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学院附中2020一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级语文试题卷
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末的严羽,他在《沧浪诗
班级
姓名
学号」
考场」
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
座号
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命题人:马鹏程审定人:张立
④降及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祯直承了司空图的含蓄说。他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必须将所有答案作在答案卷上,超出答题区域或在其它题的答题区域内以及在密封线内书
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
写的答案无效。2.考试结束后,只交答案卷。
《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影”,认为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
第I卷
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外”才会“四表无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⑥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婆、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至今不衰。
①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词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
(摘编自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一是题旨即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入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A.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
②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
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
B.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文心雕
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龙》有《隐秀》篇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
C.到了两宋,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而严羽的《沧浪诗话》将其推至艺
式》,他在解释“辨体有一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
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
D.明清时期,以含蓄评论诗文成为习惯准则。王士祯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唐人五
“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
言绝句“有得意忘言之妙”。
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
A.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
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胧之美,可知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
③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
B.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入意深”是为了证明在唐代营造含蓄风格己成为诗人的一
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入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种创作追求。
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己成,.C.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对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