详解】
[实验探究一]
(1)黑色糊状填充物由炭黑、MnO2、ZnC12和NH4Cl组成,把糊状物加水,ZnC12和NH4Cl能溶于水,炭黑、MnO2不溶于水,过滤,溶液A中的溶质主要是能溶于水的ZnC12和NH4Cl,把溶液A蒸发、冷却,利用氯化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或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
故填:ZnC12和NH4Cl;氯化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或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
(2)固体M中主要有炭黑、MnO2,炭黑能燃烧,MnO2不能燃烧,可采取高温灼烧的方法除去炭黑;
故填:灼烧。
[实验探究二]
(1)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适量稀盐酸的烧杯中,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的表面有气泡产生;
故填:锌的表面有气泡产生。
(2)把锌放入一定量CuSO4溶液中,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硫酸铜溶液中的硫酸铜全部反应,溶液中有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锌;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即只含有铜时,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锌和铜,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铜,因此溶液E中最少含有硫酸锌和硫酸亚铁2种溶质。
故填:ZnSO4;二。
(3)设6.5g锌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x=0.2g
设6.5g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y=0.23g
由以上计算可知,若将6.5g锌皮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0.2g;
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