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精品教学资料包(文言文教学的典范·绝对超一流精品)

文档属性

名称 23.《马说》精品教学资料包(文言文教学的典范·绝对超一流精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08 11:50:0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3 《马说》同步精品练习及答案
一、狠抓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3)其真无马也( ) 其真不知马也( )
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5.文言虚词“其”在本课中有下列几种用法:
a.做代词,相当于“它”或“它的”。 b.做副词,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c.做副词,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可能”“恐怕”。辨析下面的句子各属于哪种情况,把序码填入括号中。
(1)其真无马邪( ) (2)其真不知马也( )
(3)安求其能千里也( ) (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5)策之不以其道( ) (6)食之不能尽其材( )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二、强攻阅读
(一)课内精段阅读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解释词语:
①食 ②等 ③策
8.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9.本文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一句是
10.第①段中用“ ”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第③段画横线部分刻画了“食马者” 的形象特点。
11.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12.全文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课外美文阅读
蚹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①卬ánɡ:高举着头。②踬zhì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ì:停止,悔改。
1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辄持取( ) 人或怜之( )
苟能行( ) 又持取如故( )
又不艾( ) 亦以病矣( )
12.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禄
14.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15.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参考答案
一、狠抓基础
1.C(sì)
2.(1)shí吃/sì通“饲”,喂
(2)马鞭子/用鞭子打
(3)表反问/表感叹
3.D 4.B 5. (1)b (2)c (3)a (4)a (5)a (6)a 6.D
二、强攻阅读
(一)课内精段阅读
7.①喂(或通“饲”);②等同,一样;③驱使,鞭打。
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0.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愚妄无知
11.提示:食马者不知马。 12.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二)课外美文阅读
13.就,总是 有的人 如果 先前,从前 停止,悔改 疲惫
14.B 15.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3 马说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二、问题研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练习说明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学生的说,还有相互启发、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关键语句。译文见“有关资料”中的“参考译文”。加点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处的含义即可,至于语法意义,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
三、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道完全开放性的练习。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题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常谈常新”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个别同学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教学建议
本文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关键是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内容也要讲讲,但不宜过深,要认真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标准。教师讲述应当简而明,不旁征博引,以免剥夺学生诵读的时间。从长远观点看,能够熟练地背诵这篇短文,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1.领读,即由教师(或选择1~2名学生)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地读,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文章的语气。领读者事前应有充分准备,能流畅地背诵全文。
2.结合文中的虚词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见“有关资料”中《〈马说〉中的五个“也”字》一文),一边讨论,一边诵读。还可以用比较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体会,例如下列划线的字句如用括号里的字句来替换,效果就不一样了: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马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乎)
其真不知马也(矣)
3.逐层分析语调的变化,轻重分明。
有关资料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战国策·楚策四》  
四、《马说》中的五个“也”字(江枫)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马说》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这三个“也”尤其值得品评,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是应当反复推敲的。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一个在句末,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另一个在句中,即“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我们要体会“也”字(包括其他虚词)的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朗读课文。要努力读出语气,读到烂熟于胸,好像其中的句句话都出于自己的口,再来体会就不难了。
(选自《中学生阅读》1984年第11期)
五、《马说》赏析(吴小如)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选自《古文精读举隅》,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马说》2003—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一网打尽及参考答案:34个试题
(省市按音序排列)
(10·3,09·4,08·4,07·1,06·10,05·3,04·5,03·2,课外相关文段·2个)
1、2010辽宁朝阳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7—10题。(15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评:命题人没有认真核对原文,“有人卖骏马者”应该是“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应为“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8.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这是一道“非语文”的试题,分数分配极不合理,竟然占了文言文阅读的1/3!)
答案:7. (4分)(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8.(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2分,直译、意译均可。)
(评:“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这样翻译有些欠妥。这两句通常的译文是“驾驭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的才能。”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1分)
9.(3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评:这个答案太牵强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评:
10.(5分)联系“伯乐”、“马”(2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3分)
2、2010安徽芜湖(三)(15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比行百里始奋迅(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19.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20.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 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 阐述,他们都希望 。(4分)
答案:17. (1)鞭打、鞭策(2)通晓、理解(3)等到到(4)流汗(各 1 分)18. 分) (4 (1)拿 着鞭子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19.一食或尽粟一石 受大而不苟取 力裕而不求逞 20. 分)反面(1 分)正反 (4 对比(1 分)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2 分) 。
3、(2010四川资阳)【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买其首五百金( )
(4)鸣之不能通其意( )
2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2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3分)
2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资阳答案】阅读(11分)21.⑴用鞭子打 ⑵买 ⑶它(的) 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2分,每小题0.5分)2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2分)2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2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 捐”等词语理解或句式不落实的酌情扣分。)
1(2009·巴彦淖尔市)阅读《马说》,完成11—13题。(7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 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委而去之
1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1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11.B
12.D
13.D
2(2009·大庆市)【古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 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9.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帝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10.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 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 驽纯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 此其寡取易盈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
1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13.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
答:
9.D 第一个“善”是“好”的意思,第二个“善”是“擅长”的意思。
10.B “以”都是“按照”的意思。A项,在/项。C项,的/助词。D项,它/表反问语气。
11.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
12.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3.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3(2009·来宾市)(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 燕策二》
  【注释】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③还:通“旋”,围绕、绕圈子。④朝:早晨,也指一天。
  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才美不外见 (通“现”,表现) 往见伯乐(接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C.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一箪食,一豆羹(食物)
  D.比三旦立于市(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9.下列加点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策之不以其道(因为)
  B.臣有骏马欲卖之(无意义,一般不译)
  C.伯乐乃还而视之(于是)
  D.而伯乐不常有(而且)
  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11.甲乙两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就这个道理谈谈你对名人做广告的看法。(4分)
8、A
9、C
10、(1)拿着马鞭面对它(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希望您绕着圈子看它,离开了还回头看它。11、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或名人的重要性。谈看法略,能围绕伯乐的重要性来谈,名人做广告的利或弊,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
4(2009·沈阳市)
马之千里者,一食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一食〕 )或尽粟一石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食(si)〕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外见(xian)〕 ),且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策之〕 )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执〕 )策而临之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临之〕 ),曰: “天下无马!”呜呼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或: (2)间: (3)材: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其真无马邪 ( http: / / www. / mid_edu / midschool / chinese2 / c_book4 / " \l "〔其真无马邪(yé)〕 )?
译文:
参考答案:
9.(1)有时(2)等同,一样(3)同“才”,才华
10.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5(2008·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1分)
(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二)驽骥①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②,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③重车,取夷路④,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方驾,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⑤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⑥。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①驽骥:劣马和良马。 ②刍:喂马的草。 ③引:拉。 ④夷路:平坦的道路。 ⑤辽乎:远远地。 ⑥骐骥与驽骀别矣:良马与劣马就区别开了。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2)执策而临之 临:
17.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8. 韩愈用“千里马”比喻 ,用“食马者”比喻 ,表达 的思想感情。(32分)
19. 怎样才能让“食马者”“知马”?请把文段(二)中王安石讲的办法,用简洁的语言告诉“食马者”。(2分)
16.(1)等同,一样(1分) (2)面对(到跟前)(1分) (共2分)
17.(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2)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
(意思对即可。每句2分,共4分)
18.人才 不了解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批判统治者埋没人才)(一空1分,共3分)
19.让良马和劣马拉同样重的车,跑同样的路。 (意思对即可,2分)
6(2008·聊城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 一10 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莱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下而加点的词。(2 分)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 策之不以其道
6.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
7.短文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
答:
5.答案:① 同“饲”,喂养。② 驱使。说明:本题2 分
6.答案: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说明:本题2 分。
7.答案:对统治者辱没人才的不满与愤懑。说明:本题2 分。
7(2008·维吾尔自治区)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3分)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妈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皇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⒖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④执策而临之      (    )
⒗请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3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③其真无马邪 (    )
⒘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①衹辱于奴隶人之乐,骈死于槽枥之间。(2分)
②策之不以其道。(1分)
⒙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各题。(3分)
①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1分)
②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嘴脸?(1分)
③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
联想到《马说》中的哪一句话?(1分)
⒖①这样  ②有时  ③即使  ④面对(4分,各1分)
⒗①“食”通“饲”,喂、喂养  ②“见”通“现”,表现  ③“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3分。各1分)
⒘①只是辱没在养马的仆役手中,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②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3分,①2分,②1分)
⒙①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②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分,各1分)(①②题意思接近参考答案即可。)
8(2008·烟台市)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7——10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7.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2分)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策之不以其道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7.韩愈 唐 (2分)
8.B (3分)
9.(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分) (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分)
10.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3分)
9(2007·汕头市)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7——19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18.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为什么?(4分)
答:
19.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7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18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19 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10(2006·北京市)阅读《马说》,完成11——14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1、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如临大敌 B、临阵磨枪 C、身临其境 D、临别赠言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或: (2)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 。
(2)其真无马邪? 译文: 。
14、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

11、A
12、(1)有时 (2)喂
13、(1)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马厩里)。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14、(1)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1(2006·成都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 6~8 题。 ( 共 6 分 , 每小题 2 分 )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 天下无马 !” 呜呼 !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6.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以千里称也 称 : 扬名
B.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 有时
C. 才美不外见 见 : 通“ 现 ”
D. 策之不以其道 策 : 鞭子
7.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 ,夺而杀之
B. 虽有千里之能
{以君之力
C. 策之不以其道
{成 , 将以攻宋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 , 从反面展开议论。
B. 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 , 作者对无知的 “ 食马者 ”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 在作者看来 ,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9.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分 )
译文 :
(2)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 分 )
译文 :
6.D(“ 策 ” 应为 “ 用鞭子抽打 ”)
7.B(A 项前 “ 而 ” 为 “ 可是 ” 之意 , 后者为顺接连词 “ 就 ” 之 意 ;B 项均为结构助词 “ 的 ”;C 项前 “ 以 ” 为 “ 按照 ” 之意 , 后为 “ 用 ” 之意 ;D 项前 “ 于 ” 为 “ 在 ”, 后为 “ 与 ” 之意 )
8.D( 与原文意思不合 , 应为 “ 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 , 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
9.(4 分 )(1)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或: 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 ( 译出大意得 1 分 , 落实 “ 食 ” 意思的得 1 分 ) (2) 喂养它却又不能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 , 听它嘶叫却不能明白 ( 或 “ 通晓 ”“ 懂得 ”) 它的意思。 ( 译出大意得 1 分 , 落实 “ 材”“通” 意思的各计 0.5 分 )
12(2006·柳州市)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25——29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埋没)    B.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
  C.执策而临之(面对)          D.策之不以其道(鞭子)
26.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以 策之不以其道 (2)之 虽有千里之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渔人甚异之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2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8.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29.把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D 
26.A 
27.C 
28.A
29.(1)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达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昵?(3分,译对"等""安"各得1分,语意通顺给1分)(2)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3分,译对"食""通"各给1分,语意通顺1分)
13(2006·青岛市)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2.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与“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不饱,力不足
D.一箪食,一豆羹
13.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请依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将“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 068
字词 意思 例句 译句
骈死 并列而死 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12.B 13.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 068
字词 意思 例句 译句
骈死 并列而死 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安 怎么,哪里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道 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
14(2006·钦州市)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才美不外见( ) (4)策之不以其道( )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1)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不效则治臣之罪
B、(1)乡为身死而不受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1)马之千里者 (2)渔人甚异之
D、(1)策之不以其道 (2)以中有足乐者
10、请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食之不能尽其材。
11.在(甲)文中,作者认为人应该有宁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的傲骨。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联系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8、(1)用脚践踏(或:践踏、脚踏) (2)好处、益处(3)同“现”,表现、显露
(4)鞭打、驱使
9、A
10、(1)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3分) (2)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竭尽自己的才能。(或:喂养它却不能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3分)
11、答案多元,赞成或不赞成都要联系事例说明理由。赞成或不赞成1分,能联系事例1分,言之有理、语句顺畅1分。
15(2006·曲靖市)
(一)(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不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人而死。
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③捉:驾驶。④住:停止。⑤唱言:高声说。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虽有千里之能( )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3)善诵入海捉船方法( ) (4)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1、“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2分)
12、甲文强调了“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2分)
13、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大长者子”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3分)
9、(1)即使 (2)等同 (3)擅长 (4)都
10、(1)驱赶它不按照赶它的正确方法 (2)大声说应当像这样驾船,像这样校正方向
(3)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11、①凡事只重视理论学习(或只空洞教条地套用规则),而不重视亲自去实践,其结局必定
是害人又害已。②任何理论的学习都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任意一方面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直至满分)
12、不矛盾。①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②应用知识和规律时,一定要重视与实
践紧密结合,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答出一点给1分)
13、×××:你敢说敢做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套用
规律,应该让规律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表述符合语言实际应用的要求,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直至满分)
16(2006·泰州市)阅读下两个文段,回答13——16题。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2)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分)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3.(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4.(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
16.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17(2006·温州市)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9—22题。
(一)(1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 (4)执策而临之
20.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语句是 , 。(2分)
21.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2分)
22.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4分)
19、(1)有时(2)通“饲”,喂 (3)用鞭子打 (4)面对
20、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1、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22、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18(2006·云南省)(10~13小题,共12分)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
(2)相:鉴别
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13.参考(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参考(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19(2006·舟山市)阅读《马说》,完成19-22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⑷执策而临之(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19.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0(2005·广安市)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对第二段中的四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①和②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B. ①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C. ②和③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 D. ③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①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②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3.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是马也( ) ②食马者(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4.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 袛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1. C
2. ①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②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3. ①这 ②同“饲”,喂养 ③鞭打(驱使) ④有时
4.C
5.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因日行千里而闻名.(“骈”“槽枥”“以”“称”等词语翻译准确,译句通顺得3分. 否则,酌情扣分)
21(2005·桂林市)阅读《马说》,完成20-24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2分)
① “_________” 通 “_________”,意义:_________ (1分)
② “_________” 通 “_________”,意义:_________ (1分)
2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B.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22.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23.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3分)
答:
2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2分)
答:
20.① “食” 通 “饲”,意义: 通喂养(1分) ② “见” 通 “现”,意义:表现(1分)
21.C
22.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策、道、食、 材”均译正确,且句子通顺者得2分,否则酌情扣分)
2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1分)。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但须突出“知人善用”之煮2分)。
24. 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分)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1分)(言之成理可给分)
22(2005·莆田市) 阅读《马说》,完成8-10题。(1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9.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0.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才 请联系现实说一说自己的看法。(3分)
答:
8.(3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9. (4分)(1)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每句各2分。大意对即可,如第(2)句译为“真的没有马吗 是不知道马啊”就应给2分。)
10. (3分)(开放性题目,考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23(2004·福州市)阅读《马说》,完成6-10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荚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2)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7.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是马也( )
(2)食马者( )
(3)策之不以其道( )
(4)一食或尽粟一石( )
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9.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___,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__”。(4分)
10.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请你展开想象,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3分)
6.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食之/不能尽其材
7.(¨这 (2)同“饲”,喂养 (3)鞭打(驱使) (4)有时
8.C
9.能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
10.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
24(2004·河北省)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2分)
①才美不外见 外见: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发挥想像,对于“千里马”在“槽枥之间”的心理加以描写。(不少于30个字)(3分)
4.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5.①外见:表现在外面。 ②等:等同,一样。
6.①千里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食料)。 ②喂马的人不知道是千里马而去喂它。
7.略
25(2004·绍兴市)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4——16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或: 食: 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16.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3分)
14.有时(或许) 喂养(或通“饲”) 等同(或“—样”)
15.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安”、“求”正确解释各1 分,疑问句句式特点1分;)
1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6(2004·铜仁地区)阅读《马说》一文 ,按要求回答1-6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达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骈: 策: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外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对“一食或尽粟一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次要吃掉的粮食或许将近一石。 B、一顿有时要吃光一石粮食。
C、饲养一次或者要吃光一石那么多的粮食。 D、吃一次吃掉的粮食有时是一石。
4、将“其真不知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分)
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自己比作“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4分)
6、这篇文章里有的句子已成为广为淬的格言,请你把它写出来。
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7(2004·株州市)
[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1请由(丙)段联系全文,写出《马说》的主旨句。 (1分)
答:
12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见”字的古诗名句,其中的“见”与(丙)段画线句中的“见”用法相同。 (2分)
答:
13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请你换一个角度,谈谈对人才问题的看法。(3分)
答:
11只要答出“其真不知马也”即可得分(标准同4)
12 ①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 路转溪头忽见 (标准同4)
13 要点:人才不应屈服现实,甘被埋没,应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寻求机会,展示才华。
评分说明:与原文观点一致不得分,能换角度谈l分,分析深刻有创新l分,表述1分。
28(2003·丽水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7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注: ①比:连续,接连。 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说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āo):早晨,也指一天。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才美不外见( ) ⑵愿子还而视之( )
⑶不以千里称也( ) ⑷去而顾之( )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⑴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⑵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译文:
25.[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3分)
26.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2分)
27.从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3分)
参考答案:
23、(1)见:通“现”,表现,显现 (2)子:您,对对方的尊称。 (3)以:按照,用 (4)之:代词,指骏马
24、(1)其实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啊!(2)连续三天呆在马市上,没有人与他交谈论(马)。
2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6、人才或有才能的人。
27、说明要善于发现人才,善于选用人才;说明权威的重要性;不可盲目崇拜权威,要注意实践。
29(2003·厦门市)阅读有关“千里马”的两则文言文,完成16—19题。(15 分)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 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近侍之臣。 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哪里用艄;怎么能够。④期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①执策而临之( ) ②才美不外见( )
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 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
17.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策之不以其道
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
1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译文: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⑴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2分)
⑵如果让你给涓人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这个做法评分(满分设为10分),你会评几分呢?说说你这样评分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6、(1)面对 (2)通“现”,表现,显现 (3)派遣 (4)花(钱)
17、A
18、①喂马的人不懂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食量喂养它。②(您)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
19.要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法对待千里马。
课外相关文段
30(2008·金华市)
刘宣苦读成才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 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 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感到惊奇)
C. 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19、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2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20、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18、C
19、(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
20、(1)刘宣:苦读成才。(2)卫使:爱惜人才。(3)刘铉:慧眼识才。
31(2008·青岛市)
(课外文言文阅读与探究(本题满分7分)
韩愈传(节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乃贬为潮州刺史。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i):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寻登进士第( ) ②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译文:
12.通读全文,你认为韩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分)
答:
10.(1)不久,随即。 (2)向来,一向。
11.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学,不需要等待别人鼓励。
12.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大意正确即可)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26 页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课文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23.《马说》精心设计教案
二胡独奏《赛马》(配乐)
背景图片:《昭陵六骏》局部
马说
韩愈
参读:比喻之花: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精警的比喻真是奇妙!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美妙的比喻简直是一朵朵色彩艳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试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
作者
韩 愈
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中国及世界最早的人才论。—— (说:一种文体)
作者: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画像(配图)
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
韩愈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祭酒、刑部侍朗、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职。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死后谥“文”,追赠礼部尚书。世称“韩文公”。
河南孟州韩园(配图)
正音读“马”
朗读正音:(此处有朗读链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朗读正音: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朗读正音: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读书译“马”
注释(加下划线者课文已注,加红色为重点词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伯乐:本名孙阳 ,春秋时人,善长相(xiàng)马。
而:转连,但是。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即使。
祇:只是。
辱:辱没。
于:介词,在。
奴隶人:仆役、马夫。
之:助词,的。
翻译: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那些仆役手里,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骈:两马并驾。
于:在。
枥:马槽。
之:助词,的。
以:凭借。
千里:日行千里。
翻译:(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 著称于世。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
食:吃。
或:有时。
尽:吃尽。
粟:小米,泛指粮食。
石:十斗。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其:代词,它,指千里马。
千里:日行千里。
而:顺连,不译。
食:通”饲”,喂养。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是:这。
虽:虽然。
之:助词,的。
食:吃。
见:通“现”,表现。
翻译: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貌不能表现出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尚且。
等:一样,等同。
安:怎么。
其:代词,它,指千里马。
翻译: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策之:策,用鞭子打;之,代词,它,指千里马。
以:介词,按照。
其:代词,它,指千里马。
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养;之,代词,它,指千里马。
尽其材:尽,竭尽。其,代词,它的,指千里马。材,通“才”,才能。
翻译: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按照千里马的食量让它吃饱,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之:之,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即听它嘶叫。“鸣”是词类活用。
而:转连,却。
其:代词,它的,指千里马。
策:鞭子。
而:顺连,不译。
临之:临,面对。之,代词,它,指千里马。
翻译: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其:难道。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其:其实。
翻译: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品文问“马”
本文论点是哪一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千里马遭遇终身不幸的是哪一句?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马”。
揭露“食马者”愚妄的是哪一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生动形象!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揭露“食马者”“不知马”。
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思想深刻
本文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关于人才的主张?
【难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人才才能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
应当为人才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如实验室、图书资料、科研经费等,提供远高于普通人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甚至应当“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不这样做,人才可能还不如常人。
本文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关于人才的主张?——比喻论证法。为什么采用比喻论证?
——请回想《比喻之花》
比喻之花——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精警的比喻真是奇妙!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美妙的比喻简直是一朵朵色彩艳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试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
——新颖奇特
请指出寓意
1.马:人
2.千里马:人才
3.伯乐: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
4.马说:人才论
——文学即人学
请完成下列兴趣题
A.有日行千里之能,有日行千里之名;
B.有日行千里之能,无日行千里之名;
C.无日行千里之能,有日行千里之名;
D.无日行千里之能,无日行千里之名;
下面文句中的“马”,各是上面哪种?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A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B
3.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B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AB
5.食马者。——D
6.天下无马!——AB
执卷诵“马”
朗读指导
下面几句,特别是加斜体的语气词,该读出怎样的感情或语气?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十分痛惜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陈述语气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提示与停顿;——反问,愤怒谴责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反问、质问;——痛心与嘲讽
熟读、背诵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掩卷记“马”
明星档案:韩愈(配图)
姓名:韩愈
字:退之
朝代:唐代
籍贯:河南河阳
文集:《昌黎先生集》
成就: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
代表作:《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注音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sì也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解释加红色的文言词
马说:一种文体
伯乐:擅长相马的人
奴隶人:仆役
骈死:两马并驾
槽枥:马槽
一食:吃
尽粟一石:小米 泛指粮食
尽粟一石:十斗为一石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食马者:同“饲” 喂养
是马也:这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安求其能千里:怎么
策之:用鞭子打 驱使
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与常马等:等同、一样
尽其材:通“才”,才能
执策而临之:鞭子
临之:面对
其真无马邪:难道
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其真不知马也:其实
翻译句子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那些仆役手里,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 著称于世。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把握主旨
揭露“食马者”“不知马”;
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理解性背诵默写
点明本文论点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千里马遭遇终身不幸的句子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其真不知马也。
揭露“食马者”愚妄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世上寻“马”
难题:联系现实,举例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指导】还可以反证: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
【答案】本学期下述课文作者的经历都能证明。
1. 《我的母亲》的作者胡适,一生共获得35个博士学位(包括名誉博士),那是因为有35个“伯乐”赏识。但解放前夕却不得已流亡美国做“寓公”,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在大陆一直是“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那是因为大陆没有“伯乐”赏识他。
2. 《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牛汉:40年代就发表诗歌, “伯乐”冯雪峰欣赏并把他调进出版社。但1955年被打成“胡风反党集团骨干分子”,“劳改”25年之后才获得解放,还度过两年牢狱生涯。
3. 《再塑生命》的作者海伦·凯勒遇到安妮·莎莉文老师才走出黑暗,并成为世界著名女作家,莎莉文老师就是她的伯乐。
4. 《云南的歌会》的作者沈从文,在最困窘时遇到“伯乐”郁达夫,走上文学道路,并最终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在世作家”。只有小学文凭时,遇到“伯乐”胡适聘他做大学讲师,最后成了北大教授。但郭沫若点名批判他是“反动作家”,此后停止文学创作。
5. 《吆喝》的作者萧乾,是二战中唯一驰骋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名重一时,剑桥大学聘他为新闻系终身教授,那么剑桥大学就是他的伯乐。但萧乾回国后被打成“右派”,到农场“劳动改造”,搁笔22年。
6. 《端午的鸭蛋》的作者汪曾祺,沈从文的高材生,因为没有伯乐赏识,1958年也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改造”。幸而江青赏识其才,让他担任样板戏《沙家浜》的主要执笔者——江青迫害过许多人,却也做过一回伯乐。
【更难题】 :联系现实,举例说明: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陈景润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但在北京某中学当数学教师时,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很不受学生欢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如果让他到工厂抡大锤,他还不如文盲的打工仔。
让爱因斯坦去做工人而非从事高能物理研究,他不但不能发现相对论,而且可能不如普通工人,因为他的动手能力确实不强,小学时制作的小板凳全班最差。
填带“马”的成语
(快)马加鞭  (汗)马功劳
(天)马行空  (老)马识途
(青)梅竹马  (心)猿意马
(走)马看花  (犬)马之劳
(招)兵买马  (指)鹿为马
(一)马当先  (万)马齐暗
(万)马奔腾  (单)枪匹马
(非)驴非马  (害)群之马
(秣)马厉兵  (塞)翁失马
(蛛)丝马迹 (盲)人瞎马
(人)困马乏  (金)戈铁马
(骑)马找马  (车)水马龙
(人)仰马翻  (悬)崖勒马
(兵)荒马乱 
趣味题: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马” ?
千里马 常马
快马 天马 黑马 骐骥……
劣马 野马 瞎马 害群之马
这些“马”是什么意思?
黑马:后来居上者。
其余自己解决。
韩愈是一匹怎样的“马?
是千里马,且是极为出色、千年一遇的千里马:
①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祭酒、刑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等职。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文以载道、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但又是一匹不得志的千里马,一生三次被贬。
小资料:韩愈一生三次被贬
①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
②元和元年(806)召回长安授知国子博士,后又降职为河南令。
③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力陈信佛之弊,结果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而且严令当日起程。韩愈仓促离家,家小随后也被逐出京城,12岁的女儿因病死于途中……
参读 (见本册课外古诗文背诵)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请在地图上找到长安、潮州
小资料:韩愈在潮州
韩愈到潮州后多有政绩:
1.驱鳄鱼,为民除害;
2.请教师,创办学校;
3.计庸抵债,释放奴隶;
4.兴修水利,排涝抗旱。
潮州人民为纪念他建“韩文公祠”,并将流经潮州的一条江改名“韩江”。
广东潮州韩文公祠(配图)
广东潮州韩文公祠:注意下面匾额。(配图)
口译短文,然后说明其寓意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呜,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 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战国策·楚策四》)
齿:年龄
驾:服
大行:太行
申:伸
湛:沉
阪:山坡
迁延:行动迟缓
遭:遇
攀:拉
紵衣:苎麻织的衣服
冪:覆盖
俛:俯
短文寓意
寓意和《马说》一致: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涉世论“马”
回头改写:请将本文还原成“人才论”。——这标志着你真正理解了本文。
【指导】关键是:把“马”换成人;把“千里马”换成人才;把“伯乐”换成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人。
翻译改写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先有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然后才会有人才出现。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人才常有,但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却不常有。
3.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虽然有人才,却埋没在昏庸和野蛮的领导者手下,不被人称为人才。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人才才能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对人才,应当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如实验室、图书资料、科研经费等,提供远高于普通人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甚至应当“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有的领导者不懂得以上道理,也不给人才提供以上条件。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工作岗位、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人才甚至可能连普通人也不如,怎能要求他们发挥巨大作用呢?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领导者不用管理人才的方法管理人才,不落实对人才的应有待遇,对人才的呼声也不理解,甚至还认为这些人才有不合理的要求,对他们有厌恶情绪,却愚妄地面对着人才说:“我这里没有人才!”
8.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真的没有人才吗?其实是领导者不懂人才,不理解人才,也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啊。
网上论“马”
假如你是被埋没的千里马,你将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
同学们发言摘要:
1.发奋学习,提高自己,提高到一定程度,伯乐就会发现的。
2.要设法展示自己的长处,让伯乐认识你。
3.我觉得不要时时事事都和别人争高低,一个人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成为“千里马”,你能在某一方面成为“千里马”就不错了,所以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然后发挥这个优势和特长。
4.我认为不要被动地等着伯乐来发现你,你可以去找伯乐么,毛遂自荐。
同学们发言摘要续
5 我觉得“千里马”总是少数,“常马”总是大多数,不可能人人都成“千里马”,成不了也不必生气、悲伤,做一匹“常马”也不错……
6 我不赞成这样的观点,人都是有自己的长处的,成不了“千里马”,那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或者没付出应有的努力。你看邰丽华作为残疾人都能得全国比赛的大奖,登上春节联欢晚会……
7 邰丽华在舞蹈方面也是有天赋的。
8 要知道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啊!
民乐 赛马(配乐):祝同学们个个成为千里马,祝暂时落后的同学成为黑马!
再 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77张PPT)
第23课 马说
21世纪教育网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二胡独奏《赛马》
朗读
导入
归纳
口译
扩展
答问
作者
马 说
二胡独奏《赛马》
背景图片:《昭陵六骏》局部
韩 愈
参读:比喻之花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精警的比喻真是奇妙!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美妙的比喻简直是一朵朵色彩艳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试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
韩 愈
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
中国及世界最早的人才论
马 说
一种
文体
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
图:韩愈画像
作者
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
  韩愈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祭酒、刑部侍朗、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职。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死后谥“文”,追赠礼部尚书。世称“韩文公”。
河南孟州韩园
正音读“马”
朗读正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zhǐ

pián

朗读正音:


shí

dàn
xiàn
sh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朗读正音: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读书译“马”
注释(加下划线者课文已注,加红色的为重点词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伯乐:本名孙阳 ,春秋时人,善长相(xiàng)马。
而:转连,但是。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
注释(加下划线者课文已注,加红色的为重点词语)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即使。
祇:只是。
辱:辱没。
于:介词,在。
奴隶人:仆役、马夫。
之:助词,的。
翻译: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那些仆役手里,
注释(加下划线者课文已注,加红色的为重点词语)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骈:两马并驾。
于:在。
枥:马槽。
之:助词,的。
以:凭借。
千里:日行千里。
翻译:(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 著称于世。
注释(加下划线者课文已注,加红色的为重点词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
食:吃。
或:有时。
尽:吃尽。
粟:小米,泛指粮食。
石:十斗。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注释(加下划线者课文已注,加红色的为重点词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其:代词,它,指千里马。
千里:日行千里。
而:顺连,不译。
食:通”饲”,喂养。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注释(加下划线者课文已注,加红色的为重点词语)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是:这。
虽:虽然。
之:助词,的。
食:吃。
见:通“现”,表现。
翻译: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貌不能表现出来,
注释(加下划线者课文已注,加红色的为重点词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尚且。
等:一样,等同。
安:怎么。
其:代词,它,指千里马。
翻译: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注释(加下划线者课文已注,加红色的为重点词语)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策之:策,用鞭子打;之,代词,它,指千里马。
以:介词,按照。
其:代词,它,指千里马。
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养;之,代词,它,指千里马。
尽其材:尽,竭尽。其,代词,它的,指千里马。材,通“才”,才能。
翻译: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按照千里马的食量让它吃饱,
注释(加下划线者课文已注,加红色的为重点词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之:之,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即听它嘶叫。“鸣”是词类活用。
而:转连,却。
其:代词,它的,指千里马。
策:鞭子。
而:顺连,不译。
临之:临,面对。之,代词,它,指千里马。
翻译: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注释(加下划线者课文已注,加红色的为重点词语)
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其:难道。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其:其实。
翻译: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品文问“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千里马遭遇终身不幸的是哪一句?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文论点是哪一句?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马”。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揭露“食马者”愚妄的是哪一句?
揭露“食马者”“不知马”。
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人才才能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
应当为人才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如实验室、图书资料、科研经费等,提供远高于普通人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甚至应当“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不这样做,人才可能还不如常人。
【难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比喻论证法。
为什么采用比喻论证?
请回想《比喻之花》
本文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关于人才的主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精警的比喻真是奇妙!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美妙的比喻简直是一朵朵色彩艳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试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
比喻之花
1.马
2.千里马
3.伯乐
4.马说

人才
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
人才论
请指出寓意
A.有日行千里之能,有日行千里之名;
B.有日行千里之能,无日行千里之名;
C.无日行千里之能,有日行千里之名;
D.无日行千里之能,无日行千里之名;
下面文句中的“马”,各是上面哪种?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食马者。
6.天下无马!
请完成下列兴趣题
A
B
B
AB
D
AB
执卷诵“马”
朗读指导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下面几句,特别是加斜体的语气词,该读出怎样的感情或语气?
反问,愤怒谴责
提示与停顿
陈述语气
十分痛惜
反问、质问
痛心与嘲讽
熟读、背诵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掩卷记“马”
明星档案:韩愈
姓名

朝代
籍贯
文集
成就
代表作
韩愈
退之
唐代
河南河阳
《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
《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一食  或尽粟   一石    .
食  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食  之不能尽其材  
pián
cáo lì
shí

dàn


shí
xiàn

注音
马说
伯乐
奴隶人
骈死
槽枥
一种文体
擅长相马的人
仆役
两马并驾
喂牲口用的槽
解释加红色的文言词
一食
尽粟一石
尽粟一石
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
是马也

小米 泛指粮食
十斗为一石
著称
同“饲” 喂养

才美不外见
安求其能千里
策之
不以其道
与常马等
尽其材
通“现”,表现 
怎么
用鞭子打 驱使
正确的方法
一样、等同
通“才”,才能
执策而临之
临之
其真无马邪
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鞭子
面对
难道  
通“耶”, 吗
其实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那些仆役手里,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 著称于世。 
翻译句子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揭露“食马者”“不知马”;
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把握主旨
点明本文论点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千里马遭遇终身不幸的句子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理解性背诵默写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揭露“食马者”愚妄的句子是:
世上寻“马”
难题:联系现实,举例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指导】还可以反证: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
【答案】本学期下述课文作者的经历都能证明。
1. 《我的母亲》的作者胡适,一生共获得35个博士学位(包括名誉博士),那是因为有35个“伯乐”赏识。但解放前夕却不得已流亡美国做“寓公”,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在大陆一直是“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那是因为大陆没有“伯乐”赏识他。
2. 《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牛汉:40年代就发表诗歌, “伯乐”冯雪峰欣赏并把他调进出版社。但1955年被打成“胡风反党集团骨干分子”,“劳改”25年之后才获得解放,还度过两年牢狱生涯。
3. 《再塑生命》的作者海伦·凯勒遇到安妮·莎莉文老师才走出黑暗,并成为世界著名女作家,莎莉文老师就是她的伯乐。
4. 《云南的歌会》的作者沈从文,在最困窘时遇到“伯乐”郁达夫,走上文学道路,并最终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在世作家”。只有小学文凭时,遇到“伯乐”胡适聘他做大学讲师,最后成了北大教授。但郭沫若点名批判他是“反动作家”,此后停止文学创作。
5. 《吆喝》的作者萧乾,是二战中唯一驰骋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名重一时,剑桥大学聘他为新闻系终身教授,那么剑桥大学就是他的伯乐。但萧乾回国后被打成“右派”,到农场“劳动改造”,搁笔22年。
6. 《端午的鸭蛋》的作者汪曾祺,沈从文的高材生,因为没有伯乐赏识,1958年也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改造”。幸而江青赏识其才,让他担任样板戏《沙家浜》的主要执笔者——江青迫害过许多人,却也做过一回伯乐。
【更难题】 :联系现实,举例说明: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陈景润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但在北京某中学当数学教师时,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很不受学生欢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如果让他到工厂抡大锤,他还不如文盲的打工仔。
让爱因斯坦去做工人而非从事高能物理研究,他不但不能发现相对论,而且可能不如普通工人,因为他的动手能力确实不强,小学时制作的小板凳全班最差。
填带“马”的成语
( )马加鞭  ( )马功劳
( )马行空  ( )马识途
( )梅竹马  ( )猿意马
( )马看花  ( )马之劳
( )兵买马  ( )鹿为马
( )马当先  ( )马齐暗












( )马奔腾  ( )枪匹马
( )驴非马  ( )群之马
( )马厉兵  ( )翁失马
( )丝马迹 ( )人瞎马
( )困马乏  ( )戈铁马
( )马找马  ( )水马龙
( )仰马翻  ( )崖勒马
( )荒马乱  















趣味题: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马” ?
千里马 常马
快马 天马 黑马 骐骥……
劣马 野马 瞎马 害群之马
这些“马”是什么意思?
黑马:后来居上者。
其余自己解决。
韩愈是一匹怎样的“马?
是千里马,且是极为出色、千年一遇的千里马:
①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祭酒、刑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等职。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文以载道、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但又是一匹不得志的千里马,一生三次被贬。
小资料:韩愈一生三次被贬
①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
②元和元年(806)召回长安授知国子博士,后又降职为河南令。
③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力陈信佛之弊,结果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而且严令当日起程。韩愈仓促离家,家小随后也被逐出京城,12岁的女儿因病死于途中……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参读 (见本册课外古诗文背诵)
请在地图上找到长安、潮州


小资料:韩愈在潮州
韩愈到潮州后多有政绩:
1.驱鳄鱼,为民除害;
2.请教师,创办学校;
3.计庸抵债,释放奴隶;
4.兴修水利,排涝抗旱。
潮州人民为纪念他建“韩文公祠”,并将流经潮州的一条江改名“韩江”。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口译短文,然后说明其寓意
年龄





苎麻织的衣服
覆盖

太行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呜,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 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楚策四》)
山坡
行动迟缓
短文寓意
寓意和《马说》一致: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涉世论“马”
回头改写
请将本文还原成“人才论”。
——这标志着你真正理解了本文。
【指导】关键是:
把“马”换成人;
把“千里马”换成人才;
把“伯乐”换成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人。
翻译改写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先有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然后才会有人才出现。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人才常有,但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却不常有。
3.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虽然有人才,却埋没在昏庸和野蛮的领导者手下,不被人称为人才。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人才才能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对人才,应当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如实验室、图书资料、科研经费等,提供远高于普通人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甚至应当“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有的领导者不懂得以上道理,也不给人才提供以上条件。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工作岗位、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人才甚至可能连普通人也不如,怎能要求他们发挥巨大作用呢?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领导者不用管理人才的方法管理人才,不落实对人才的应有待遇,对人才的呼声也不理解,甚至还认为这些人才有不合理的要求,对他们有厌恶情绪,却愚妄地面对着人才说:“我这里没有人才!”
8.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真的没有人才吗?其实是领导者不懂人才,不理解人才,也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啊。
网上论“马”
假如你是被埋没的千里马,
你将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
同学们发言摘要
1.发奋学习,提高自己,提高到一定程度,伯乐就会发现的。
2.要设法展示自己的长处,让伯乐认识你。
3.我觉得不要时时事事都和别人争高低,一个人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成为“千里马”,你能在某一方面成为“千里马”就不错了,所以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然后发挥这个优势和特长。
4.我认为不要被动地等着伯乐来发现你,你可以去找伯乐么,毛遂自荐。
同学们发言摘要续
5 我觉得“千里马”总是少数,“常马”总是大多数,不可能人人都成“千里马”,成不了也不必生气、悲伤,做一匹“常马”也不错……
6 我不赞成这样的观点,人都是有自己的长处的,成不了“千里马”,那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或者没付出应有的努力。你看邰丽华作为残疾人都能得全国比赛的大奖,登上春节联欢晚会……
7 邰丽华在舞蹈方面也是有天赋的。
8 要知道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啊!
再 见
祝同学们个个成为千里马
祝暂时落后的同学成为黑马
民乐 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