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丽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通过准确的用词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3.认读生字新词,学习写“蜿蜒”。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按游览顺序的方式,感受孔隙窄小和内洞黑大奇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指导学生把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通过准确的表达写具体,并学习运用这样的表现手法练习写一个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现在是春暖花开,百花齐放,是旅游的好季节。你们喜欢旅游吗?考考你们,出示图片,这些是咱们肥城的景点,其实祖国风景如画,你们想去旅游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去旅游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是一篇游记,什么是游记?游记就是旅游时记录见闻和感受的文章,那这篇文章又写了叶圣陶先生怎样的见闻和感受呢?让我们去文中探索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新课,我们一起看看词语。出示词语课件①指名读,知道读“走了一转”。②男女分开读。③齐读。
2.出示蜿蜒,①指名读。②找找“蜿蜒”所在文中的句子。③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3.检查课文读了几遍,然后老师画出示意图,学生们说景点名字。
4.教师指着“金华到罗店”问这是旅游的哪里?从洞口到内洞是旅游的过程。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同学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说哪个景点最刺激了?(孔隙)
2.理解空隙。①什么是孔隙?孔隙既像小洞也像细长的缝,可见孔隙的窄小。②你从文中那些句子体会到孔隙的窄小?默读课文第五段,画出描写孔隙窄小的句子。③出示:船小的句群,引导抓住“再没法”词语,理解船小,从而体会孔隙窄小的特点。出示:仰卧地方句群,引导抓住“贴”,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掌贴在桌面上,引出身体贴在船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做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动作。④说说这时的感觉,引出作者的感觉,出示:感觉的句群。指导学生通过评价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觉。⑤出示课件,概括作者的写作特点。板书:真实感受,用词准确。伴奏朗读,加深理解。
3.理解内洞。①引导学生自读,概括内洞特点。板书:大、奇、黑。②引导理解“十来进”,出示“进”的几种解释,让学生选择,进而理解“十来进”即十来排。③出示内洞景物的句子。出示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强化句子“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的理解和朗读。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内洞景物。
4.自读后,理解外洞大的特点,从而理解“内洞比外洞大的多”句子。罗店洞口外洞大孔隙内洞黑大奇窄小险金华五、总结全文根据作者的描述,我们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这是大自然的景观,也是叶圣陶先生的杰作,正是他的真实感受,他的用词准确,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作业超市。
1.学习孔隙的写法,就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点写一个片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2.知道课文明暗两条线索,学习把文章表达清晰。3.检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4.学习孔隙的写法,练习把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点片段写具体。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作者的两条写作线索,学习把文章表达清晰。
教学难点:通过评价把印象深刻的景点写具体。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
(二)指导写字
1.通过上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我发现同学们有三好,即读书读得好;回答问题积极,表现好;写字写得好,就这三好,老师要表扬你们,想要吗?
2.出示顺口溜。①自己读后,指名读。②拍着节拍读。③说说你有何发现?
3.出示本课生字表①指名读。②加大难度,组个词再读,如浙江的浙。③如果要写好这些字,你有何建议?④指导书写。
(三)理清线索
1.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游览顺序,指出这是明线。
2.还有一条暗线,板书溪流。
3.找出书中描写溪流的句子,强调“一路迎着溪流”。
4.出示微课,加深理解。
5.重点讲解描写溪流的句子,出示出示溪流变化的段落。①各种方式的读来感受溪流的变化。②练习用四个“时而”说句话。
(四)背诵课文
①上节课老师留的作业中有一项是背诵喜欢的段落,调查会背几段。
②出示第五段,抽查看会背吗?先自己填,再试着背诵,最后全班齐背。
(五)指导写作。
①指名读写的景物片段,其他学生看课件上的标准进行评价。
②根据标准,修改片段。
③加上开头,结尾,写成一篇描写景物的作文。
(六)作业超市
补充完善刚才的片段,写一篇完整的游记,看能不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附:板书设计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明线溪流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