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作
者
词语积累
1.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2.怀念;追想(以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3.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4.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5.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6.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瞭望
缅怀
彷徨
袖手旁观
格物致知
不知所措
速读全文
思考问题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1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2
3
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
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5
“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一(1-—2))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二(3—12)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点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二(3—12))
三(13)
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①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②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第一部分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部分(1—2)
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第一部分(1—2)
将第二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
3—5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
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6—10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1—12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二部分(3—12)
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
第二部分第一层次(3—5)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第④段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说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第二部分第一层次(3—5)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第二部分第二层次(6—10)
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第二部分第二层次(6—10)
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第二部分第二层次(6—10)
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选择正确的目标
开展实验
坚持完成实验
第二部分第二层次(6—10)
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什么作用?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三层次(11—12)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13)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第三部分(13)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第三部分(13)
再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课 堂 小 结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2 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1-12 分析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3-5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6-10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3 点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课 堂 小 结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2 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1-12 分析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3-5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6-10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3 点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议论文
思考: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
论点
论据
论证
深入理解
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为了论证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
√
√
√
深入理解
思考: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观点
①王阳明的事例
②种竹子的实验
③作者本人的经历
拓展延伸
思考: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拓展延伸
符合实际。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要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我们要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