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综合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关于物质及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A.电子、光子、量子属于化学物质
B.化学变化有可能创造出世界上原来不存在的物质
C.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的能量、间隔、相互作用均不变
D.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获得物质和能量
2、安全重于泰山,下列标识与安全无关的是
A. B.
C. D.
3、归纳总结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归类错误的是
A.单质:Ne 、Zn、 C60 B.还原性:H2 、CO、 C
C.可燃性:S 、CH4 、O2 D.地壳前三位元素:O 、 Si、 Al
4、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氢气
5、下列总结的化学知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用语 B.生活知识
①两个氮原子一N2 ②3Fe2+:“3”表示两个铁离子 ③:“+2”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①爱护水资源一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 ②汽车到加油站加油一严禁烟火 ③使用燃煤炉子取暖一关闭门窗,保暖
C.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D化学中常见的“三”
①干冰升华吸热—制冷剂 ②一氧化碳用于冶金工业一还原性 ③用氮气作食品保护气一化学性质不活泼 ①三种可燃性气体一H2、CO、O2 ②三大化石燃料一煤、石油、天然气 ③三种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分子、原子、离子
A.A B.B C.C D.D
6、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选项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目的 电解水研究水的组成 证明分子运动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验证白磷燃烧需达到着火点
A.A B.B C.C D.D
7、如图描绘了成语“釜底抽薪”,其体现的灭火原理是
A.隔绝氧气 B.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移走可燃物
8、下列所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B.天然气泄漏迅速打开排气扇
C.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D.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以控制火灾
9、消防安全人人有责,如果发生严重的火灾事故,要立即拨打的火警电话是
A.120 B.110 C.119 D.114
10、2021年“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明矾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
B.生活中可以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C.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使其软化
D.电解水时,能量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燃料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
(1)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得到乙醇汽油,关于乙醇汽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乙醇属于可再生性能源
B.乙醇汽油不能用作汽车燃料
C.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
(2)天然气需经过除杂、添加无毒臭味剂、减压等处理后才能输送到家中。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天然气减压后体积会膨胀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1年8月28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宣布,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正式启动,将在南海珠江口盆地海底储层中永久封存二氧化碳超146万吨,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出了一条新路。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技术实际上就是把二氧化碳存放在特定的一种自然或人工“容器”中,利用物理、化学、生化等方法,将二氧化碳封存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其中,化学封存是指通过一系列繁杂的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变成部分稳定的碳酸类化合物,实现长久封存。化学封存反应之一是氧化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此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___。
2、我国力争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 CO2 排放,实现 CO2“零排放”。
(1)“碳”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是 CO2 排放的主要因素。
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和______。对节能减排的建议可行的是______(填字母)。
a.停止使用化石燃料 b.推广使用光伏发电
c.鼓励民众公交出行 d.生活垃圾分类集中焚烧
(2)“碳”吸收。
自然界有多种途径吸收 CO2。绿色植物通过______吸收 CO2。风化的岩石如CaCO3 粉末可吸收空气中的 CO2 和H2O 转化为 Ca(HCO3)2,该转化的反应类型是______;其中 1mol Ca(HCO3)2 中约含氢原子______个,含钙元素的质量______g。
(3)“碳”利用。将 CO2 作为资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以 CO2 和H2 为原料,在一定条件可合成 C2H6O和水,参加反应的 CO2 和H2 的物质的量比为______。
3、在“爱我晋中”的研学活动中,同学们收集到以下几方面信息。请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就相关问题表达观点,完成下题。
(1)调查晋中市空气质量状况,同学们收集到我市12月5日的空气质量报告如图,可以看出,当天空气质量状况___________,其中能引起酸雨的有害气体是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2)参观晋商博物馆,同学们看到了一张保存完好的票号票据如图,其中用墨书写的“拾圓”至今字迹清晰,说明碳具有________的性质,除此之外碳单质还有许多用途,写出石墨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
(3)走访煤炭企业,同学们发现煤层气(主要成分为甲烷)的开采与利用更加科学环保,写出煤层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煤层气运输需压缩为液态,从微观角度解释压缩后分子间的间隔会_____________。
(4)了解老陈醋的制作工艺,老陈醋属于_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酿造所用水质不同,醋的风味不同,检验水质的软硬可用_____________。获取化学知识有很多途径,你常用的是_____________(可多选)。
A.上网查阅 B.实地考察 C.同学交流 D.咨询老师
4、用化学用语填空或解释化学用语的意义: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______;
(2)2Ag+______;
(3)请标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4)硫酸______;
(5)常用作气体肥料的是______;
(6)天然气用作日常生活中的燃料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5、化学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1)市场上有“补铁口服液”、“高钙牛奶”、“加氟牙膏”、“葡萄糖酸锌”等商品,这些铁、钙、氟、锌应理解为(填编号)______。
①元素 ②原子 ③分子 ④离子
(2)家庭中常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用灯帽盖灭酒精灯能灭火的原因是______。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某纯净物X 32g在160g氧气中充分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 + 2O2 CO2 + 2H2O
请完成下列问题:
(1)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2)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
2、碳足迹计算器能够简便查出人类活动所排放CO2的多少,并在屏幕上显示需要种植多少棵树木进行抵偿。某次使用天然气供暖所排放的CO2质量为3.52kg,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请计算:
(1)这次供暖消耗甲烷(CH4)的质量是多少?_____
(2)若一棵树每天能吸收50gCO2,则上述使用天然气供暖所排放的CO2需要一棵这样的树吸收约_____天(结果保留整数)。
3、将铁粉和铜粉混合物10.0 g投入盛100.0 g稀盐酸(足量)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称得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09.8 g,求:
(1)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克;
(2)该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分数。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某工厂排污管道内的气体成分进行思考。
(提出问题)排污管道中的气体有什么成分?
(查阅资料)
排污管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酵会产生CO、CO2、H2S、CH4等;H2S气体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提出猜想)小组同学对排污管道气含有上述气体中最少3种成分的猜想如下:
猜想1:有CO、CO2、H2S;
猜想2:有CO、CO2、CH4;
猜想3:有CO、H2S、CH4;
猜想4:有CO2、H2S、CH4;
猜想5:有CO、CO2、H2S、CH4。
(实验方案)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探究(夹持仪器已省略)。
(问题讨论)
Ⅰ.如果B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________成立。
Ⅱ.在验证猜想1的实验中,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若要进一步验证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操作是: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______,振荡。
Ⅲ.要确证猜想5中是否有CH4,某同学认为图示装置有不足之处,需要在装置C与D之间加一个______装置。改进后,若气体燃烧,且D装置内壁出现______,证明气体中一定含有CH4。
Ⅳ.为了进一步确定气体中是否含有CO,可分别测定燃烧产物中H2O、CO2的质量。其方法是: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盛有_______、_______的装置,分别称量吸收燃烧产物前、吸收燃烧产物后装置的质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挤压左滴管(盐酸)后加热燃烧管,白磷、红磷均未燃烧,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___。
(2)挤压右滴管(过氧化氢溶液),双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观察到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电子、光子、量子属于微观粒子,不属于化学物质,物质是宏观概念,说法错误;
B、利用化学知识,既可以提炼出自然界原来存在的物质,例如,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还可以制造出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例如,用石油作原料制造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洗涤剂等,说法正确;
C、三态变化中,分子的能量、间隔、相互作用改变,说法错误;
D、有些物理变化也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说法错误;
答案:B。
2、D
【详解】
A. 爆炸品与安全有关,不符合题意;
B. 禁止吸烟与安全有关,不符合题意;
C. 腐蚀品与安全有关,不符合题意;
D. 国家节水标志与安全无关,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详解】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Ne、 Zn 、C60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且是纯净物,都属于单质,故A选项正确;
B、H2、 CO 、C都有还原性,故B选项正确;
C、S 和CH4有可燃性,O2没有可燃性,故C选项错误;
D、地壳中元素含量占前五种的为O、Si 、Al、Fe、Ca,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4、D
【详解】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氢气不属于化石燃料。
故选D。
5、C
【详解】
A、①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两个氮原子表示为2N,①错误;②3Fe2+:“3”表示三个亚铁离子,②错误;③ :“+2”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③正确,选项A不符合题意;
B、①爱护水资源应该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①正确;②汽车到加油站加油,应该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②正确;③使用燃煤炉子取暖,不能关闭门窗,保暖,防止一氧化碳中毒,③错误,选项B不符合题意;
C、①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制冷剂,①正确;②物质夺取氧的性质是还原性,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②正确;③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氮气作食品保护气,③正确,选项C符合题意;
D、①H2、CO都具有可燃性,是可燃性气体,O2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是可燃性气体,①错误;②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②正确;③三种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如水由水分子直接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③正确,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详解】
A.通过电解水实验可得,电源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由此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能达到实验目的;
B.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无色酚酞溶液中与水结合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该实验可以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能达到实验目的;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虽然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但是生成的二氧化碳重新填充了消耗氧气的空间,所以装置内的压强无明显变化,故不能用木炭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为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为40℃,该实验中白磷均与氧气接触,但其中一个与热水接触,一个与冷水接触,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据此可以验证白磷燃烧需要到着火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7、D
【详解】
釜底抽薪从燃烧与灭火的角度理解就是把柴火从锅底抽出,使火停止燃烧,才能使水止沸,所以其灭火原理是移走可燃物,故选D。
8、B
【详解】
A、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是隔绝了氧气使火熄灭,不能用水浇灭,故A选项正确;
B、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容易产生电火花,容易发生爆炸,应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故B选项错误。
C、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迅速用湿抹布扑盖,隔绝氧气灭火,故C选项正确;
D、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进行灭火,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9、C
【详解】
A、120是急救电话,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110是匪警电话,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119是火警报警电话,故选项符合题意;
D、114是市内电话查号台,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
A、明矾溶于水生成絮状物,有很好的吸附性,明矾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说法正确;
B、生活中可以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常用蒸馏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说法正确;
C、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很好的吸附性,将活性炭不能将硬水软化,说法错误;
D、电解水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说法正确;
答案:C。
二、填空题
1、
(1)B
(2)压强减小,气体分子间隔变大
(3) MgO+CO2=MgCO3 化合反应
【分析】
(1)
A、乙醇是植物的籽粒发酵蒸馏制成的,属于可再生性能源,正确;
B、乙醇汽油能燃烧放热,能用作气体燃料,错误;
C、乙醇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物少,是一种清洁的能源,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正确;
D、乙醇是可再生性能源,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正确;
故选B。
(2)
分子之间有间隔,天然气减压后体积膨胀是因为压强减小,气体分子间隔变大。
(3)
氧化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CO2=MgCO3,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2、
(1) 天然气 bc
(2) 光合作用 化合反应 1.204×1024 40
(3)1:3
【分析】
(1)
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a、化石燃料是目前主要的能源,不能停止使用,应合理使用,不符合题意;
b、推广使用光伏发电,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c、鼓励民众公交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d、生活垃圾分类集中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2)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碳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1mol Ca(HCO3)2 中约含氢原子的个数为:1mol×2×6.02×1023=1.204×1024;
含钙元素的质量为:1mol×40g/mol=40g;
(3)
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醇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物质的量比为:2:6=1:3。
3、
(1) 良 SO2、NO2
(2) 稳定 作铅笔芯(合理即可)
(3) 变小
(4) 混合物 肥皂水 ABCD
【解析】
(1)
由空气质量报告图可知,当日晋中市空气质量指数为74,当天的空气质量为良好,由空气质量报告可知,其中能引起酸雨的有害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其化学式为SO2、NO2;故填:良;SO2、NO2。
(2)
参观晋商博物馆,同学们看到了一张保存完好的票号票据如图,其中用墨书写的“拾圓”至今字迹清晰,说明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石墨质软、能导电、具有滑腻感,故石墨可以用来当作铅笔芯、颜料、抛光剂、作电池电极、电刷、润滑剂等;故填:稳定;作铅笔芯(合理即可)。
(3)
煤层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煤层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由分子构成,煤层气运输需压缩为液态,说明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小;故填:;变小。
(4)
老陈醋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生活中常用肥皂水来检验水质,产生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获取化学知识有很多途径,常用的是上网查阅、实地考察、同学交流、咨询老师;故填:混合物;肥皂水;ABCD。
4、
(1)Al2O3
(2)2个银离子
(3)
(4)H2SO4
(5)CO2
(6)
【分析】
(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化合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依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铝、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Al2O3,故填:Al2O3;
(2)
Ag+表示一个银离子,2Ag+表示2个银离子,故填:2个银离子;
(3)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氧化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所以氧化铁中铁显+3价表示为,故填:;
(4)
硫酸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硫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其化学式为:H2SO4,故填:H2SO4;
(5)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常用作气体肥料,故填:CO2;
(6)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故填:。
5、
(1)①
(2)
(3)隔绝氧气
【解析】
(1)
铁、钙、氟、锌应理解为元素,故选:①。
(2)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
(3)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能灭火的原因是隔绝氧气,故填:隔绝氧气。
三、计算题
1、(1)CH4 (2)88g
【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化学式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首先判断哪种物质过量,然后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2O2 CO2+2H2O,反应前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0、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CH4;
(2)根据化学方程式CH4+ 2O2 CO2 + 2H2O可知,CH4与O2的质量比是16:64,可知反应时氧气过量。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H4+ 2O2 CO2 + 2H2O
16 44
32g x
x=88g
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
2、(1)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设消耗甲烷的质量为x,
解得x=1.28kg
(2)3.52kg=3520g,若一棵树每天能吸收50gCO2,需要的天数为 ,
答:(1)这次供暖消耗甲烷(CH4)的质量是1.28kg;(2)若一棵树每天能吸收50gCO2,则上述使用天然气供暖所排放的CO2需要一棵这样的树吸收约70天。
【详解】
见答案。
3、 (1)0.2
(2)设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分数为x。
Fe+2HCl===FeCl2+H2↑
56 2
10.0 g×(1-x) 0.2 g
= x=44.0%
答: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分数为44.0%。
【解析】
分析:
(1)铁可以和盐酸反应,铜不会和盐酸反应,所以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就是氢气的质量;
(2)写出化学方程式并代入氢气的质量并设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分数为x。
解答:(1)根据题目信息可以知道,氢气的质量为:;
(2)设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分数为,
答:(1)生成氢气的质量是0.2克;(2)该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分数为:。
四、实验探究
1、3 除去CO2 澄清石灰水 干燥 水雾(或无色液滴等合理即可) 足量的浓硫酸(其他合理即可) 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他合理即可)
【详解】
问题讨论:
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如果B装置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混合气体中不含有二氧化碳,则猜想3成立,故填:3;
Ⅱ.要验证一氧化碳,利用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原来的二氧化碳要把它除去,在验证猜想l的实验中,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要进一步验证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操作是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故填:除去CO2;澄清石灰水;
Ⅲ. 甲烷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要确证猜想5中是否有CH4,故甲烷燃烧前的水和二氧化碳都需除去,需要在装置C与D之间加一个干燥装置,改进后,若气体燃烧,且D装置内壁出现水雾,证明气体中一定含有CH4,故填:干燥;水雾(或无色液滴等合理即可)
Ⅳ.为了进一步确定气体中是否含有CO,可分别测定燃烧产物中H2O、CO2的质量。其方法是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盛有浓H2SO4(或CaCl2或无水CuSO4) 、NaOH溶液分别称量吸收燃烧产物前、吸收燃烧产物后装置的质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故填:足量的浓硫酸(其他合理即可);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他合理即可)。
2、盐酸与石灰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排尽管内空气,氧气量不足,白磷无法燃烧 2H2O22H2O+O2↑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P+5O22P2O5
【详解】
①、挤压左滴管,则盐酸会与石灰水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之后二氧化碳气体扩散至燃烧管中、驱散了装置内的空气,使得装置内的氧气浓度过低,进而使得装置内的白磷、红磷缺乏燃烧要素“氧气”而难以燃烧;
②、挤压右滴管,过氧化氢溶液滴下,则其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③、因为右滴管的挤压,使得过氧化氢溶液滴下,进而分解产生氧气,因此装置内此时氧气充足,又对燃烧管同时加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远高于白磷,而燃烧管的加热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因此红磷未燃烧,这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④、白磷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其反应方程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