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甘旗卡二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通辽市甘旗卡二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22 10:5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通辽市甘旗卡二中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1.答卷前,将姓名、考号填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一、基础知识部分|:(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点缀(zhuì) 袅娜(niǎo) 弥漫(ní)  脉脉含情(mài)
B.处理(chù) 颤栗(zhàn) 霎时 (shà) 蓊蓊郁郁(wěnɡ)
C.混沌(dùn) 落蕊(ruǐ) 房檩(lǐn) 揠苗助长(yà)
D.曲折(qū) 茎叶(jìnɡ) 倩影(qiàn) 纤尘不染(xi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消防工作,我们一定要曲突徙薪,切不可事到临头才手忙脚乱,导致灾祸的发生。
B.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精深,技巧精湛而多变化,其用词也运斤成风,最可表明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C.前一段时间,多家消费品巨头欲掀起的涨价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发改委介入调查后半途而废。
D.当年他独闯深圳,身无长物,是凭借过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创下这份家业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近日,就如何帮助微型企业走出困境的问题,国务院制定了新的文件,这个文件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B.市广播电视局宣布:2011年最后三个月将在市区全面落实和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会议精神,各居民小区电视信号将先后由模拟制转换为数字制。
C.从自卫队、消防厅进行海水浇注,到“50死士”冒死进入现场抢修,再到东电宣布几个机组开始通电,人们一度以为看到了遏制核危机的希望,因为通电、注水、冷却是防止反应堆燃料棒熔毁的三个关键步骤。
D.经济体制改革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触及社会更深层次的矛盾,所以社会的各项机制也要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________。”
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特别的感动
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③①⑤④⑥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④②①③⑥
二、文史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后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的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立志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高洁的品德节操,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既希望建功立业,又想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也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几乎挨饿的程度,却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的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需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他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而“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助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来看,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来看,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选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有删改)
5、下列对陶渊明“人生的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B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C 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结论
D 在“人生的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陶渊明决心保持高洁的品德节操,对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特别推崇。因此,即使贫穷到挨饿的地步,他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B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他天性如此,受不了绳墨束缚。因此,他不肯与官场同流合污,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C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D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而且找不到正确的路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助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而言,这样做便能够部分地达到。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其内涵是一致的。
B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三、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③,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①脱粟: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③纠擿(zhí):举发纠正。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
B.墨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D.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恶、痛恨
9.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3分)(  )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力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③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
醉歌(其九)
—汪元量①

注:①汪元量:南宋诗人。②万年枝:冬青树。③北人:这里指元朝士兵。
12.前两句诗描写了一种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诗人在第四句集中写一个细节,有何深意?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4.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②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戴望舒《雨巷》)
③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④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⑤(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四、现代文阅读(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浑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传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返身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5.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本文作者由对木鱼声的误会和探究,引出了卖馄饨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领悟,构思巧妙到不着痕迹的程度。
B.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开始对木鱼声产生了“魔障”是“抑”,明白了木鱼“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是“扬”。
C.“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卖馄饨老人的崇敬,也使前后文形成自然的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
D.本文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充满了人性美的温情和馨香,更充满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
E.文章前面写自己冬日雨天读《金刚经》颇有感悟,结尾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
16.为什么最初卖馄饨老人的木鱼声会给作者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简笔勾勒的卖馄饨老人的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林清玄曾说过“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一切杂质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结合本文探究这一思想的内涵。(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9.阅读下面的报道,为其拟一则简明的标题。(5分)
本报哈尔滨1月8日电(记者戴英 实习生朱智超)昨天下午,以“青春旋律”为主题的卫康杯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落下帷幕。本次大赛由哈尔滨冰雪节组委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上海卫康光学眼镜有限公司冠名赞助,哈尔滨工程大学承办。经过4天的角逐,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全新的开始”、德国马尔堡大学的“DJ孩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我们欢迎你”、北华大学的“欣欣向荣”等8件作品获得一等奖。
本次大赛共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52支代表队参加,参赛队伍数量再创新高。其中,美国、德国和乌克兰都是第一次派出队伍参赛。本届比赛中,各代表队总用雪量为1858立方米,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生雪雕群雕纪录。
(摘自2012年1月9日《中国青年报》)
标题:
20.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话题,写几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帮助我们攀登知识的殿堂;
书籍好比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智慧的窗户;
书籍好比一盏明灯,它能帮助我们驱散无知的黑暗。
答:


六、写作: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雨果有句名言:“痛苦能够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乳娘,祸患则是人杰的乳汁。”加拿大物理学家罗伯特在进行环球考察时,来到智利北部的一个十分干旱而又荒凉的小村子,他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这里除蜘蛛外没有其他任何生物。蜘蛛在这里四处繁衍,生活得很好。为什么蜘蛛能够在如此干涸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呢?罗伯特借助电子显微镜,发现这些蜘蛛具有极强的亲水性,极易吸收雾气中的水分。而这些水分正是蜘蛛能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源泉。在这个世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只要心灵不干涸,再荒凉的土地,也会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
读了这段文字,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通辽市甘旗卡二中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答题卡
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5
答案
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4分)
译文: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
醉歌(其九)
—汪元量①

注:①汪元量:南宋诗人。②万年枝:冬青树。③北人:这里指元朝士兵。
参考答案
1、C 2、C 3、D
4.解析:⑤是对史铁生总的评价,其他几句是对这一评价的解释。②是对史铁生品格的赞扬,④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史铁生的特点;⑥①③三句联系较为明显,⑥是说史铁生的创作,①是说创作的艰辛,“文章”与“一个个字”相照应,③是对史铁生用生命创作的“文字”的赞扬。答案:C
二5、A (“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错误,第二段开头说,陶渊明所说的道“道”,“偏重于个人品德节操方面”。)
6、D(“这样做便能够部分达到”错误,原文第四段未表达为“他也许能部分地达到”)
7、B(只有站在艺术高度——错误,文中说的“艺术”不是文学上的“艺术”而是人生“艺术”这种“艺术”要以“超级的眼光才能看到”)
三、8.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墨”,指贪污,不廉洁。答案:BX
99.99.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说明海瑞廉洁为官;③和④分别是从皇上和任江南织造的宦官的反应来间接表现。均不符合题意。排除①③④,故选D项。答案:D
10.10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中“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有误,原文中“帝犹优诏奖瑞”“……瑞遂谢病归”可作为佐证。答案:C
11.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中,“忤”译为“冒犯”;“市”译为“买”;“遁”译为“逃跑”。(2)句中,“已而”译为“不久”;“劾”译为“弹劾”;“鱼肉”,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把……当作鱼肉”,也可引申为“迫害”之意;“缙绅”,借代用法,译为“士大夫”。 X k b 1 . c o m
答案:(1)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是不会逃跑的。
(2)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把士大夫当作鱼肉),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
12. 答案:写出了南宋宫廷园林一派萧条没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13. 答案:一是表现元兵的无知和可笑;二是告诉人们宫苑易主,山河巨变,南宋政权已经沦亡;三是写这场人世巨变颠倒了世间的一切美丑、善恶。
14. ①携来百侣曾游
②冷漠,凄清,又惆怅。
③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④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⑤风萧萧兮易水寒
四、15. 解析:B.本文使用的是对比手法。E.前面读经是为了净化心灵,后面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是因为作者从老人那里感受到了人情美、生活美,同样净化了心灵。答案:BE
16. 答案:因为作者不知道木鱼是谁敲的,不知附近是否有人每天在念经,更不知木鱼声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17. 答案:老人是生活在社会的角落里的一个富有人情美的平凡人,他开朗风趣,勤劳淳朴,有着高贵的人格,处处为他人着想。
18.答案:这一思想的内涵有两个方面:1.真正的美具有淳朴、本真、自然的特点,感受美要用心体会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2.老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深夜卖馄饨谋生,但却不愿有失人格尊严地大声叫唤,于是选择了木鱼,以便“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呼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过着平淡朴实而又保持自己尊严的生活,显示着大美。3.透过现实生活,作者感悟到了老人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领悟了人生真谛。4.明白了感受生活中真正的美同样可以净化人的灵魂的道理。
19. 答案:第四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闭幕
20.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示例话题是“书籍”,内容阐述的是书籍的功效,使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和排比。题目要求另选话题,不得继续使用“书籍”,据此,可以联想其他事物或情感,注意要使用比喻与排比的修辞手法。
答案:友情好比一根琴弦,它能帮助我们拨动孤寂的心弦;友情好比一支画笔,它能帮助我们绘就多彩的图画;友情好比一缕春风,它能帮助我们吹开冰封的心灵。
19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中举人后代理南平县教谕,迁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告诉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啊。”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过淳安县,酒饭供应的十分简陋,海瑞高声宣言县邑狭小不能容纳众多的车马。懋卿十分气愤,然而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敛威风而离开。
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去朝廷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设坛求福。总督、巡抚等大吏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没有人敢说时政的,海瑞单独上疏。嘉靖皇帝读了海瑞上疏,十分愤怒,把上疏扔在地上,对左右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上疏,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上疏感到叹息。
隆庆三年夏天,以右佥都御史身份巡抚应天十府。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官污吏很多自动免去。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的。宦官在江南监织造,因海瑞来减少了舆从。海瑞早就憎恨大户兼并土地,全力摧毁豪强势力,安抚穷困百姓。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来交还原主。推行政令气势猛烈,所属官吏恐惧奉行不敢有误,豪强甚至有的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而有些奸民多乘机揭发告状,所以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人。又裁减邮传冗费,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大都得不到很好的张罗供应,因此怨言越来越多。都给事中舒化说海瑞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皇帝还是用嘉奖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被改任南京粮储。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上高拱掌管吏部,早就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因此以病为托辞,回到琼山老家。
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举发纠正要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再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留不允许。万历十五年,死于任上。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