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最苦与最乐》课件(2课时,共16+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最苦与最乐》课件(2课时,共16+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5 15:57:33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课题:《最苦与最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节选自《少年中国说》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平实、灵动、流畅的语言。
2、培养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品语言——平实
⑴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品语言——平实
⑵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 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 不同句式和修辞使用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等。
品语言——灵动、流畅
品语言——灵动、流畅
句式多样
⑴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⑵ 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么?
⑶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⑷ 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⑸ 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设问句
—— 反问句
——感叹句
——被动句
——否定句
修辞
⑹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然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品语言——灵动、流畅
排比中的句式颠倒,富有变化,而这种变化恰恰使语言更加流畅。
修辞
(7)“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一种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 能够做得到,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 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
不仅使行文流畅自然,而且也增强了全文的气势。
品语言——灵动、流畅
(8)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9)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品语言——灵动、流畅
——引用
——引用
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的变化,修辞方法的多样,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流畅之感。
品语言——灵动、流畅
平实的语言,句式的变化再加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灵动之气,流畅之感,跃然纸上。这与作者的远见卓识,深厚学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是分不开的。
品语言——小结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代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节选自《敬业与乐业》《敬业与乐业》
类比阅读
庄重之心,恳切之意,亲切之态跃然纸上。梁启超先生用浅显流畅的文字阐述深刻道理,常带情感,极具感染力的语言风格不得不令人叹服!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无过于此矣 ! ——黄遵宪
梁先生的文章,明白晓畅之中,带着浓挚的热情,使读的人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 ——胡适
梁启超先生的语言凝重、流畅,极有感染力的特点让我们赞叹,他在文本中传递的关于”责任“的观点,同样开启我们的智慧,引发我们的思考。
尤其今年,疫情之下,每一天,无惧风险的白衣战士,奋不顾身的人民警察,日夜守望的社区干部,胸怀大爱的千千万万志愿者,都奋战在抗疫一线,书写着责任与担当!
这里有84岁的钟南山院士,从2003年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只要他在,我们似乎都有了“定心丸”,他本该退休享受天伦之乐,却义无反顾地像17年前奔赴抗击非典前线那样,奔赴在了最危险的抗疫一线!这就是责任与担当!
这里还有18日上午因冲锋在前却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去世的武汉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白衣天使是他们最靓的名字,而“责任”却是他们彰显于外的精神内核。
广大公安民警,发扬“疫情不退、公安不退”的大无畏精神,这一个多月来,全国公安民警和辅警有49人因公牺牲,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是人民警察,是守护平安的卫士,也是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特殊的战场让他们成为了拥有责任的钢铁战士,践行责任的先锋队。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升级,广大社区工作者,落实城区实施严格的出行管控措施。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是当前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社区干部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并没有畏惧,他们排除万难,担当实干,积极地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职位虽小,责任却很重大!
他是武汉江岸区后湖街道惠民苑社区网格员,为购买居民所需的药物,和同事从早上5点多就守在药房门口,12个小时后终于拿齐了近100份药。丰枫身上的药袋子,是病人的希望,也是一个普通网格员的一份担当。此时此刻,湖北有17万名网格员正为隔离在家的居民买菜送药,跑前忙后。千千万万个无名英雄志愿者,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大爱,诠释着“责任”。
“责任”一词,重如泰山,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品格修养。非常之时,非常之责,国家有难,人人有责!
人类历史上仁人志士满怀热忱感人肺腑的话语也穿越历史的烟尘回响在我们的耳边:“君子有终身之忧”“任重而道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忧后乐,苦中真乐,流淌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中,代代传承!
同学们,今天关心国家,聚焦疫情是责任,服从安排,注意防护是责任,像图中的哥哥姐姐一样专注学习是责任。你的责任是什么呢?你从中感受到快乐了吗?
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徜徉于他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又不失凝练庄重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他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他的智慧与旷达,启迪我们直面人生,勇担责任,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总结
你的责任是什么呢?你从中感受到快乐了吗?
(结合本文所学语言特点写一篇练笔,不少于300字)
作业(共16张PPT)
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学习目标
⒈ 运用略读的方法,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2.用心品读文章,筛选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概括作者的观点。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请看92页课下注释①,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知识。
资料链接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他被称为“善变的豪杰”。
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
字词积累
1.读准下面句子中红色字的字音。
(1)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 )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2)这种苦乐循( )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3)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 )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xún
mǐn
字词积累
2.正确书写下面的四字词语,查字典理解词义。
(1)如释重负:
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2)心安理得:
(3)悲天悯人:
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解析课题
1.本文标题有何特点?这个标题好在哪里?
本文标题是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这个标题引人注目,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把课文标题改成“苦与乐”可以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改后的标题太宽泛了。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与“最乐”的事。
人生最大的痛苦 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应当 而不能
负责任是人生
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
最大的快乐
勇于负责任
逃避责任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速读课文,勾画关键字、词、句,参照下列表格思考:对于最苦与最乐,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略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略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说说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研读—— “最苦”
研读第1~3自然段,思考:本文开篇如何提出观点的?
(1)以排比、设问开头。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了“贫”“失意”“老”“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论述。对于“责任”未解除的具体情况,这里指出了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然后将这种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
研读二 —— “最乐”
研读第 4 自然段,思考: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有什么作用?
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名言——无入而不自得。
作用:引用古语、俗语等,与前面的具体事例作对比,具有说服力。层层递进的方式表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观点。
苦乐之辨
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苦乐之辨
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苦中有真乐
苦乐循环
最苦
最乐
未尽责
尽责任
人生应尽责而不能避责
知识梳理
课堂小结
作者从“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进而引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作者将论证的重点放在“快乐”的反面——“痛苦”上面,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论证结构严密,层次分明。
作 业
1.查找古今中外名人有关“责任”的名言警句。
2.结合所学内容,围绕“最苦”与“最乐”写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