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宜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05 10:08:36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B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农耕的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促进文明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
2.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为方便记录,人们发明了由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这22个字母被称为是“腓尼基字母”,后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可见,古代文明是在传承创新中发展的,C项正确;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埃及不是最早使用字母文字的国家,排除A项;腓尼基字母组成文字,不是文字注音,排除B项;材料不存在腓尼基人和埃及人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
3.B根据材料“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在西欧封君封臣制下,贵族和君主之间形成一种契约关系,B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封君封臣制下,地方贵族有较大的独立性,而不是君主对贵族具有绝对控制力,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贵族与君主间的契约关系,而不是绝对平等,排除C项;君主能力是贵族宣誓效忠依据的表述与题干“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4.C从俄国斯帝国的图案内容可知,其图形与拜占庭帝国的图片相似,反映出俄罗斯的发展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C项正确;AB项太绝对,排除AB项;D项不能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
5.C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培育出玉米的是中南美洲的玛雅人,C项正确;尼罗河流域位于非洲,排除A项;两河流域位于西亚,排除B项;玉米并非南亚最早培育,排除D项。
6.D牛津大学的校训自己学院中基督教会学院规模最大都说明了中世纪的教育深受教会影响,D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大学的管理权力归属,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是关于大学起源的探讨,排除C项。故选D项。
7.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玛雅文明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如在农业方面,以种植玉米为主;在建筑方面,城市建筑精美;在数学方面,采用20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在手工业方面,制造出精美的陶器。A项正确;材料中的文明成就属于玛雅文明,BC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CD项。故选A项。
8.D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大量吸收中国的文化、宗教、文字体系,但是其将引入的中国文化等内容加以修改,满足日本自身需要,这说明日本并非简单的复制别国文化,更重要的是适当改造,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政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日本的制度变革,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引进来的文化进行改造,而非单纯的模仿,排除C项。故选D项。
9.C依据材料可知,欧洲与东方的香料被奥斯曼帝国阻断,于是欧洲人开始焦躁不安了,因此开辟新航路。由此可知,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动因是开辟新的贸易通道,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西贸易出现逆差,排除A项;材料中欧洲与东方的香料是被奥斯曼帝国阻断,与阿拉伯帝国无关,排除B项;当时工业文明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
10.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掀起了殖民扩张的热潮,给殖民地带去深重灾难。从材料中“认为其在非洲起到的作用是拯救黑人”、“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为奴等于逃过一死,因此他们是奴隶贸易的受益者”可知,英国人以拯救黑人为借口,从事奴隶贸易,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英国对其进行奴隶贸易所做的辩解,不足以解释其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葡萄牙等国,不能得出“葡萄牙等国家的衰落”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英国的对外扩张,不能体现西欧殖民扩张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1.B根据材料中“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一个半球。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人地图”可知,欧洲的殖民扩张拓宽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眼界,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B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早于欧洲的殖民扩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欧洲殖民扩张对先进生产方式的作用,排除C项;欧洲的殖民扩张加剧了世界的冲突,不利于世界和平,排除D项。故选B项。
12.A根据材料1689年以及“ 阐明议会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的文件”,说明这个文件使议会成为权利中心,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权利法案》,A项正确;《王位继承法》是1701年签署的,排除B项;《独立宣言》是1776年美国签署的,排除C项;《人权宣言》是1789年法国签署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3.C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C项正确;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保留了封建残余,排除A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B项;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实现了美国的独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4.D题目中的图片中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使得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D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体现空想社会主义,排除A项;《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成立无关,排除B项;通过巴黎公社无法看出工人运动的发展壮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5.B依据表格中AB事件的批判对象、涉及领域、批判形式以及思想武器,结合所学可知,A事件是文艺复兴,B事件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6.B
17.(14分)(1)名称: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说明:日本仿效中国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6分)
(2)特征:政治: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经济: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思想文化: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特征: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或多元性或多样性)。(8分)
18.(12分)(1)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动因和条件:王室的支持、传播基督教、寻求黄金财富和开拓新市场、地圆学说的传播、航海技术的进步。(6分)
(2)不矛盾。原因:拉普拉普是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反映了人们对维护民族主权尊严的人的尊敬;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对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二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可知他们对世界历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6分)
19.(14分)(1)特点:来自生产实践;受到市场的推动;发明较多,影响较大。 (6分)
(2)原因:国家实现了统一;政府的大力支持;专门法律的颁布;高等工科教育和科技研究所的成立。(8分)
20.(12分)
示例一:主题:美国,从邦联到联邦(或从北美殖民地到美利坚合众国)。
说明:独立战争前,北美殖民地受英国殖民统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美国独立后,各州权力很大,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形势十分严峻。1787年,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的原则,联邦制共和制确立,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美国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789年,依据《1787 年宪法》选举产生并建立联邦政府;同时逐步形成民主党、共和党两党竞争,交替执政的制度,美国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示例二:主题:德国,从分裂到统一(或从普鲁士到德意志帝国)。
说明:19世纪早期,德意志四分五裂,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并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通过实现统一和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德国迅速成为欧洲强国。宜城三中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 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2.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由此可见( )
A.埃及是最早使用字母文字的国家 B.腓尼基字母最初仅用来为文字注音
C.古代文明是在传承创新中发展的 D.腓尼基人的文化贡献比埃及人大
3.在中世纪西欧封建贵族向国王效忠的誓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由此可知( )
A.西欧君主对贵族具有绝对控制力 B.贵族与君主间的关系具有契约性
C.贵族与君主法律地位的绝对平等 D.君主能力是贵族宣誓效忠的依据
4.如图中两幅国徽图案反映的是( )
A.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几乎是完全相同
B.两国之间存在着直接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
C.俄罗斯的发展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D.俄罗斯比拜占庭帝国更加重视骑兵的建设
5.世界上最早培育出玉米的地区(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中南美洲 D.南亚
6.英国牛津大学创立于11世纪晚期,以“主为我的明灯”为校训,构成牛津大学的学院大多在13至16世纪之间创立,培训主教的基督教会学院是其中最大、最壮观的学院。这从侧面说明了( )
A.中世纪大学都由教会创办 B.大学缺乏充分的自主权
C.近代大学与城市共同兴起 D.中世纪教育深受教会影响
7.如图是某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据此推断,该笔记记录的可能是( )
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 建筑:城市建筑精美 数学:采用20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 手工业:制造出精美的陶器
A.玛雅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印加文明 D.古希腊文明
8.“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全球通史》的这段话意在说明日本( )
A.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通过学习中国实现了制度、文化变革
C.善于模仿、学习其他民族长处 D.不是简单复制别国文化更要适当改造
9.14、15世纪欧洲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是依靠香料,所以人们对香料需求量十分大,但利润丰富的香料贸易先被阿拉伯商人垄断,后受到奥斯曼帝国的威胁,于是,欧洲人开始焦躁不安了。这说明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动因是( )
A.扭转中西贸易逆差 B.打破阿拉伯帝国的垄断
C.开辟新的贸易通道 D.工业文明扩张的必然性
10.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从《圣经》中找到依据,认为其在非洲起到的作用是拯救黑人,理由是非洲有用战俘作祭祀的习俗,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为奴等于逃过一死,因此他们是奴隶贸易的受益者。这可以用来解释( )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 B.葡萄牙等国家的衰落
C.英国人为从事奴隶贸易找借口 D.西欧殖民扩张的原因
11.“欧洲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第一个最明显的结果就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一个半球。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入地图。”材料强调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
A.阻碍了新航路的开辟 B.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阻碍了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 D.推动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12.1689年,威廉接受了阐明议会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的文件。虽然这个文件产生,并不意味着英国已经成为一个民主国家,但这个文件确实一劳永逸地确立了议会的权力。这个文件是( )
A.《权利法案》 B.《王位继承法》
C.《独立宣言》 D.《人权宣言》
1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为顺应时代潮流,世界上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进行了改革或革命。某班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并得出结论,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俄国废除农奴制 彻底消除了封建残余
B. 中国洋务运动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日本明治维新 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D. 美国南北战争 实现了美国的独立
A.A B.B C.C D.D
14.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围绕某一主题搜集了如下资料。这一主题应是( )
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 B.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
C.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壮大 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5.下列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反映出, B事件实际上是对A事件的( )
A B
批判对象 天主教会神学观 整个“黑暗中世”
涉及领域 文学、艺术 哲学、宗教、经济、科学等
批判形式 借助宗教外衣 理性思考与判断
思想武器 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
A.肯定与再现 B.继承与发展 C.实践与检验 D.否定与纠正
16.根据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介绍,18世纪的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可以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充足资本、原材料和商品市场,从而推动英国领导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但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进行科技发明和应用新设备、新技术的积极性都有所下降,故而最终被美、德超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英国缺乏技术基础 B.英国缺乏革新动力
C.英国缺乏充足资本 D.英国缺乏广阔市场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17.(14分)走进中世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亚洲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材料二 中古时期的欧洲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请回答:
(1)随着文明的扩张,中古时期的亚洲出现了两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请指出国家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日本为例说明“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综上所述,概括中世纪文明的总体特征。(8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在当年麦哲伦遇难的地方,菲律宾马克坦岛北岸,建有一座奇特的纪念亭,亭中耸立着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载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 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 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在这块墓碑的反面,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摘自《青年博览》
请回答:
(1)走在新航路开辟最前列的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国家是?据材料一,说明推动他们开辟新航路的动因和条件。(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曾经的敌人处于同一块纪念碑的两面,这种现象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飞梭的发明提高了织布的效率,也引发了棉纱的供不应求;1764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棉纱产量的增加又凸显织布技术的落后,1769年,出身于工匠家庭的詹姆斯·瓦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改良了蒸汽机,开启了蒸汽时代。为了适应工业运输的发展,1814年,矿工出身的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掀起了英国铺设铁路的热潮。
——摘编自程西筠 王璋辉《英国简史》
材料二:德国统一后,德意志中央集权政府成立,国家统一了货币并开始大力推动铁路建设,扶植私人企业,相继领布了“商业法”“营业自由法”等法律。此外,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相继建立,柏林机械工业的核心人物玻尔西希就毕业于此类学校;国立物理、化工、机械等研究所也相继建立。
——摘编自李富森《试论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心之原因》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心的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5世纪末以来,东西方一些国家不断崛起,令人思索,给人启迪。如葡萄牙、西班牙,从陆地到海洋,率先开辟新航路,崛起为16世纪的世界大国;如荷兰,从渔夫到海上马车夫,在17世纪建立起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再如英国,从专制到立宪,一步步发展成为日不落帝国;再如法国从人性到理性,俄国从改革到革命,日本从锁国到开国,中国从计划到市场,先后崛起等等。
结合材料提示及所学,为美国或德国的崛起归纳恰当的主题(如:英国,从专制到立宪)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符合主题)
试卷第1页,共3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6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