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老王》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本文用词洗练老到,很值得品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本句用“镶嵌”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如果用“站立”等词就不能表现这层意思。
B.“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是因为老王的形象把“我”吓坏了,总不能集中精力去数,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C.“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一句中的“凑合”说明老王赚的钱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D.“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的“攥”用的是动作描写,表达老王矛盾的心情。
2.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塌败(tā) 皇恐 熟识(shú) 维持
B.蹬车(dēng) 光棍 侮辱(wū) 僵硬
C.荒僻(pì) 凑合 琢磨(zhuó) 包裹
D.镶嵌(qiàn) 边缘 载客(zǎi) 田螺
3.下面不是关于老王外貌描写的一项是( )
A.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B.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C.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D.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与人相处,若能做到“宽人律己”,那是一种境界;若能“宽人”,那是一种豁达;若能“律己”,那是一种严格。
B.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扫除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以及新出现的生态领域、民生领域等过去旧体制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弊端。
C.《国家宝藏》节目的火热播出,让中国传统工艺和历史文物再次成为当下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档由央视制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通过邀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作为“国宝守护人”,可以唤起更多人对文物背后文化底蕴的探索。
D.谷子的叶是墨绿的,长而大的谷穗沉甸甸地压弯昨日挺拔的脊梁;高粱仍旧那么苗条,满头漂亮的红缨挥洒出秋的风韵。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承古求用,关键在用。学习古人的东西要联系客观现实,学以致用。
B.谋划工作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多做功在长远、利在当代的事情。
C.脱贫摘帽不但是终点,而且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D.期待有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贡献。
6.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而在位次的排序上,地位次尊的人则居于最尊者的右边。
②另外,通常的看法是,右者为尊,因此遭受贬谪称为“左迁”。
③在筵席上,最尊的座次是坐西朝东,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
④古时座次有着严格的尊卑之分。
⑤在举行朝会的时候,则是背北面南为尊,故称帝叫做“南面”,而为臣则叫做“北面”。
A.⑤④②③① B.⑤①③④② C.④⑤③②① D.④③⑤②①
二、综合性学习
7.综合性学习。
孟子云:“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爱国是人之本能,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七(1)班将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气氛,请你为该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长请同学们集思广益,设计活动方案,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活动一:爱国人物故事会 活动二:爱国诗词朗诵会
活动三:___________ 活动四:__________
(3)活动中王婷同学作了一篇讴歌邓稼先心系祖国、鞠躬尽瘁精神的文章,请你点评。她的文章里引用了以下诗句,你认为不切合邓稼先人物特点的一项是( )
A.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B.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老王》,完成下面小题。
老王
杨绛
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②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③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④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⑤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⑥“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⑦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⑧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⑨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⑩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8.“小人物”身上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阅读全文,概括老王的善良表现,将语段补充完整。
老王,
在你①____的时候,
在你②____的时候,
在你③____的时候,
你的善良已融入我的心灵,
让我心生敬意……
9.文章中反复出现“直僵僵”这个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第⑧段中“……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
第 段中“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10.行有愧怍心不坦,时隔多年仍反思。你认为杨绛当时对老王做些什么能够减轻自己的愧怍?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作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木 耳
①阿勒泰①连绵起伏的鲜山背明面有成片活荡的森林。那里安静、绝美、携着秘密。木耳一排排半连明地立在伏侧的树木上,它们是森林里最神秘、最敏感的耳朵,总是会比你先听到什么,更多地知道些什么,却不为你所了解。
②那时候,知道这山里有木耳的,还只是很少的几个人,来回家也只是自己会尝鲜而已。
③我妈却想靠它发财。我妈一心想找到那野生的木耳。她爬山峰,下深谷。出去得一天比一天早。回来得一天比一天晚。每天回来,头发乱糟糟的,疲惫与失望折磨着她。终于,有一天,她从森林里回来,拿着一根小树枝。树枝的梢头结着指头大的一小团褐色的、嫩嫩较软的小东西。像一个混混洗港、灵智未开的小精灵,那就是木耳。
④从我妈找田第一朵木耳开始,生活中开始有了飞翔与畅游的内容,也有了无数次的坠落和窒息。日复一日,循环往复。
⑤当历经千帝万苦找来晾干的木耳好不容易攒够了六公斤时(平均九公斤温木耳才能出一公斤干货),我们把它们仔细地包装好。我妈提着装着木耳的箱子。搭上一辆运木头的卡车去了山下。那天子夜时分,我妈才回来,她兴奋地告诉我们,在山下小镇,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想买木耳作为礼品。他把六公斤木耳全买了。八十块钱一公斤!这远远比我们靠小店做生意赚得多。我妈高兴得直想飞回来。那个夏天真是没长,我不知道究竟弄了多少木耳。每次我妈下山想要的人便闻识而至。简直跟抢一样。我们就顺势把木耳涨到了一百块钱一公斤。
⑥渐渐地,有一些人也开始采木耳卖木耳了。来木耳的队伍悄然扩大。来过木耳的痕迹,满山遍野都是。木耳生长的速度极快,尤其在下过雨后。但采木耳的人一多,它就赶不上采摘的速度了。木耳明显地少了,于是除了采木耳以外,人们又挖党参,挖虫草。只要是能卖到钱的都挖,山脚下,森林边一片狼藉。秋天下山时,木耳已卖到一百八十块钱一公斤。刚入冬又涨到两百块钱整。
⑦这时,木耳的用处已不是用来吃了。而是作为礼品和一种时髦的、用来消遣的东西,被用来进行秘密的交易。最终流传到一个个本来与木耳没有任何关系的地方。
⑧又一年春天来临,木耳的世界疯狂到了极限。远在宁夏、甘肃的人也涌来了,山下的人爆满,像蝗虫一样,到处都是。他们带着破旧的行李露宿在河边那片废嘘里:还来了铁匠,专门给大家打制挖野货时要用的工具,炉火熊熊,贪要地吞噬着早春的空气。进山的那两天,所有人背着镇盖行车,提着面粉粮油,扛着铁银木铲,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向北走,进山、进山、进山,对木耳狂热的渴望照亮了他们每个人暗黑而疲惫的脸……来订购木耳的人甚至把价出到了五百块钱一公斤。
⑨我们真有点怕了,我对我妈说:“今年我们还去弄吗?"
⑩她也怕了,但她想了又想,说:“不弄的话怎么办呢,你看我一天天老了,我们怎么生活……”
那么我们过去又是怎么生活的呢?那些没有木耳的日子,没有希望却又胜似有无穷希望的日子,那些简单的、平和喜悦的日子,难道就不是生活吗?我们几乎都要忘了,忘了森林里除木耳之外的那些更多、更广阔、更令人惊喜的一切………
就在那一年,像是几年前突然出现一样。木耳突然消失了,像是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一样地没有了……森林里曾有过木耳的地方都似梦一样空着。真的什么也找不到了……大风吹过山谷。森林发出巨大的轰鸣。天空的蓝是空空的蓝,大地的绿是空空的绿。木耳没有了。森林里的每一棵伏倒的树木终于再也不必承受什么了,它们倒在森林里,又像是漂浮在森林里。
我觉得那一年每一个人都在哭。木耳再也没有了……其实,我们对木耳的了解是多么不够啊!
那一天我一个人进山,走了很远,看到前面有人,那是我妈,她居然还在找。远远地我就看到她的附近有一朵木耳,整个世界最后的一朵,静静地生长着,但是她没有发现。我站在那里,看着她很久很久,直到看着她疲惫失望地离去。
(文/李娟,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注】①阿勒泰:位于新疆阿尔泰山南麓,森林、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金山”之称。
11.本文围绕着木耳,叙述了木耳从被发现到被采集一空的过程,包括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①山里有大量的木耳,只有极少人采回家自己尝鲜。
②
③
④
⑤山里的木耳突然没有了,大家再也找不到了。
12.读③~⑤段,“从我妈找回第一朵木耳开始,生活中开始有了飞翔与畅游的内容,也有了无数次的坠落和窒息。”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13.读⑥~⑨自然段,作者说“我们真有点怕了”,让我们感到害怕的是什么?
14.第④段作者说“我站在那里,看着她很久很久,直到看着她失望地离去。”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不想告诉妈妈木耳在那里?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冯骥才
①有时会听到一种抱怨,说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抱怨令我深思。
②历史上我们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诗,曾经让我们为国家民族的兴亡慷慨悲歌,为无所不在的生活与性情之美而吟唱。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了。其实,不是它弃我们而去,而是我们主动疏远了它。我们真的没有诗也一样能活得挺满足,真的不需要享用诗了?没有诗的生活究竟缺乏了什么?
③你有没有因此而感到某种心灵上的荒漠感?
④其实,诗的小众化在世界上已是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许多曾经产生过诗神诗圣的国家,诗也在被公众淡漠。十多年前,我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看到墙壁上贴了许多纸片,以为是留言的条子。这里的人有这种奇特的“留言”的习惯吗?一问方知,这些纸片上写的都是或长或短的诗句。原来是一些诗人,也有爱好诗的普通人,写了诗无处发表,受众少,便贴在这里,有的纸上还写着个人的手机号码。如果谁读了,喜欢他的诗,便可以给他打个电话私下交流一下。
⑤我们有出色的诗人和出色的诗,可是与欧洲人不能比,在欧洲还可以见到日常的诗的生活。我在阿尔卑斯山里碰到过村民的诗会,在俄罗斯遇到过老百姓聚餐时一个个站起身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可是我们的诗和诗人却身处生活的边缘,可有可无了。
⑥有人说,诗的消退是因为这种文学样式不适于当代人的需要,还说这种文学体裁早已走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比如说,宋代之所以盛行长长短短字句的词,正是由于诗的能量已被唐人用尽。真的是这样吗?诗只是一种文学体裁吗?我们读古人的诗句而受到了触动和感动,是因为这种文学体裁,还是其中那些对生活内在的韵致的心灵感知与发现?我们现在对生活为什么没有这种敏感与发现,没有这种表达的情怀呢?我们的心灵变得粗糙而愚钝了吗?
⑦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心灵上,而不是在文学上。
⑧如果我们现在眼睛里全是微信,问知全靠电脑,天天找寻的大多是商机,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如果我们的快乐大都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诗自然与我们无关。
⑨在市场时代里,消费不仅要主导市场,也要主导我们。消费文化是消费的兴奋剂,所以消费文化都是快餐式的、迎合的、被动的、刺激的、欲望的,又是便捷的。消费过了就扔掉。一切都是暂时的快意与满足。消费方式异化着消费者,商业文化也在把我们商业化、浅薄化、粗鄙化。这样,诗一定没有立足之地。因为在所有文学样式中,诗是最不具有消费价值的。
⑩诗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呢?那就要先弄明白诗的本质。首先,诗是精神的,精神愈纯粹,诗愈响亮。诗是情感的,情感愈真纯,诗愈打动人。诗还是敏感的、沉静的、深邃的、唯美的、才情的。我们的生活能给诗提供这样的生存环境吗?更关键的是我们有这种精神的需求吗?如果没有,还奢谈什么诗?如果有,如果需要,诗可不是奢侈品,它会不请自来。
如果我们不需要它,我们一定会失掉与它相关的那些东西。那就是精神的纯粹、心境的宁静、生活的韵致,还有对美与才情的崇尚等等。那么,我们的生活不就会变得平庸、乏味、浅薄和枯索了吗?
有诗与没有诗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如果诗离我们远了,怎样才能把它召唤回来?
15.读①~⑤段,对“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主动疏离了诗歌。
B.心灵上的荒漠感导致诗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开了。
C.诗歌被公众淡漠,越来越小众化。
D.我们的诗歌处于生活的边缘,可有可无了。
16.关于“诗和生活”的关系,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明确诗歌的本质,才能给诗歌提供适合的生存环境。
B.诗歌的消退,问题出在我们的心灵上。
C.没有了诗,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平庸。
D.提供适合的生存环境,诗歌会不请自来。
17.怎样才能把诗歌召唤回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诗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B.我们心中关切的不能只是眼前利益。
C.在市场时代,给诗以立足之地。
D.提供适合诗歌生存的环境。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B.有误。这些鸡蛋凝聚了老王对“我们”一家的真诚谢意,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故选B。
2.C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A.“皇”应写作“惶”;B.“侮”应读作“wǔ”;D.“载”应读作“zài”。故选C。
3.C
此题考查对外貌描写的辨别能力。外貌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C.根据“拿”“攥”“转”可知此句运用的是动作描写。
4.A
A.根据句意可知,“与人相处,若能做到‘宽人律己’,那是一种境界”是总起句,后面从“宽人”“律己”两方面进行具体阐释,所以“境界”后应是冒号;
故选A。
5.A
B.搭配不当,应为“功在当代、利在长远”;
C.关联词语选用不当,应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D.成分残缺,应在“贡献”后添加“更多智慧”;
故选A。
6.D
通读句子可以确定开头句是④。③和⑤分别介绍了宴席上和朝会上的尊卑区别,⑤句中“则是”应该承接③,表转折。在①中“而”也表示承接前文的,表转折的连词,所以正确的排序为:④③⑤②①;
故选D。
7.(1)示例:铭记历史,立志报国。团结奋进,振兴中华。
(2) 示例:爱国名言展示会 爱国影片欣赏会;爱国心得交流会。
(3)B
8. 给杨先生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去世前还拿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9.“直僵僵”,形容僵硬挺直的姿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王身体的僵硬,反复出现,强调了他病情的严重,表现了“我”对他的同情和担心,为下文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10.示例:老王登门致谢时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而不是匆匆送别;接受老王香油和鸡蛋的时候询问老王的身体状况,而不是仅仅付钱;老王离开时搀扶他下楼梯,而不是站在楼梯口目送。
11.母亲高价卖出木耳;采木耳的人越多,木耳明显减少;远在外省的人也涌来,对木耳的狂热到了极限。
12.木耳让我们产生了关于发财的种种幻想,同时也伴随着寻找过程中的艰辛与失望。
13.害怕自然环境被破坏,害怕木耳被用于秘密交易,害怕人们的贪婪与狂热,害怕疯涨的不理智的价格。
14.(1)我希望妈妈能清醒过来回归正常的生活。(2)希望大自然能恢复以往的静谧与美好。(3)想回归那种简单、平和、喜悦的日子。
15.B
16.B
17.A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