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5 21:2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中国最发达的文学形式是诗歌,中国是诗的国度。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他们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他们风情万种;他们千古流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和情趣。
20.《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语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
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过去
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具体指:燕昭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意译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题目解说
登幽州台歌
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土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姬平执政后,为雪国耻,励精图治,采纳郭隗的建议,建黄金台,置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剧辛、邹衍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蓟,当时属于幽州(今北京市大兴县),故称幽州台。今天就只剩下京郊的一处荒野之地。
“歌”: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
千金市骨。燕昭王建黄金台招贤纳才。此后,无数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抒发自己的抑郁不得志!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创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的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诗句研读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间角度(前、后)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诗句研读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3.“念天地之悠悠”你怎样对“悠悠”一词作出赏析?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诗句研读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出诗人无比的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下。这种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4.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5.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 岳
杜 甫
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工部”“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等。
背景资料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早期的作品。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别为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描写的是东岳泰山,此诗写于漫游途中,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那种蓬勃的朝气。
指山色
指泰山
不尽
指天地、大自然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聚集
使心胸震荡。
同“层”。
眼眶。
终当,终要。
登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 岳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使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小。
诗句研读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地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
诗句研读
2.颔联,并分析“钟”、“割”二字之妙。
这两个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炼得极好,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一样,切断了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分出了山南向阳明亮,山北背阴晦暗的两个世界,有力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诗句研读
这一联写凝望之景。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赏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诗句研读
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思考
每句诗都体现了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具体体现在哪里?这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看泰山的?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凝望泰山景物、诗人感受
愿望泰山风景,抒发理想
课堂小结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抱负,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王安石(1021—1086)字 ,晚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被列宁誉为“1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径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做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千寻塔:
畏:
缘:
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害怕。
因为。
高高的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
听说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登上去不怕浮云遮住我的双眼,
因为我身处塔的最高层上。
3.诗的前两句写景,写了什么景,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妙处: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衬托出峰和塔的高。表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4.诗中的“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的前两句,作者写景极言塔高,是为了表达一种怎样的“情”呢?
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我”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意。
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一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那么,你从这句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新义呢?
拓展:苏轼也有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站得高看得远。
小结
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
《游山西村》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闲居在山阴(今绍兴)镜湖的三山乡。这道诗作于次年春。“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借助课本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浑: 足鸡豚: 闲乘月: 无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箫声鼓声紧紧追随,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的风气依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轻叩柴扉,敲开你的家门。
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那个字用最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4.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为什么千古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这两句诗已超越了自然景色所描写的范围,它丰富的内涵——困境中仍蕴含着希望,不仅与人生的各种境遇有惊人的契合之处,而且时时鼓舞着人们,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被广泛引用,显示出极强的艺术生命力。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5.请描绘颈联的画面。
春社日将近,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真是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
小结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己亥杂诗》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龚自珍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1.借助课本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浩荡:广阔、深重。这里形容愁绪无穷无尽的样子。
天涯:天边,这里指极远的地方。
吟鞭:诗人的马鞭。 吟,指吟诗。
东指:指向东方。 落红:落花。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自己离开京师回转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而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并不是无情的东西,
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2.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两句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白日斜”三字勾勒景物,衬托了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渲染了了一种日暮途穷、凄凉伤感的氛围。
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同时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交织一起的复杂心情。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2)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3)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以落红自比,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责任。
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无,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