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3安塞腰鼓
刘成章
导入新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下面让我们欣赏腰鼓表演这篇美文,去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吧!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和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目标
安塞腰鼓是起源于安塞一带的民间舞蹈艺术,相传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安塞腰鼓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是陕北民魂的体现,号称“天下第一鼓”。
安塞,位于我国陕西省北部。
作者简介
刘成章,1937年出生于陕西延安,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陕西省延安人。现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作品有《黄土情》《刘成章散文选》《纤丽的阳光》《读碑》《羊想云彩》《走进纽约》《安塞腰鼓》等。代表作《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主要内容
本文叙写了安塞腰鼓的形式,历史,魅力和人们对腰鼓的喜爱体现了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表现了中国民族风俗历史的悠久 。
说说文章是从哪四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的
①安塞腰鼓的舞姿;
②安塞腰鼓的响声;
③安塞腰鼓产生的土壤;
④安塞腰鼓的内涵。
文章结构
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 ”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来结构全文。
第一部分﹙1—4﹚写安静的腰鼓。静态的人物造型描写,一种饱含力量的静,是力量展现之前的蓄势。
第二部分﹙5—27﹚写隆隆的腰鼓。舞蹈渐趋激昂,生命与舞乐交织,腰鼓达到高潮,舞者和音乐浑然融合。
文章结构
第一层(5—13)写场面和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 气势的壮阔和豪放。
第二层(14—17)写鼓声,并且写与观者产生共鸣,突出这力量给人的震撼和鼓舞。
第三层(18—22)写后生们的动作,突出这力量体现了生命力的奇伟磅礴。
第四层(23—27)写舞姿和节奏,极赞安塞腰鼓 所显示的力量之美。
第三部分(28—30)写寂静的腰鼓 。鼓乐戛然而止,极动极静之后,模糊、遥远而渺远的鸡啼,显得余音悠悠。
自主学习1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 ?
突出后生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自主学习1
2.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动静相衬,更衬托出后生的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稳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自主学习1
3.“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 “似乎”可否去掉 为什么 ?
不可以。“似乎”表猜测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没响过的意思,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
自主学习1
4. “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单独成段是要引人注意,强调人和鼓由静而动的转变 。
自主学习2
1.分析: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用排比句能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
自主学习2
2.阳光本来就是静态的,为什么说它“变得飞溅”了?
阳光本是静态的,但阳光下那舞动的身影,挥动的手臂,蹦跳的脚步让人眼花缭乱,阳光也似乎被舞动得四处飞溅了,这句话写出打腰鼓时那热烈、灵动的场面。
自主学习2
3.文中三个“使人想起”段,写的是人的联想。联想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所联想到的事物都豪迈、壮烈、深沉,与浑厚的鼓声、深厚的高原相应,同时也给人以历史感,从更广阔的时空写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民族力量,以及作者对它无限神往。
自主学习2
4.观众的心能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吗?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这句话从人的感受的角度写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磅礴能量和对观众产生的奇特效应。它震撼人心,使观众受到感染,产生了心灵共鸣。
自主学习2
5.“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它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无限赞美的深情。
自主学习2
6.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
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
7.在文段中找出概括腰鼓特点的词语。
壮阔 豪放 火烈
自主学习2
8.这一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更形象具体地描绘出安塞腰鼓舞动起来的恢宏气势。
自主学习2
9.怎样来写响声给人的感受
①气势雄阔的腰鼓;
②响声震天的腰鼓;
③搏击心灵的腰鼓;
④舞姿奇丽的腰鼓。
自主学习2
10.如何理解“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作者把这样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赋予了“黄土高原”“安塞腰鼓”意在赞美黄土高原的人“朴实”“沉稳”“安静”。黄土高原是这雄伟力量的源泉。
自主学习3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 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自主学习3
2.怎样理解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的含义。
人们已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自主学习3
3.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腰鼓“戛然而止”时的感受?
对比反衬,以动写静。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
拓展练习
1.安塞腰鼓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美感?你认为作者在歌颂什么?
(1)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2)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3)歌颂阳刚之美;
(4)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的活着……
拓展练习
2.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天,西北好像落伍了。但那里的人民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封闭而丧失希望,生命的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课文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民族的礼赞!
主题思想
这篇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舞动场面的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现了西北汉子的阳刚美和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讴歌了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文明。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