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4 19:5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B)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乏、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最终日的就是要求人们守贫、苦行和守拙。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释三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很快得到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认同,其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更加深入人心。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儒道释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现念”和“贫困文化”,对于调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人们在面对贫穷落后的逆境和压力时,仍然保持一种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品性,并能够穷则思变,形成一种有效应对、适应与成长的心理机制。但是,这种“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仅契合农耕文明,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和生产资料有限的时代文化。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与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市场经济时代相抵牾的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贫困文化基因中的这种韧性,无疑为消除了绝对贫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按照工业革命4.0时代、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根据相对贫困的特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摘编自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从“短缺”迈向“丰裕”、从“贫困”跨入“小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使命的终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
就绝对贫困而言,贫困主要表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匮乏”“仅维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耗货币化”等。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属性被短缺经济所遮蔽。
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相对贫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呈现出来的主客观状态,它不仅是满足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较的动态综合性结果。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作的客观式评价,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
(摘编自王国敏《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甚至作为一种美德进行歌颂,并通过统治者正统的教化渠道,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B.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贫困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C.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贫困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并成为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让贫困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D.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多维度比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地域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道释”三家合流,主张“安贫乐道”,使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入人心,会染从而消解了这些主流思想的积极影响。
B.由于贫困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明显大于扶贫初期绝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C.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文化对贫困的认识不同,应对的方式也不同。
D.将时间因素、地方因素、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从社会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就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相对贫困的一项是( )(3分)
A.王某是地道的农民,妻子又卧病在床、生活难以自理,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要抚养,他只能困守几亩薄田度日。
B.陈某某夫妇文化素质低、缺少经济来源,外出打工又因无一技之长而无法立足,回村后全靠打短工艰难维持生计。
C.刘某某家在偏远的乡镇,妻子因家庭贫困而离家出走,自己在外做泥瓦匠又出事故而伤残,靠年老体弱的父母帮衬度日。
D.李某某夫妇因城郊规划拆迁而迁入城市打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夫妇俩常为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而自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三条合理化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读山
贾平凹
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哇里拔几棵菜了,然后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
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
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出门百步,便可蹬着那道崖缝夹出的细水,直嗓子喊出一声,又可以叩得石壁上一片嗡嗡回音。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我大惊,才明白:浑浑沌沌原来是在表现者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
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峁,一个山峁,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
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
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山上啃草的羊羔总是迷了方向,在石里,树里,时隐时现。我终未解,那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
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
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棱棱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
我总恨没有一架飞机,能使我从高空看下去山是什么样子,曾站在房檐看院中的一个土堆,上面甲虫在爬,很觉得有趣,但想从天上看下面的山,一定更有好多妙事了,但我却确实在满月的夜里,趴在地上,仰脸儿上瞧过几次山。那是月亮还没有出来,天是一个昏昏的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候月光上来了,但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
到底我不能囫囵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迷,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走月也在走,我停月也在停。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夜露就潮起来了,山风森森,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小长在山里,以前从没感受到山的新奇和厚重,是因为他对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留意过,认真读过。
B.山路很乱且总感觉不到尽头,作者却感到有趣,这表现出作者飞扬活泼的思绪和不惧困难的强劲生命力量。
C.作者从多个角度读山,感悟丰富深刻,但也只能说出几分,由此可见,山需要不断去读,越读才能越有味。
D.作者通过读山获得了一些感悟和哲思,这些感悟和哲思既引发读者思考,也有助于读者消解生活中的困惑。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既点出了读山的缘由,也自然引出下文看山的情景与读山的感悟。
B.文章第二段交代了读山的总体感受,统领下文对山的具体感受和领悟。
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早晨到晚上依次描写了山的多种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D.文章灵活运用白描与工笔,凸显了山中物态,影显了其艺术表现力
8.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9.作者读山有哪些感悟?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宗绍兴六年六月,张浚至江上会诸大帅,独称飞与韩世忠可倚大事,命飞屯襄阳,以窥中原,曰:“此君素志也。”飞自鄂入见,拜太尉,继除宣抚使,复诏至寝阁,命之日:“中兴之事,一以委卿。”飞方图大举,会秦桧主和议,忌之。九年春正月,岳飞在鄂州,闻金将归河南地,上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秦桧衔之。和议成,例加爵赏,飞加开府仪同三司,力辞,谓:“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敌人。”三诏不受,帝温言奖谕,飞乃受命。又奏:“金人无事请和,此必有肘腋之虞,名以地归我,实寄之也。”十年六月,岳飞败金人于京西。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几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准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桧知飞志锐不可回,乃先请张浚、杨沂中等归,而后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十一年,兀术遗桧书日:“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已必及祸,故力谋杀之。以谏议大夫万俟高与飞有怨,讽卨劾飞,又讽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弹论,傅会其狱。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时洪皓在金国中,蜡书驰奏,以为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首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岳飞规复中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准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B.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准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C.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准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D.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准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兴,指国家或朝代经过一段时间的衰弱后重新走上兴盛之路。
B.河南,泛指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
C.班师,可指调回在外打仗的军队,也可指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
D.蜡书,古代的一种保密书信,将书信封在蜡丸里,兼有防潮防水的作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岳飞早年就以恢复中原为已任,张浚称赞他“可倚大事”,高宗也曾对他格外赏识,诏至寝阁委以“中兴之事”。
B.在朱仙镇,岳飞带领的军队大败金人,金国大将想要归附宋朝,岳飞非常高兴,与将士相约一举彻底击溃敌军。
C.秦桧主张与金入和谈,衔恨主战的岳飞,认为岳飞不死不仅是议和障碍,还会祸及自身,因此极力图谋杀害岳飞。
D.很多主张和谈的大臣一向与极力主战的岳飞仇怨极深,他们纷纷上奏弹劾岳飞,因而秦桧才有害死岳飞的机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减,恐贻后世讥。(4分)
(2)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4分)
14.在抗金节节胜利、有望收复中原失地之时,岳飞却被杀。请简要说明岳飞被杀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15~16题。
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
杜荀鹤
深山大雪懒开门,门径行踪自尔新。
无酒御寒虽寡况,有书供读且资身。
便均情爱同诸弟,莫更生疏似外人。
昼短夜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深山大雪,屋门少开,一个“懒”字衬托出天寒地冻的冷意。
B.屋外人迹罕至,堂弟却踏着大雪远道而来,令诗人喜不自禁。
C.家中很少出现没有酒御寒的情况,而且又有书可与堂弟共读。
D.诗人劝堂弟不必生分,惜时求学,语言浅易却饱含手足深情。
16.后人认为“学成贫亦胜他贫”一句意味深长,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姜夔《扬州慢》中运用虚实结合、对比手法写出扬州城今昔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惊人的想象,运用吴刚和月免两个神话意象,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神奇魅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雨水节气来到,全年的农业周期才算正式开始。从立春到雨水,两个节气的更替,降雪变为下雨,越冬作物开始返青,________,世界一派生机盎然。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中,可以看到古人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它不仅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同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二十四节气是________的产物。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驯养动物。主要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________。但这并不足以产生二十四节气,还要有发达的天文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相当发达,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之一,也是最好的记录保存者之一。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 )。然后通过数学推算,将太阳运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
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________,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是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草木萌动 诗书耕读 循环往复 休戚相关
B.草长莺飞 农耕文明 周而复始 休戚相关
C.草木萌动 农耕文明 周而复始 息息相关
D.草长莺飞 诗书耕读 循环往复 息息相关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是用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的,有了它,就可以度量日影的长短
B.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
C.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
D.有了它,就可以度量日影的长短,确立冬至与夏至的时间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B.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C.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D.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都说运动能提升免疫力,可有些人一次大强度训练后反而感冒了。 ① ?答案是否定的。运动对于我们的身体而言,更像一把双刃剑。掌握好了,它可以帮你提高免疫力;掌握不当,则可能被伤到。
“一次强度过大的运动后,很容易感冒。” ②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期间或竞技比赛中,运动员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增加,因为大强度运动后,机体会出现“开窗期”,此时免疫功能减弱,所以各种致病因子进入宿主体内的风险增加。
运动持续时间20至90分钟内为宜。 ③ ,对免疫系统和心肺系统的刺激不够,而一次运动时间过长易引起过度疲劳,不利于运动后疲劳的消除和身体机能的恢复。
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年轻人可以选择大肌群力量训练,如蹲起练习、腹背肌力量训练等方式;中老年人可以选择适中强度的太极拳、广场舞、快步走等有氧运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根据材料内容,给爱好运动的人提三条合理化建议,每条不超过1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6年,美学家李泽厚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一系列文章,稿费1000元。这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60元的李泽厚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虽然经济宽裕了,但李泽厚的衣食住行依然简朴,有人劝他添置一件名牌衬衫,李泽厚拒绝了,说“名牌穿在身上是负担”。他专心致力于事业,写出了《美的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等著作。当下,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有些年轻人非名牌衣服不穿,非名牌物品不用,在事业上却无所追求,选择“躺平”。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淮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B)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A(“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错误,贫困并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材料是“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
2.(3分)C(A.“消解”说法有误,材料是说“儒道释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观念’和‘贫困文化’,对于调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人们……仍然保持一种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品性,并能够……形成一种有效应对、适应与成长的心理机制”。B.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比较“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和“扶贫初期绝对贫困”两者的难度。D.原文说“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因此仅从社会客体评价不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3.(3分)D(ABC属于生存安全方面的贫困问题,属于绝对贫困;D属于发展性需求,符合相对贫困的特征)
4.①先明确贫困的特点并引出贫困文化这一话题,②接着提出后小康时代由于贫困文化的影响相对贫困治理难度大这一观点,③然后阐述贫困文化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具备韧性的原因及消极影响,④最后指出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要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4分。每点1分)
5.①克服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注意把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激发相对贫困家庭的主观能动性。②关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间相对贫困差异,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③动态测评相对贫困的状态,及时调整,精准施策,防止返贫复贫。(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B(作者从山路乱而无尽头中领悟到的是山的含蓄和丰富,而不是表现作者不惧困难的强劲生命力量)
7.(3分)C(“按照时间顺序,从早晨到晚上依次描写”错。文章对山的描写选取了不同的时间,既有白天,也有夜晚:既有晴天,也有雨天,但没有固定的顺序)
8.①整散结合,抑扬顿挫,语言有节奏感。②运用比喻手法,将沟沟梁梁比作蠕动的大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缓缓陡陡、起起伏伏的特点。③运用通感,将山起伏状态的终止,比作音乐节奏的凝固,沟通了视觉和听觉,丰富了读者感受。④以动写静,化静为动,写出山的动态之美。(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9.①作者由“山起起伏伏,从远方蜿蜒而来,而又蓦然停下”,领悟到粗笨、混沌可却表现大智,强劲的骚动往往寓含在屑屑的静寂里;②作者由“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山上的路那么乱,纯以天行”,领悟到拙到极处,便是雅到极处。③作者有“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总感不到尽头”,领悟到弯曲蕴含含蓄和丰富。④作者捉摸山的内在力与气势,发现山无规律,悟到自然无为也是规律。(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A(原文标点为“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准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11.(3分)B(黄河不能被称为“河汉”,“河汉”是指银河)
12.(3分)D(“很多主张和谈的大臣一向与极力主战的岳飞仇怨极深”属主观臆断,并且几个官员的弹劾不是自主行为,都是秦桧驱使的)
13.(1)金人不值得信任,和好是不能依赖的,宰相谋划国家大事不当(或“不好”“不善”),恐怕会留给后世人笑柄(或“被后人讥笑”)。(4分。“恃”“臧”、被动句各1分,句意1分)
(2)兀术送信给秦桧,说:“你日日夜夜请求议和,但岳飞正在谋划夺取黄河以北地区,你一定要杀掉岳飞,才可以议和。”(4分。“朝夕”“图”“始”各1分,句意1分)
14.①权臣秦桧陷害;②高宗北伐意志不坚定,听信谗言;③朝中大臣受制于秦桧;④金人逼迫秦桧杀害岳飞。(3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且大意正确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六月,张浚到长江上会见各位统军主帅,唯独称赞岳飞和韩世忠两人可以托付大事,命令岳飞屯驻襄阳,以便伺机收复中原,说:“这是你一直以来的愿望。”岳飞从鄂州入朝觐见皇上,被授予太尉,进而被任命为宣抚使,皇上又把岳飞召到寝宫,对他说:“复兴我朝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岳飞正在计划大举北伐之时,恰逢秦桧主张与金人和议,于是忌恨岳飞。绍兴九年(1139)春天正月,岳飞在鄂州时,听说金人将要归还黄河以南的土地,就向皇上上表进言:“金人不值得信任,和好是不能依赖的,宰相谋划国家大事不当,恐怕会被后人讥笑。”秦桧对此怀恨在心。和议谈成以后,按例对功臣晋爵行赏,岳飞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他极力锌谢,说:“面对如今这件事情,应该感到危急而不应安枕无忧,应该感到忧虑而不能进行庆贺,应该训练士兵整饬军队谨慎戒备,以应付料想不到的意外变故,而不能论功行赏,让敌人取笑。”高宗三次下诏,岳飞都不接受,高宗用温和的话语对他褒奖、表彰,他才接受任命。又上奏:“金人无故请求和解,其中必然有潜伏于身旁的忧患,名义上把土地归还我们,实际上不过是暂时寄放在我们这里罢了。”绍兴十年(1140)六月,岳飞率领军队在京西打败金人。岳飞进军朱仙镇,距离汴京只有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峙布阵,派遣勇武的将领率领五百名亲随军骑兵奋勇击杀,大破金军,兀术逃回汴京。金军将领韩常想要率部五万人前来归附。岳飞十分高兴,对他的部下说:“(大家)长驱直入金人的老巢黄龙府,我同诸位将领一起开怀痛饮!”正当岳飞不日之内就要渡过黄河北进时,秦桧却企图放弃淮河以北地区,暗示台谏官奏请高宗命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上奏:“金兵士气沮丧,抛弃全部辐重,急忙渡河北逃,黄河一带的豪杰仰慕我朝,我军士兵拼死效命,这样的时机不会再来,难得的机会不应轻易失去。”秦桧知道岳飞北伐意志坚定不可改变,于是先请求高宗让张浚、杨沂中等人回朝,然后说:“岳飞孤军深入不能久留,请求下令让他班师回朝。”一天之内接受十二道金字牌,岳飞愤恨落泪,面朝东方拜了两次后说:“十年的努力,毁于一天之内(非常短的时间)。”绍兴十一年(1141),兀术送信给秦桧,说:“你日日夜夜请求议和,但岳飞正在谋划夺取黄河以北地区,(你)一定要杀掉岳飞,才可以议和。”秦桧也认为岳飞不死,终究要阻碍和议,自己也必然会遭到祸害,因此极力图谋杀死岳飞。由于谏议大夫万俟卨与岳飞早有仇怨,就暗示万俟卨弹劾岳飞,又指示御史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接连上章弹劾议论,牵强附会罗织岳飞的冤案。这年岁末,这个案件还是没有成立,秦桧亲自写了一张纸条交给监狱,监狱当即报告岳飞死亡,他当时年仅三十九岁。当时洪皓正在金国,派人迅速送回一封蜡书上奏高宗,说金人所畏惧佩服的只有岳飞一人,甚至以父来尊称他,金国将领听说他已被处死,举杯互相庆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家中很少出现没有酒御寒的情况”错。“无酒御寒虽寡况”,意思是家中常常无酒御寒,这种滋味虽然寡淡。“寡况”不是“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之意)
16.(6分)这句诗的意思是:只要学习有成,即使缺少衣食也好过其他困苦状况。(2分)这既是对堂弟刻苦求学的劝勉,也是对自我的宽慰与勉励,(2分)同时阐述了深刻的道理,读书是为追求充盈的精神世界。(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3)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6分。每空1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C(草木萌动:植物开始发芽;草长莺飞;花草生长,群莺飞舞。形容暮春时节的迷人景色。语境说的是初春时节。诗书耕读:是指既从事农业劳动又不辍读书的一种生活方式。农耕文明: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诗书耕读:既从事农业劳动又读书或教学。语境说的是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的产物,故选用“农耕文明”。循环往复:意思是周而复始,去而复来。指反复进行,没有止息。“循环往复”的过程不一定回到原点,而可能是螺旋形上升。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好像总是回到原点一样,形容不断循环。休戚相关: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关系一致。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非常密切。根据语境说的“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此处是说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关系密切,故选用“息息相关”)
19.(3分)B(根据前句可知,选用句子的主语应是“它”,即承前指代的是“圭表”,这样就排除C、D;在根据后句“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可知,选用的句子最后应是“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因为这样与下句衔接紧密,这样排除A)
20.(3分)A(原句语病有两处:一是“丰富着二十四节气”中“丰富”和“节气”搭配不当,应在“节气”后加上“内涵”;二是“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成分残缺,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应在“今天”的前面加上“使”或“让”)
21.①运动一定能提高(提升)免疫力吗;②这并非巧合而是有科学依据;③运动时间太短。(6分。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①运动强度要适中;②运动时长要恰当;③运动方式要选对。(5分。答对1条给1分,答对2条给3分,答对3条给5分)
四、写作(60分)
23.参照2021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以44分为基准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