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4.7.3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一、单选题
1.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穿越了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者优化施工方案,通过缩短工期、减少桥墩数量等措施,做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这样做的生态意义是( )
A.增加生态环境的复杂性
B.打造观光旅游新亮点
C.提高白海豚对新环境的适应
D.减少对白海豚栖息环境的影响
2.“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农业模式:水生植物红萍(俗称满汇江红)适于在阴暗的环境中生存,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还能吃害虫,鸭粪肥田可促进水稻生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红萍、水稻等植物属于生产者 B.害虫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稻—鸭—萍”共作属于生态农业 D.鸭粪中含水稻生长所需的无机盐
3.2010年的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件迫使大量的鱼、海龟等生物离开家园到其他海域求生。下面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鱼、海龟等生物的栖息地是海洋
B.水生生物离开家园的原因是栖息地受到破坏
C.消除油污是让水生生物重返家园的有效措施
D.原油泄漏不会影响海洋藻类植物的生长
4.“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中国向世界阐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此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过量的碳排放会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
B.开展陡坡种粮、退耕还林还草行动,改善生态环境
C.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
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下列做法科学合理的是( )
A.大气中排放工厂废气 B.江河里排放生活污水
C.农田里喷洒大量农药 D.退耕退牧、还林还草
6.为保护环境而提倡的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各项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①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上学 ②农田秸秆焚烧处理 ③少开空调、少吹风扇 ④电脑始终处于开机状态
⑤少看电视,多户外运动
A.①③⑤ B.②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
7.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
A.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B.出行尽量步行或乘公交车
C.清明节由烧纸祭祀改用鲜花祭祀 D.焚烧农作物秸秆,使其成为草木灰肥料
8.下列措施不利于保护植被的是( )
A.制定、颁布保护植被相关的法律法规 B.退耕还林
C.过度放牧 D.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9.“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自觉保卫蓝天、碧水和净土。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为减少害虫危害,加大农药施用量 B.为减少环境污染,实行垃圾分类
C.为减少纸张浪费,倡导无纸化办公 D.为减少尾气排放,推广电动汽车
10.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生态的是( )
A.缩小农田生态系统,扩大草原生态系统 B.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农田
C.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D.最大限度开发牧场资源发展畜牧业
11.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洱海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下列做法对保护生态环境不利的是( )
A.严禁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
B.围湖造田,扩大农业和生活用地
C.低碳绿色出行
D.限制使用一次性筷子
1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列做法与该理念不相符的是( )
A.调查当地环保状况,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
B.倡导垃圾分类,增加资源的循环利用
C.为丰富本地生物多样性,多引进外来物种
D.减少煤炭、石油的利用,开发太阳能、风能、水电等能源
1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 )
A.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环境污染 B.下雨时工厂直接排放烟雾
C.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D.关停产能落后污染较大的工厂
14.下列做法与保护植被绿化祖国无关的是( )
A.绿化荒山 B.退耕还林 C.参加植树活动 D.对树木伐优留劣
15.下列行为中,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是( )
A.围湖造田 B.乱砍滥伐 C.退耕还林 D.过度放牧
二、填空题
16.我们常说的噪声污染是指______________dB以上
17.生活垃圾的分类中,废旧玻璃是_____垃圾,剩饭菜是_____垃圾.
18.资料: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垃圾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可回收垃圾的是( )。
A.废纸、废塑料 B.废电池 C.废旧金属 D.废玻璃制品
三、综合题
19.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原因是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请你试写出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20.科学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能引起地球表面气温上升,全球气候变暖,从而使得地球自然灾害频发,物种灭绝加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据统计,近3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呈较快上升趋势,这些二氧化碳来源于各种生物的___________和燃料的燃烧。
(2)为降低人们生产、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控制温室效应,我国政府提倡公民低碳生活。低碳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消耗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做到的低碳生活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出两例)
(3)一公顷树林,每天能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并释放60-400千克的氧气,这是依靠植物的___________作用。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___________平衡。
(4)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假若你是一名环保专家,请你解释森林在减轻洪灾,旱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
工程建设者优化施工方案,通过缩短工期、减少桥墩数量等措施,做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这样做的生态意义是减少对白海豚栖息环境的影响,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故选D。
熟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是解题关键。其中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2.B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
A.红萍、水稻都是植物,都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正确。
B.有害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错误。
C.“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农业模式,能提高生态效益,是一种生态农业,正确。
D.鸭粪中无机物经过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盐可以被水稻有效利用,正确。
故选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农业的概念,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3.D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颁布法律法规,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详解】
A.根据生物生活环境分类,可知鱼、海龟属于海洋生物,所以栖息地是海洋,A正确。
B.原油泄漏污染了海洋环境,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地,迫使大量鱼、海龟等海洋生物离开家园到其它海域求生,B正确。
C.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原油泄露导致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所以,消除油污是让水生生物重返家园的有效措施,C正确。
D.石油污染会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为石油进入海洋,油膜覆盖海面,能吸收阳光,并阻挡阳光进入海水,而使海洋植物光合作用大大减弱。因此,原油泄漏会影响海洋藻类植物的生长,D错误。
故选D。
4.B
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唯一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它。
【详解】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因此过量的碳排放会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A正确。
B.开展陡坡种粮,会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行动,可改善生态环境,B错误。
C.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保护生物圈的行为,C正确。
D .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唯一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它,D 正确。
故选B。
本题的重点是了解生物圈以及环境保护的方法。
5.D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植树造林和改善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区,都能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因此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详解】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及固体废弃物污染。所以:A大气中排放工厂废气、 B江河里排放生活污水、C农田里喷洒大量农药都是污染环境的方式;而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故选D。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6.A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详解】
低碳生活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主要表现在节电、节气和回收等三个方面,如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少开空调、少吹风扇、少看电视、及时关闭电脑)、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上学、乘公交车、建议父母建造沼气池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农田秸秆焚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浓烟,电脑始终处于开机状态浪费电能,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7.D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详解】
A.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树木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植树造林还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到重要作用,A正确。
B.通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轻温室效应,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B正确。
C.清明节由烧纸祭祀改为鲜花祭祀,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C正确。
D.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会使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增多,污染环境,不利于空气质量的提升;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不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D错误。
故选D。
8.C
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和1/8 。若乱砍滥伐,势必造成森林资源匮乏,使我国森林覆盖率继续下降。
【详解】
A.制定、颁布保护植被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利于植被的保护,A正确。
B.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植被, B正确。
C.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退化、沙化,不利于保护植被, C错误。
D.一次性筷子的原材料是树木,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有利于保护植被,D正确。
故选C。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保护植被的具体措施。
9.A
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有: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利用资源;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
【详解】
A.大量使用农药会造成土壤、水体、生态系统的污染,A错误。
B.分类回收处理垃圾,能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及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B正确。
C.为减少纸张浪费,倡导无纸化办公,能够保护森林资源,利于环境保护,C正确。
D.电能是清洁能源,故为减少尾气排放,推广电动汽车,D正确。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保护,注意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明确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关系,即可解答。
10.C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
A.缩小农田生态系统,扩大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了生态平衡,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A错误。
B.沼泽地是很多生物的栖息地,如果把大片的沼泽地开垦为农田就会破坏栖息地,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B错误。
C.根据农村的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C正确。
D.过度开发牧场资源发展畜牧业,破坏了生态平衡,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D错误。
故选C。
知道了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引起环境污染,在农业生产中,要做到合理施肥,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
11.B
人类的存在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虽然人类拥有一定的力量来改变自然影响自然。但是却永远也无法背离自然规律,和自然的基础。所以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采取的措施有:①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②开发新燃料,如汽车多采用乙醇汽油,农村减少木柴的燃烧,用生态农业,采用沼气电灯,沼气做饭;③植树造林,绿化荒山;④提倡使用布袋购物;⑤绿色出行,低碳生活;⑥少用一次性筷子等。
【详解】
据分析可见:ACD都属于环境保护的措施,而B围湖造田,扩大农业和生活用地容易使生物丧失栖息地,破坏生态平衡。
故选B。
12.C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
【详解】
A.境人人有责,调查当地环保状况,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A正确。
B.导垃圾分类,增加资源的循环利用,减轻环境污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B正确。
C.引进外来物种,往往缺乏天敌,使外来物种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C错误。
D.减少煤炭、石油的利用,开发太阳能、风能、水电等能源,体现了低碳环保的生活意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C 。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13.B
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有: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利用资源;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
【详解】
A.传统杀虫剂中的有害物质会在消费者体内造成生物富集现象,对人的危害大。生物防治来控制农业害虫,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专一性强,控制害虫持久,不污染环境,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A不符合题意。
B.下雨时工厂直接排放烟雾会造成酸雨,B符合题意。
C.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会需要砍伐很多树木,降低环境的自净能力,不利于环境保护,C不符合题意。
D.关停产能落后污染较大的工厂,有利于保护环境 ,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D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解答即可。
【详解】
植被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对我国植被资源破坏性最大的是人为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过度利用、采集薪材、过度放牧、环境污染、伐优留劣等。植树造林可以净化空气,减弱噪声,防止水土流失,防风挡沙等。绿化荒山、退耕还林、参加植树等做法与保护植被绿化祖国有关,对树木伐优留劣与保护植被绿化祖国无关。
故选D。
植树造林对人类来讲是一项意义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5.C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是是顺应自然。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详解】
A.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环境,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A不符合题意。
B.乱砍乱伐会破坏森林,使涵养水源的功能消失,会使气候变得更加恶劣,会导致洪涝、干旱或沙尘暴的发生。由于植被被破坏,动物得以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动物将迁居或死亡,B不符合题意。
C.植物根系发达,对保持水土有重要作用;树木的叶子还能截留降水,涵养水源;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的湿度,可以调节气候。因而退耕还林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C符合题意。
D.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场,超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严重的甚至导致草场荒漠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90
声音的强弱等级用分贝来表示,0dB是人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生活、影响工作;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超过150dB的噪声环境,会使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详解】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室外持续噪声污染超过50分贝,人的正常睡眠就会受到干扰,而持续生活在76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人的听力及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噪声可引起耳鸣、耳痛和听力下降,若在75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的可能性可达50%.噪声还产生烦躁等心理效应,导致生理机能紊乱,损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因此,噪声在60分贝下的环境是安全环境,通常所说的噪声污染是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噪声强弱等级及危害的了解,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
17. 可回收 不可回收
从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较为基础。
【详解】
生活垃圾的分类中,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不可回收垃圾指除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还有就是有害的,有污染的,不能进行二次分解再造的都属于不可回收垃圾。废旧玻璃是可回收垃圾,剩饭菜是不可回收垃圾。
要记住垃圾的分类标志和我国处理垃圾的方法。
18. 可回收垃圾 不可回收垃圾 有害垃圾 B
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焚烧、填埋、堆肥。
【详解】
(1)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
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本身或材质可再利用的纸类、硬纸板、玻璃、塑料、金属、人造合成材料包装。
不可回收垃圾指除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还包括烟头、煤渣、建筑垃圾、油漆颜料、食品残留物等废弃后没有多大利用价值的物品。
有害垃圾是指存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例:废电池、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废油漆、过期药品,灯管还有焚烧物等。
(2)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制品、废旧金属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废电池属于有害垃圾,没有回收的价值,不可回收。故选B。
本题考查垃圾的分类,难度不大。
19.植树造林;退耕还草还林;禁止乱砍滥伐;禁止超载放牧等;减少使用煤(或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答出其中一种燃料即可)开发利用太阳能(或风能、地热、潮汐能)等能源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详解】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少开汽车,减少使用煤(或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开发利用新型清洁能源太阳能或风能、地热、潮汐能等。因此,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原因是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是植树造林;退耕还草还林;禁止乱砍滥伐;禁止超载放牧等;减少使用煤(或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开发利用太阳能(或风能、地热、潮汐能)等能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解答时可以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吸收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方面来切入。
20.(1)呼吸
(2) 节约用电 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3) 光合 二氧化碳和氧气(碳氧)
(4)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而减轻洪灾;森林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增加大气湿度,促使降雨,从而减轻旱灾
此题涉及温室效应造成的影响及其防治、光合作用、环保等的知识,分析解答。
(1)
近年来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化石燃料,它们燃烧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此外各种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据统计,近3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呈较快上升趋势,这些二氧化碳来源于各种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
(2)
响应“低碳”的生活,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二氧化碳两方面入手,具体方法有: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多骑自行车,少坐汽车;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植树造林,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等。因此,为降低人们生产、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控制温室效应,我国政府提倡公民低碳生活。低碳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消耗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做到的低碳生活方式有:节约用电;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3)
光合作用是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生成有机物和氧,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4)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以高大的乔木为主,也有少量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森林及其枯枝落叶吸纳大量雨水,使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森林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因此,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因此,森林在减轻洪灾,旱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而减轻洪灾;森林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增加大气湿度,促使降雨,从而减轻旱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