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5 10: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阅读专题
河南省洛阳市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陈后宫①
李商隐
茂苑②城如画,阊门③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注】①陈,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建于公元557年,传五帝,历三十二年;后主陈叔宝继位后,不问政事,荒于酒色,致国势日下,终为隋所灭。②茂苑:与颔联的水光殿、月华楼均泛指为游乐而建的宫苑。③阊(chāng)门:传说中的天门,诗中指宫门。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总写当初陈后宫富丽堂皇的外观,与陈后主亡国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B. 颔联描写陈后宫局部景物,由首联的长镜头转为特写,镜头对准其中两处建筑:水光殿、月华楼。
C. 颈联使用倒装句式,选取宫中生活的典型场景,点面结合,揭露统治者无时无刻不在享乐的罪行。
D. 本诗歌借南朝陈后主骄奢淫逸、不理朝政的史实,讽喻晚唐的统治者,体现了李商隐的政治远见。
15.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期中质量评估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苦雨
王安石
灵场①奔走尚无功,去马来车道不通。
风助乱云阴更密,水争高岸气尤雄。
平时沟洫今多废,下户京囷②久已空。
肉食自嗟何所报,古人忧国愿年丰。
【注】①灵场:祭祀仙灵神鬼的坛场。②京囷(qūn):储粮圆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第二句借道路不通表现雨之大,点明了首句中“奔走尚无功”的具体原因。
B.颔联写景,以风吹云乱、水冲堤岸写下雨之况,同时引出了沟洫多废的内容。
C.诗中的“古人”一词指的是古代忧国的圣贤之人,但其实也是指作者自己。
D.题目总领全诗,其中“雨”字点明了写作对象,“苦”字透露了作者的感情。
15.请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态。 (6分)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隐士之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吃着冷食,透露出漂泊中勉强饮酒过节的心情。
B.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的江流上。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15.诗人因何而“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河南省商丘名校2021-2022学年下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赏小园牡丹有感
陆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時①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
[注]①鄜時:在今陕西富平县,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粗笔勾勒眼前所见:洛阳牡丹花径达到一尺,鄜時牡丹长到一丈多高。
B.“世间尤物”本指特别出色的人物,此处比喻赞美牡丹,承接前两句作总评。
C.“恨我”句以少年居住东吴不能看到名花为恨作转接,补写赞叹、向往之情。
D.颈联发表议论,批评俗人见识狭隘,仅因为没有亲眼见到,就否认其存在。
15.诗歌尾联提到“周汉故都”,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河南省豫北名校大联考2021-2022学年(下)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谒金门·示知命弟①
黄庭坚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当时黄庭坚身在贬所黔州(今四川彭水)。知命,名叔达,庭坚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首两句“又”“尽”极言路途坎坷,遥远难行,记叙弟弟不远万里前来看望自己。
B.上片末句,借一“梦”字,想象兄弟两人秉烛相对的重逢场景,表现出内心的惊喜。
C.下片的“气味”,语意双关,既指植物的生机和芳香,又喻情趣和情调,表明心境。
D.全词质朴淳厚,语短情深,抒发了同胞兄弟的深挚情谊,蕴涵着人生沧桑之感。
15.“君似成蹊桃李,人我草堂松桂”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踏藕①
苏辙
春湖柳色黄,宿藕冻犹僵。
翻沼龙蛇动,撑船牙角长。
清泉浴泥滓,粲齿碎冰霜。
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
【注】①踏藕:收获藕时,人入水中用脚掌踩去藕周围烂泥并把它挑出。这是作者在齐州任堂书记时的作品。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船彩旗飘动穿行湖面,人们的踏藕活动惊醒了湖底蛰伏着的“龙蛇”。
B.刚挖出的新藕就快快用泉水冲去污泥,咬一口,清脆爽口、透心冰凉。
C.“翻沼”“撑船”“浴”“碎”等几个动词把踏藕之事写得趣味盎然。
D.这首诗即事抒情,作者见暮春时节湖中踏藕热闹欢快,心生喜悦之情。
15.请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河南省商丘市商开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过方城导七叔祖旧题 ①
黄庭坚
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②举觞三百杯。
周鼎不酬康瓠价,豫章元是栋梁材。
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③当年向此来。
【注】①元丰元年(1078),诗人在南阳看到逝去长辈的旧诗,引发无限感慨而创作此诗。方城,在南阳境内。七权祖,即黄注,字梦升,曾为南阳主簿,才气纵横,一生郁郁不得志。②白眼,《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③冠盖,官吏的官帽服饰和车乘的顶盖。后用以称达官贵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野马”和“尘埃”寓意相同,都是指七叔祖已经逝世,深埋黄泉,化为尘土。
B.颔联第二句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此处的“白眼”表示重视。
C.颈联中“康瓠”原指空瓦壶,这里指庸碌之辈,“豫章”则比喻堪当大任的柱国大臣。
D.这首七律笔力极重,深刻沉着,抒写委婉,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古诗阅读专题
河南省洛阳市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陈后宫①
李商隐
茂苑②城如画,阊门③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注】①陈,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建于公元557年,传五帝,历三十二年;后主陈叔宝继位后,不问政事,荒于酒色,致国势日下,终为隋所灭。②茂苑:与颔联的水光殿、月华楼均泛指为游乐而建的宫苑。③阊(chāng)门:传说中的天门,诗中指宫门。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总写当初陈后宫富丽堂皇的外观,与陈后主亡国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B. 颔联描写陈后宫局部景物,由首联的长镜头转为特写,镜头对准其中两处建筑:水光殿、月华楼。
C. 颈联使用倒装句式,选取宫中生活的典型场景,点面结合,揭露统治者无时无刻不在享乐的罪行。
D. 本诗歌借南朝陈后主骄奢淫逸、不理朝政的史实,讽喻晚唐的统治者,体现了李商隐的政治远见。
15.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14~15题答案】
【答案】14. C 15. ①采用漫画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众臣“半醉”君“无愁”的享乐图景,抒发对醉生梦死的腐朽上层统治集团的愤慨。
②“从臣皆半醉”这一句中的“醉”字一语双关,既指众臣因酒喝多了而醉得东倒西歪,亦指群臣精神麻木,不理国政。
③贵为天子的皇帝竟然无动于衷,无忧无虑,可见他从不把国事当作一回事。作者借此讽刺陈后主荒淫昏庸,不可救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点面结合”错误。应当表述为“以点带面”。研读全诗可知,颈联“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考虑对仗平仄,使用了倒装的句式,正常语序是:侵夜开鸾镜,迎冬献雉裘。这两句由前四句从外部宫殿的高大、华美,精致写到日常生活的两个典型场景,目的是以点带面,反映封建统治者不论昼夜、冬夏,一味淫乐奢靡,讽刺陈后主的奢侈生活,批判力度更进一层。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尾联的意思是:每一个侍臣都饮得半醉了,我们的皇上,也和大家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忧愁。诗人用漫画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臣“半醉”而君“无愁”的享乐图景,借古讽今,抒发对醉生梦死的腐朽上层统治集团的愤慨。
此句中的“醉”在这里一字双关,既是指实际喝醉的情形,即众臣因喝多了醉得东倒西歪,亦是指精神上的“醉”,指群臣精神麻木,不明国政。
看到这幅情景,贵为天子的皇帝竟然无动于衷,无忧无虑,可见他从不把国事当作一回事。作者借此讽刺陈后主荒淫昏庸,不可救药。
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期中质量评估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苦雨
王安石
灵场①奔走尚无功,去马来车道不通。
风助乱云阴更密,水争高岸气尤雄。
平时沟洫今多废,下户京囷②久已空。
肉食自嗟何所报,古人忧国愿年丰。
【注】①灵场:祭祀仙灵神鬼的坛场。②京囷(qūn):储粮圆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第二句借道路不通表现雨之大,点明了首句中“奔走尚无功”的具体原因。
B.颔联写景,以风吹云乱、水冲堤岸写下雨之况,同时引出了沟洫多废的内容。
C.诗中的“古人”一词指的是古代忧国的圣贤之人,但其实也是指作者自己。
D.题目总领全诗,其中“雨”字点明了写作对象,“苦”字透露了作者的感情。
15.请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态。 (6分)
14.A(“点明了首句中‘奔走尚无功’的具体原因”有误,诗中的无功,指的是祈祷雨停没有功效,与道不通没有关系。)
15.(1)无奈:诗人虽然到坛场祈求雨停,但没有功效,这透露了他盼望雨停而不得的无奈。(2)关切:诗人知道贫穷百姓的粮仓久已成空,这表现了诗人对百姓艰难生活的关切。(3)内疚:虽然希望百姓获得好的收成,但久雨伤农,诗人作为官员无能为力,这表现了他的内疚。(4)企盼:尾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忧心国事,对风调雨顺、年丰岁稔的企盼与希望。(每点2分,任答3点给满分,共6分)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隐士之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吃着冷食,透露出漂泊中勉强饮酒过节的心情。
B.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的江流上。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15.诗人因何而“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最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错在“境界小巧别致”,“云白山青万余里”,写景所展示的境界阔大。故选D。
15.①异乡漂泊之愁。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忧国忧民之愁。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抓情感的关键词、诗歌中塑造的形象、了解
典故的关联比照,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等。本题由题目“舟中作”及注释“羁留长沙”,可总结出“异乡漂泊之愁”;由“佳辰强饮食犹寒”老年花似雾中看”可总结出“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由“愁看直北是长安”以及写作背景,诗人的经历,可总结出“时局动荡、前途不明、忧国忧民之愁;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
河南省商丘名校2021-2022学年下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赏小园牡丹有感
陆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時①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
[注]①鄜時:在今陕西富平县,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粗笔勾勒眼前所见:洛阳牡丹花径达到一尺,鄜時牡丹长到一丈多高。
B.“世间尤物”本指特别出色的人物,此处比喻赞美牡丹,承接前两句作总评。
C.“恨我”句以少年居住东吴不能看到名花为恨作转接,补写赞叹、向往之情。
D.颈联发表议论,批评俗人见识狭隘,仅因为没有亲眼见到,就否认其存在。
15.诗歌尾联提到“周汉故都”,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眼前所 见”分析错误,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从赏小园牡丹联想到洛阳、长安牡丹的 盛况。
15,参考答案:①情感方面,感叹这两处失地不能收复,抒发了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②结构方面,与开篇的洛阳、解畤形成呼应,使整首诗结构完整,意脉贯通。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6分,每点3分。意思相近 即可。
河南省豫北名校大联考2021-2022学年(下)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谒金门·示知命弟①
黄庭坚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当时黄庭坚身在贬所黔州(今四川彭水)。知命,名叔达,庭坚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首两句“又”“尽”极言路途坎坷,遥远难行,记叙弟弟不远万里前来看望自己。
B.上片末句,借一“梦”字,想象兄弟两人秉烛相对的重逢场景,表现出内心的惊喜。
C.下片的“气味”,语意双关,既指植物的生机和芳香,又喻情趣和情调,表明心境。
D.全词质朴淳厚,语短情深,抒发了同胞兄弟的深挚情谊,蕴涵着人生沧桑之感。
15.“君似成蹊桃李,人我草堂松桂”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签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路点拨此句意为兄弟秉烛相对,恍若梦寐,重逢的场景不是想象,是实写。
1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 ①对弟弟品行高洁、才华出众的赞美;化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典故,说弟弟如同那虽不夸耀自己却 艳丽芬芳的桃李一样,备受时人赏识和推重。②对被贬境遇的悲慨。“草堂松桂”借指自己所居之地环境荒 寂,含蓄地表达了对被贬的悲慨。③对自己品性的自许和坚守°词人以幽居深山草堂的松桂自喻,表现了虽 遭远谪,却像松桂一样持有君子才美不外现的品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酌情给分)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踏藕①
苏辙
春湖柳色黄,宿藕冻犹僵。
翻沼龙蛇动,撑船牙角长。
清泉浴泥滓,粲齿碎冰霜。
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
【注】①踏藕:收获藕时,人入水中用脚掌踩去藕周围烂泥并把它挑出。这是作者在齐州任堂书记时的作品。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船彩旗飘动穿行湖面,人们的踏藕活动惊醒了湖底蛰伏着的“龙蛇”。
B.刚挖出的新藕就快快用泉水冲去污泥,咬一口,清脆爽口、透心冰凉。
C.“翻沼”“撑船”“浴”“碎”等几个动词把踏藕之事写得趣味盎然。
D.这首诗即事抒情,作者见暮春时节湖中踏藕热闹欢快,心生喜悦之情。
15.请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1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作者见暮春时节湖中踏藕热闹欢快”错误,根据诗句“柳色黄”和“宿藕冻犹僵”两句可看出诗歌描写的是初春时的景象。故选D。
15.①这两句叮嘱踏藕之人尝新藕可以,但不要一扫而光,要把新芽留下,等到盛夏酷暑才会有满池绿荷如伞盖带来一片清凉。读来既新鲜又有意趣。②这两句诗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着眼于眼前尝藕之事,想象的却是炎夏的凉风翠盖之景。联想丰富,诗情与意境完美融合。(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尾联“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意思是说不要让新长出的茎梢折尽,留待长高长大到了炎炎夏日可以采摘莲叶来乘凉。这两句诗人以当事人和旁观者的双重视角来谆谆告诫踏藕采摘的人们一定要万般小心谨慎,不要伤害新长出的嫩芽,以便等到盛夏酷暑时候满池的荷叶带来丝丝清凉,满池如伞盖的碧绿荷叶不仅给人凉爽的视觉感受还能抵挡毒日。使用祈使语气,生动风趣,富有生活气息,亲切可感。联想想象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由眼前尝藕想到将来夏日翠盖之景,丰富文本内容,“翠盖”使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未雨绸缪,目光长远,关怀体贴大自然以及农人的思想。
河南省商丘市商开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过方城导七叔祖旧题 ①
黄庭坚
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②举觞三百杯。
周鼎不酬康瓠价,豫章元是栋梁材。
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③当年向此来。
【注】①元丰元年(1078),诗人在南阳看到逝去长辈的旧诗,引发无限感慨而创作此诗。方城,在南阳境内。七权祖,即黄注,字梦升,曾为南阳主簿,才气纵横,一生郁郁不得志。②白眼,《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③冠盖,官吏的官帽服饰和车乘的顶盖。后用以称达官贵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野马”和“尘埃”寓意相同,都是指七叔祖已经逝世,深埋黄泉,化为尘土。
B.颔联第二句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此处的“白眼”表示重视。
C.颈联中“康瓠”原指空瓦壶,这里指庸碌之辈,“豫章”则比喻堪当大任的柱国大臣。
D.这首七律笔力极重,深刻沉着,抒写委婉,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B("反其意而用之,此处的‘白眼'表示重视"错误,此处的“白眼”并没有反其意而用之,仍然表示蔑视。)
15.①赞美之情。首联第一句写七叔祖意气不凡,仿佛可以压倒南山;颔联写七叔祖才识出众,且颇有竹林七贤的气度,都彰显出诗人 的赞美之意。②痛心之情。颈联借“周鼎”“豫章”的遭遇,写七叔祖怀才不遇,感慨朝廷不识栋梁之材,流露出诗人的痛心之情。 ③怀念之情。尾联写七叔祖曾经名重一时,多少达官贵人慕名而来,可如今物是人非,空留旧诗痕迹,诗人只能挥泪依依离开,其
怀念之情由此可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