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二章
【课标分析】:
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 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 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 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6.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7.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参看例60)。
9.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10.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11.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技能,会判断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同时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方运算后,知道了求n个相同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学生在这一章中学习了幂的运算、整式的乘除法等知识,还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在第一课时的复习中,学生已经完成了对本章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进行了幂的运算和简单的整式乘除运算的练习,但容易混淆的乘法公式、稍复杂的综合题目还未进行复习与练习。在学习整式乘除法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许多数学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还比较薄弱,缺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经验,需要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单元分析】:
第二章共有4节内容。第1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从反映生活中存在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图片的观察入手,提出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接着介绍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然后学习补角、余角,使学生认识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基本结论。第2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教科书通过设置观察、操作等活动,按照“先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再探索平行线的性质”顺序呈现,展开平行线的有关内容,,同时引入“三线八角”,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4节“用尺规作角”,在七年级上册“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基础上,学习“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用规范的尺规作图语言加以叙述,给出了尺规作图的范例。
【单元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包括测量、画、折等)、想像、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务。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会用三角尽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 尽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及平行线的特征。
4.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
【单元重点】:
1.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
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及其应用。
3.平行线的特征及其应用。
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单元难点】:
1.应用直线平行条件及平行线特征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有条理的表达。
【课时安排】: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课时
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课时
3、平行线的性质 2课时
4、用尺规作角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