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课堂提问等。这种智能是有方法培养锻炼的,但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的活动。聪明、机灵以及所谓智力、智能都是在低层次,比智慧低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这些开发智力、智能的工作是有益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
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并不仅仅是有知识,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
目前,关于人的智慧的描述和议论还有很多,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能够真正从智慧的本质上去探讨培养智慧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回答的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智慧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的话,那小娃娃就能有智慧了,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智慧是神授的吗?我们也不信这种鬼话。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唯心主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了解客观规律。人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第二步要回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在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智慧作为现象,不可能是孤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它事物有关联的。智慧要靠知识,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
(摘编自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是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第二是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B.思想是基于人的社会存在而产生的理性认识,它有赖于人们头脑中反映的客观外界现象的大量积累。
C.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对完成我们担负的国际主义伟大义务具有重大意义。
D.中国从前的“老学究”被人笑话,是因为他们的认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从而实现认识第二阶段的飞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众掌握了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就可以取得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而进行的社会斗争的胜利。
B.在生活中看似表现迟钝,对一般问题不感兴趣的人便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善于考虑深邃的问题。
C.社会上那些对外宣称“三月速成”“包教包会”的培训,也许能够提升人的智能,但无法培养智慧。
D.用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来培养智慧,有助于我们在学习中保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
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
D.思考和知识应该是经常同步而行,不然,知识就是个死物。
4.上述两则材料论点的提出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明代大儒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而后谓之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言论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跳马
路内
小孩小名叫阿毛。副队长到嘉定拉队伍时,他正在路边讨饭,不知怎地跟定了副队长,就一起到了镇上,听口音是上海本地人。大队长说,这么小的孩子,就带在队伍上吧,只是不要给他要刀玩枪,出去贴贴标语也好。小孩是读过点书的,国民革命、新四军、抗日救亡,全都会写,只是缺乏管教,两个队长调教了好些天,现在可以带出去了。
这支队伍上,大队长是体育教员,三十一岁,副队长是个读书郎,只有十八岁。小孩有一天问福元,阿叔,我是不是跟错了人,我想跟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大王,天天与日本人干仗,怎么跟了两个先生?不但不发枪给我,还要读书写字,要练游泳和跳马。福元大笑。
昨天夜里,两个队长商量关于孙庆荣公开投敌的事。说孙庆荣得了日本人的钱粮军火,必来寻衅,决定连夜召集人马,撤出上海。大队长却崴了脚,只得回家休养。副队长孤身往西走了。
天亮时,福元带着小孩去看大队长。大队长说,你带小孩去芦苇荡避避风头吧。临别,大队长摸摸小孩的头,问说,跳马练得如何?小孩说,报告司令,矮一点的木箱能跳过去。大队长说,你记得我说的话,练好体育,等你长大,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人跳马水平很高,不要输给他们。小孩说,司令,都打仗了,还参加什么运动会。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让你学会做人,亡国奴才是没有资格上赛场的。
这是八月的天气,没有一丝风。福元背着步枪,带着小孩往西走。阿叔,你手上这杆枪是我搞来的。当天副司令带了我去警察局借枪。警察一问副司令才十八岁,胆气冲天,不肯借。后来司令来了,警察问他会不会打枪。司令借了一杆,哗哗地拉了枪栓,走到街上,又往对面巷子里走了五十步,一枪就把警察局的招牌给打下来了。警察服了,就说,二位的气度,能带十万兵,备长枪十支,短枪两支,子弹五箱,送至府上。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司令。
福元看了看小孩,忍不住打趣说,王桥村的那个小姑娘,叫啥名字。小孩说,叫芳蕙,不大识字,跑得比我还快,司令说她可以做田径运动员,司令天天想开运动会。福元说,大队长就是这样的,他是体育教员。
福元决定进树林。树林背靠一座小山包,林间一片空地,是平日练兵的场所,枪靶和人形草垛早已收走,如今仅剩一个大木箱,是大队长亲手量出的尺寸规格,并辟了一条跑道,让队员们练习跳马。福元在里面搭了个窝棚,日近中午,想着可以眯一觉。
小孩不必交代就自觉地放哨站岗。福元的鼾声大了起来,小孩渐感无聊,他上了跑道,踢掉鞋子,挺腰抬腿,按大队长教的做了几个预备动作,随后跑向木箱。这一次居然跳了过去,且稳稳地落在地上。小孩十分高兴,这时听到树林里有布谷鸟叫。小孩喝道,是谁。只见芳蕙从一棵树后面绕了出来。
福元也醒了,吓得不轻,摸到枪,从窝棚另一头爬起来看。芳蕙说来时遇到一队兵,二十多个人,往镇上去了。福元说我得去通知大队长,实在不行就把他背出来,总之不能让他落在敌人手里。我们的人都在王桥村的祠堂,你们去找副队长,告诉他赶紧带教兵来。说罢往镇上飞步奔去。
此地距王桥村尚有十里路。太阳高照,没有一丝风。周围尽是稻田,路越来越窄。就在这时,听到一阵嗡嗡的声音。小孩顿时紧张起来,不好,日本人的飞机来啦。芳蕙大骇,往树林里跑,小孩一把拽住她,说,躲到桥底下。果然两架飞机从南边过来,飞得很低。小孩说,遇到飞机,你要记得,不可往树林里躲。芳蕙觉得小孩在发抖,拍了拍他,等到飞机远了,听到小孩的牙齿发出咯咯哒哒的声音。
太阳已经西落。小孩加快了步伐,看见了远处王桥村的祠堂。小孩跑进祠堂,见到队伍里的王大贵,问副队长在哪里。王大贵说,副队长刚走。小孩说,找到副司令,我有要紧的情报,天黑了你要是寻不到副司令,老子就把手榴弹丢到你家里去。王大贵一道烟地跑了。
小孩觉得很累,坐在地上,背靠墙壁。芳蕙说,你好好讲讲为啥飞机来了不能躲到树林里吗。
去年,日本人是从海上登陆的,离我家不远,打了七天七夜,炮声越来越近,我爷娘带着我和我阿妹逃难。日本兵从后面追了上来,大家拼了命地逃,我被人群冲到了一个水沟里。日本人的飞机来了,很多人往树林里躲,我爷娘带着阿妹也躲了进去。树林里全是人。飞机扔了一串炸弹,轰的一下,整个树林全飞上了天。很多冒烟的人尖叫着爬出树林,还有人在火里面跳,跳着跳着,就倒了下去。
我懂了。芳蕙说。
小孩讲完这些,睡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被讲话声惊醒。那声音一听就知道是福元。福元说,我要背他出来,他不肯,给了我一份名单,全是我们的人,然后让我快走,我来不及出镇,只得躲进茶馆,孙庆荣的兵进了大队长家,绑了他,在后院开了枪。大队长是条汉子啊,福元边哭边说。
小孩爬起来,向祠堂外跑去,被芳蕙的腿绊了一下,直刺刺扑倒在地,摔岔了气,喊不出声音来。芳蕙连忙爬过来看他,往他背上拍了好久,小孩放声大哭。
司令都不知道我能跳过木箱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孩年纪小,还不能要刀玩枪,所以大队长才让他读书写字、游泳跳马。
B.福元在林中就不够警觉,又未能及时救出大队长,说明他斗争经验不足。
C.芳惠的报信是情节发展的关键,小孩送情报、福元赶去救人都与之有关。
D.王大贵接到小孩的情报,却未能找到副队长,这导致了大队长被捕牺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队长是体育教员,副队长是读书郎,小说强调了他们普通群众的身份,小中见大,展现了全民抗战的时代特征。
B.小说借小孩之口讲述福元肩上步枪的来历,更能突显两个队长身上的传奇色彩,也体现了小孩对他们的仰慕之情。
C.小孩讲述随父母逃难的经历,既呼应了前文他在飞机轰炸中的表现,也为他一心想要抗日杀敌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D.小说在故事进程中,穿插了多处景物描写,交待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体现了时间的变化,也舒缓了叙事节奏。
8.小说反复写到“跳马”,有什么好处?请简析。(4分)
9.小孩与大队长,谁才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知识积累与阅读(35分)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过失)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致力,专力从事)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替代)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祀用的牲畜)
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偏义复词)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口喘息)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大盾牌) 固世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同“措”,举措)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告知)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承受)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遭受指责)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担负)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考察,推究)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拂逆,违背)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十三四岁少女)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八年,孝公下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节)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B.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C.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D.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爵位。周代天子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赐贵戚、功臣,所封之地称为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B.治,“治所”的省称,古代指地方政府所在的驻地。文中“徙治栎阳”的意思是,将秦国的都城迁到栎阳。
C.什伍,古代户籍和军队的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军队以五人为伍,二伍为什。文中指户籍的编制。
D.太子,商周时期称天子及诸侯的长子为“太子”或“世子”。自汉朝始,太子成为皇帝第一顺位继承人的专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本是卫人,在听闻秦孝公的招贤令后来到秦国,他想变法却遇到阻力,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才制定了变法法令。
B.商鞅制定的法令中明确规定:检举揭发犯罪的与杀敌立功的获同等赏赐,对犯罪隐匿不报的与叛国投敌的受同等处罚。
C.因为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所以在他触犯法令后,商鞅没有处罚他,而是处罚了他的老师,这引起秦国百姓的不满。
D.司马光列举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在乱世守信的实例,其目的是劝诫当时统治者治理天下时要讲究诚信。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
(2)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西亭子言怀①
张谓
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注】①本词约为诗人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潭州刺史任上所作。②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环境之幽雅,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颔联第二句诗人通过推测溪水旁的白鸟应是农人的家禽,突出表现了此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C.诗人看景知高下、闻声识浅深,描写中包含着自己经过人生历练对人间高下、世事浅深的体验。
D.这首言怀之作,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之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极其相似。
16.本诗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阐说。(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在其生前身后都是有志之士追慕的传奇人物,杜甫曾在《蜀相》中为他的功业未竟却英年早逝倾吐“ ▲ ,”的感伤;陆游曾在《书愤》中用“ ▲ ”感慨诸葛之后再无诸葛,暗示当世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
(2)创业难,守成更难。嬴政历尽艰辛开创了秦朝基业,但统治的暴政与贪欲导致“ ▲ ”(《过秦论》),煌煌帝国大厦顷刻间土崩瓦解;后唐庄宗牢记父训,征燕伐梁,但功成之后宠幸优伶,荒废朝政,以致天下动乱,落得逃跑路上“ ▲ ”(《五代史伶官传序》),徒留君臣面面相觑、“不知所归”的狼狈下场。
(3)“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央视虎年春晚节目《只此青绿》,以传统舞蹈展现中国山水绘画的写意美,再次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带入公众视野。
( )。从 ▲ 看,画卷由隋唐时期描绘宫阙楼台或神仙境界,转为表现雄伟壮丽的锦绣江山:卷首高山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群峰秀起,幽岩深谷,流溪飞泉……万千自然景象随着画卷的铺开缓缓呈现,繁而不乱,大而有致。从章法看,《千里江山图》交织运用“高远”“深远”“平远”等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大气磅礴的北宋江山。“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令人 ▲ 。此外,《千里江山图》以赭石红、石绿、石青等矿物宝石为颜料,通过四次叠加着色,使得整幅画卷具有色彩明快、肌理多变、不易变色等特点。又由于矿物颜料的吸光作用,当光线暗淡时,青绿色的颜料便会 ▲ 出宝石般的光芒, ▲ ,让人称奇。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题材 叹为观止 散发 摄人心魄
B.体裁 击节称赏 迸发 摄人心魄
C.题材 击节称赏 散发 动人心弦
D.体裁 叹为观止 迸发 动人心弦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早期青绿山水卷轴画中,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长的是《千里江山图》
B.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长的早期青绿山水卷轴画是《千里江山图》
C.《千里江山图》是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长的早期青绿山水卷轴画
D.《千里江山图》是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早期青绿山水卷轴画中最长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繁而不乱、大而有致的画面随着万千自然景象的呈现缓缓铺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 ▲ 。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 ▲ 。这意味着真正的考古学研究, ▲ ,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考古学的发展离不开考古方面的专业人才。对考古学者而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探索发现、求得真知的驱动力。他们钻深山、探古迹,一把手铲、一支毛刷,风餐露宿,不改初心。通过他们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中揭露历史的谜底。
21.在上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往往效率更高,效果更佳。但是,有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枯燥乏味的事。有人认为,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而在娱乐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些年轻人,被“精彩”惯坏了,越来越失去忍耐枯燥的能力,难以越过枯燥门槛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宜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错在“是因为他们的认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从而实现认识第二阶段的飞跃”)
2.(3分)C(A、B.说法绝对且篡改文意。D.逻辑关系错误。文本强调我们要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要用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来培养智慧;并没有阐述二者间关系)
3.(3分)A(“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指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到实践检验,形成新的理性认识。A.本句意思是知道和理解得越清楚,行动和实践越扎实,进而认识和理解也就会更加清楚。符合“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的观点。B.强调的是躬行实践比识见言论更重要。C.强调的是实践的作用。D.强调的是思考的重要性。)
4.(4分)①材料一是在否定常见错误观点基础上,提出正确的观点;(2分)②材料二是在文章开篇就直接提出要论证的中心观点(2分)。
5.(6分)①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的过程就是“学孝”的过程:②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践行“孝道”也是检验自己理解的“孝道”是否正确的过程;③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践行“孝道”又是对“孝道”的发展。(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C(A.“所以……”,因果关系错误。B. “不够警觉,又……,说明他……”,说法有误。D. “未能找到副队长,这导致了大队长被捕牺牲”,分析错误。王大贵有没有找到副队长,文中并未交待;大队长被捕牺牲主要是因为孙庆荣公开投敌叛变)
7.(3分)D(“也舒缓了叙事节奏”分析不当。原文“此地距王桥村尚有十里路。……,不好,日本人的飞机来啦”,暗示了气氛的紧张)
8.(4分)①跳马能体现出大队长体育教员的身份,参战了仍时时不忘自己体育教员身份,小中见大,展现了全民抗战的时代特征。②大队长临别与小孩关于跳马的对话,体现了他具有必胜信念和长远眼光,不仅要在战场上打赢日本,还要在体育上胜过他们。③小孩跳马成功的情节是下文的突转,使行文更有波澜。④结尾小孩深深遗憾大队长不知道自己跳马成功,也让人们为大队长的牺牲而惋惜。(每点1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9.(6分)示例一:主人公是小孩。①小说由小孩开始由小孩结束,小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小孩是小说着墨最多的人物,是小说着力刻画的形象。③从小孩的视角来写,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对国家、人民的戕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主人公是大队长。①全文主要叙述大队长英勇牺牲的故事,是围绕大队长展开情节的。②形象塑造上,小孩是为了衬托大队长的。③主题上,大队长的英勇牺牲,让人扼腕叹息,故事唤起了人们对战争的仇恨,也更能激发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珍惜之情,以大队长为主人公使主题更鲜明更深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知识积累与阅读(35分)
10.(3分)C(A.替,贬黜,废弃。B.胁息,屏住呼吸,D.逆,预料,想到将来。)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11.(3分)B(原文标点: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12.(3分)D(商周时期称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为“太子”或“世子”。自汉朝开始,只有法定继承人即皇帝的嫡长子,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
13.(3分)C(据原文“明日,秦人皆趋令”可知,“这引起秦国百姓的不满”错)
14.(1)(4分)卫鞅到了秦国后,通过宠臣景监来请求进见秦孝公,拿自己富国强兵的计划游说孝公。
评分建议:“既”“因”“嬖臣”“说以富国强兵之术”(介词结构后置+省宾语),各1分;若整句译文不顺畅,在踩点赋分基础上,扣1分。
(2)(4分)变法令颁行一年后,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秦国百姓数以千计。
评分建议:“期年”“之”“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通顺,1分。
附:参考译文
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向国中下令说:“当年我国国君秦穆公,立足于岐山、雍地之间,修明德政建立武功,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使秦、晋两国)以黄河划定国界,向西称霸于戎翟等族,占地广达千里,被周天子封赐为伯,各诸侯国都前来视贺,为后世开辟了基业,是何等的盛大美好。后来恰逢厉公、躁公、简公及出子在位时社会不安定,国家内部有忧惠,才无暇顾及外部事务。魏、赵、韩三国攻占夺去了先王开辟的河西疆土,这是秦国莫大的耻辱。献公即位后,平定安抚边境,把都城迁到栎阳(Yuè yáng),并且准备向东征讨,收复穆公时的旧地,恢复穆公时的政令。我想到先君的未竟之志,常常痛心疾首。宾客群臣中有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起来的,我将封他为高宫,给他封地。”于是卫国的公孙鞅在听到秦孝公这道命令颁布之后,就西行来到秦国。
卫鞅到了秦国后,通过宠臣景监来请求进见秦孝公,拿自己富国强兵的计划(方略)游说孝公。秦孝公非常高兴,与他商议国家大事。
卫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人不赞同。卫鞅对秦孝公说:“普通百姓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事业的计划,而只能和他们分享事业成功的快乐。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想成就伟大事业的人也不会去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大,就不必效仿旧传统。”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法的法令。新法规定将百姓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检举,犯法连坐。检举揭发犯罪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隐匿不报犯罪的人与叛国投敌的人受同等处罚。建立军功的人,各按军功标准获得上等爵位;为一己之私斗殴的人,分别根据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等的刑罚。让有功劳的人显达荣华,无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耀。
法令已详细制定但尚未公布,卫鞅担心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立起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能把它搬到北门的人就赏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卫鞅又说:“能搬过去的人赏五十金。”有个人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卫鞅立刻给予他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卫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颁行一年后,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秦国百姓数以千计。这时太子触犯了法律。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法律)。”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加刑罚,于是就对他的老师公子虔施加了刑罚,在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拖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元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臣司马光认为: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保卫国家。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的利益,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搬移木杆就重赏的承诺。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虽称不上完美,而商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但他们都处于相互攻伐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更何况今日谋求天下安定的当政者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傍溪白鸟应家禽”指的是溪水边的白鸟和农人畜养的家禽相和啼鸣)
16.(6分)句意:不让自己的属官过分拘泥于礼教的尊卑,不时地带着他们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2分)形象:热爱自然、平易近人、闲适自在的地方主官。(4分;每点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载谁堪伯仲间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3)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荀子《劝学》)//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登篌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神功未展潜蛟在 还卷风雷付六丁(林景熙《寄呈方蛟峰尚书》)(本小题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切合题干要求,根据评分建议,照常赋分)
评分建议:每空1分。若默写中,出现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及书写模糊不清等现象之一、则该空的1分不可赋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A
19.(3分)C
20.(4分)①原句先以“万千自然景象”概括画卷铺开所欣赏到的画面内容,再以“繁而不乱,大而有致”概括人们欣赏所获得的审美感受,这样表达不仅语脉畅达,衔接紧密,而且符合人们艺术欣赏的过程逻辑。②原句由三个分句构成,长短交错,韵律感强。而改句没有上述两点表达效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6分)①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 ②更要关心他们(古人)是如何思想的 ③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每处2分)
22.(4分)他们①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②在田野中探寻历史的谜底,③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④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
五、写作(60分)
23.参照2021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等赋分。具体细则另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