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东第四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期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
1、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1935年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被称为( )
A.一二·九运动 B.华北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2、如图“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从此(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了全国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垮台
3、“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B、南京大屠杀惨案
C、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D、重庆大轰炸惨案
4、某次战役后,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此役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蒋介石也致电祝贺嘉勉,国内各党派团体纷纷致电祝贺。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文中的“此役”是指( )
A.忻口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大捷
5、1943年,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十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订立新约。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苏德战争爆发 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6、1945年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促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因素有( )
①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②中国战场的总反攻
③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④日本天皇的软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1945年10月13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谈道:“会谈的成果是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进步的巩固意志的表现,是中国政治家的智慧与远见的表现。”材料中的“会谈”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 B.八七会议
C.重庆谈判 D.中共“一大”
8、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国民党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9、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北平谈判 D、全国土地会议
10、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1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12、20世纪50年代初期,彭德怀说:“(________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文中的空格处应填( )
A.人民解放战争 B.“银元之战”
C.抗美援朝战争 D.“米棉之战”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4、下图是小明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是( )
A、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15、1972年2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标题是:尼克松的“长征”。封面上一个大大的“友”字,将封面分割为四个区域,主题凸显得相当明确。这反映了(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缓和并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6.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
A、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 B、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种植
C、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 D、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
17.古代埃及、印度、希腊、中国等文明呈现出独立发展的多元特征,这主要是因为( )
A.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B.政治动荡导致文明交流受阻
C.生产力发展水平低限制交流 D.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
18、某旅行社为配合某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19、古代印度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婆罗门和刹帝利高高在上,而吠舍和首陀罗社会地位低下。这种制度被称为(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种姓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20、有人说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历史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其“狭隘"之处在于真正能够享有民主权利的是( )
A.城邦贵族 B.妇女、外邦人
C.成年男性公民 D.奴隶
21、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20多个行省,设立总督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省都要向波斯缴纳规定的赋税。这一做法( )
A、仿效中国元朝 B、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C、军事行政长官互相监督 D、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增强
22、公元前332年,在切断了波斯陆军和海上舰队的联系后,某国大军调转矛头,长驱直入,攻下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了流传至今的亚历山大城。此处“攻下埃及”的国家指( )
A、西罗马帝国 B、马其顿王国
C、古巴比伦王国 D、波斯帝国
23、最早的字母文字起源于埃及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它共有22个字母,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演化,成为古代西亚、埃及、印度、欧洲地区的字母文字的源头。这种字母文字是( )
A.腓尼基字母 B.埃及字母 C.拉丁字母 D.阿拉伯字母
24、公元2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海,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这里所指的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波斯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25.欧洲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关于欧洲中世纪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B.基督教会神学控制思想文化
C.庄园法庭随着城市发展而建立 D.城市市民享有人身自由
26.下图中年轻的骑士举手恭顺的姿势象征他的效忠宣誓。通过宣誓,骑士承诺为其领主的尊严而战。作为回报,他能够在其生命和领土受到敌人威胁时得到领主的庇护。以上场景发生在( )
古希腊 B.古罗马 C.中古西欧 D.中古日本
27.“教皇的权力好比太阳,国王的权力好比月亮,它的光辉是向太阳借来的光辉。”这种现象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 )
A.基督是救世主 B.国王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高于王权
28.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它被下列哪个国家灭亡(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奥斯曼土耳其国家 D.阿拉伯国家
29.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帝国一度流行。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为《一千零一夜》。这说明阿拉伯( )
A.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文明影响广泛深远
C.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 D.长于借鉴缺少创新
30.古代日本“幕府”一词指将领的军帐。12 世纪晚期,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此事件的影响是( )
A.大庄园出现 B.武士集团形成 C.天皇权力加强 D.幕府统治开始
二、材料分析题(1题20分,2题20分,共40分)
1、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节选)
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4分)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4分)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4分)
(3)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8分)
2.让我们走进中世纪的欧洲,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自由人(封臣)对另一个自由人(封君)服从和服役(主要是军役)的义务,以及封君对封臣保护和维持的义务,而维持的主要办法就是对赐给他一块封土。”
——著名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
材料二 13 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
——部编教材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地区封建社会的写照?(2分)材料一中的封建制度是什么制度?(2分)这一制度有哪些特点?(6分)
依据材料二,指出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2分)结合所学知识,主持庄园法庭的是什么人?(2分)
依据材料三,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地位。(2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4分)
肇东四中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
1
)
一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B B D A C C B A D C A B B B D A C C B B A A C C D C C D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1、 (1)依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4分)
(2)指: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分)
战役:淞沪会战(或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百团大战。(4分)
(3)意义: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8分)
.(1)西欧;(2分)
封君封臣制度;(2分)
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或等级森严);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以土地为纽带。(6分)
(2)手段:处以罚金;(2分)
领主(或他的管家);(2分)
(3)地位:经济中心;(2分)
意义:瓦解了封建制度,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