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读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3、启发学生儿童观察研究大自然,发现更多的天然指南针,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读4个生字,会写3个字。
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读好课题
1、游戏:唱反调我说前——,我说左——,我说东——,我说南——(小朋友的反应真快!)前后左右,东西南北都是表示什么的词?(方位)要是你在野外,前后左右容易辨别,东西南北就不容易分辨了。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习了20课,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好办法。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齐读课题。生: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
师:这个题目有点长,读的时候要注意中间的停顿。请跟老师一起齐读课题。来,再读一遍。(果然是聪明的孩子,一学就会。)
3、我们一起板书课题,注意看老师写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课前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课文?(有)真好。在上课之前就自觉读课文,认认生字这种学习方法就叫预习。你们做得很好。既然都读过课文,谁愿意读给老师和同学听(生举手)师:(选生读第一小节)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如果有问题,帮她指正。(自学就能读成这样真不简单。你们谁发现问题了,帮同学纠正一下。)生:生找难认的词语,师出示“辨别”认识,并当小老师领读。(师:找的很准确,那你改正一下。)(生又出错了,师再给机会,第三遍读正确。)师:你看这位同学读了三遍就把问题改正了,而且读流利了,他很聪明。你们也要像他一样,读错了就该,不放弃,直到读正确为止,懂了吗?(懂了)师介绍指南针。
2、师:(选生读第二小节)谁来评价一下。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师:是,他读得很好。第一,自始至终没有读错一个字,这是读得正确。第二,自始至终都读得那么熟练,这叫流利。还像这位这位同学评价的那样,他读得还挺有感情。所以,他读得真好,请坐!
师:其实这段读好可没那么容易,这里面有个字只有理解了,才能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出示课件“忠”字的演变及意思,你理解吗?能给忠字组哪些词?老师送你们几个词(大屏幕):忠诚、忠实、忠厚、忠心都有“诚心尽力”的意思。
3、师:(选生读第三节)谁来评价一下。生:他读得很真流利师:他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尤其是这个“盏”字(出示课件)不仅难读,还不好记忆。请同桌交流一下你对盏字的了解。说说记“盏”字的好办法。并且你还认识哪些“皿”字底的字?出示(盆、盘、盛)
4、师:(选生读第四节)谁来评价一下。生:学生评价。师:这节诗歌里藏着一对反义词,相信通过同学的朗读,聪明的你们已经找到了。
出示“稠”的课件,了解意思,并说出自己积累的反义词。
5、师:(选生读第五节)谁来评价一下。(出示课件)了解什么是沟渠?明白沟渠里的南北,进而知道与高山的不同。
6、最后一节,我们一起读。你们读的整齐,通顺,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师:好了,你们的预习效果还是很好的,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你们觉得哪个地方读得还不够好,不熟练,就再认认真真地读一读。
(三)示范合作,集中识词。
出示词语认读课文大家读得真不错,没有难倒你们,现在老师增大难度,缩小语境,从文章中拿出生词看一看同学们认识不认识。生:认识
师:好,很自信呀!谁敢到讲台前来认读词语,(一生上台)大家看我跟他是怎么认读的?老师要求学生看清生词,并且离老师近一些,开始读。(生读一个,是评价一个,对或错师马上评价。错的加以纠正,并让学生再将错词改读一遍)师:谁明白了刚才我是怎样跟同学读得?
师:你学会了吗?下面就用这种方法去检查你同位,完成两人交换检查,开始。
(四)渗透字理,练习书写识字也没有难倒你们,我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最后一关写字上了,看看课后要写的生字,认一认,有几个。这节课生字比较多,我们先写上面三个。
出示忠、导、盏 “忠”字又怎么记呢?(竖要短,关键是卧钩,不要写成竖弯钩。)范写?“皿”字最初的样子是——,像什么?“盏”为什么跟“皿”有关,我们来看看“盏”的意思①小杯子(读读这三个词)②量词,用于灯。我们可以说一盏——,还可以说——,这是“一盏指路灯”。这个字要注意什么?聪明的孩子一定会发现——一横短,一横长,要写斜点......(范写,学生在书上写)师:我来告诉大家,横画多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写的大致相等才能将这个字写好看。好了,现在开始在课本的田字格里试着写两个,看谁写的对,写得好。我发现好几个孩子笔顺写错了,咱们先一块儿写写,看黑板,生书空。生继续练写。师评价学生写对100,笔画距离10,笔画规范10,总起来叫好字。生在对课本练写。(五)理解课题,总结本课读了课题你知道“要是”可以换成什么词?(假如,如果)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课文中告诉了我们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我们从中又会学到什么?下节课我们再去了解,这节课大家学的很扎实,也希望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十万个为什么》这堂课就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