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初三语文 2013.1
同学们:
为了迎接这场考试,你和你的同学,还包括你的语文老师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对于可能考到的内容、题型、题目以及如何答题都已做好充分准备。相信你打开试卷的这一刻肯定有几分得意,因为一个个“老朋友”向你走来。但你千万不要埋怨,那些你意想不到的“不速之客”,说不定会为你的语文学习打开一扇更为敞亮的大门。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在试卷上展示你的风采。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次收获之旅,也是一次精神愉悦之旅。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2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填写在答卷纸相应位置上。
第一部分 (25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 ▲ (yùn)育 ② ▲ (zhù)藏 ③羞 ▲ (sè) ④ ▲ (shǔ)光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一棵棵银杏树,穿上了金黄色的袍子,一株株枫叶树带上了红冠,一串串圆溜溜、红彤彤的野酸枣,真像挂满树枝的小灯茏。抬头仰望,那参天的青松,苍迳挺拔。望着这傲然挺立的松柏,一种敬意在我心中由然而生。
错别字
▲
▲
▲
▲
正确字
▲
▲
▲
▲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2分)
①晓战随金鼓, ▲ (李白《塞下曲》)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 ▲ 。(王之涣《凉州词》)
③蒌蒿满地芦芽短, ▲ 。( ▲ 《惠崇<春江晚景>》)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 ▲ 。(岑参《 ▲ 》)
⑤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李煜《相见欢》)
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在水一方。(《蒹葭》)
⑦ ▲ 志在千里。(曹操《观沧海》)
⑧ ▲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⑩ ▲ 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4.名著阅读。(5分)
①《格列佛游记》中,宫廷里有一种游戏是在特别重大的节日专门表演给皇帝、皇后和首相看的,这个游戏是怎样的?优胜者获得蓝丝线的奖赏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3分)
▲
②《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只有十篇回忆文章组成的散文集,也是本届中考必考的名著阅读之一。我们在语文教材中可以学到三篇文章,其中有一篇已经学过,请写出篇名。另外还有两篇,你能写出其中一篇的篇名吗?(2分)
▲
第二部分(45分)
阅读《陈涉世家》中的文字,完成5~8题。(11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通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昊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5.下面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组是( ▲ )( ▲ )(4分)
A 扶苏以数谏故 B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不以物喜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吴广以为然 D 死即举大名耳
则弛然而卧 名之者谁?
E 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2分)
▲
7.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2分)
▲
8.中国古代有很多平民英雄。诸葛亮身在茅庐,心知天下,是一个才智不凡的杰出人物。陈胜身为佣耕,也是一个见识不凡,才干超群的人。请结合选段内容对陈胜这个人物进行分析。 (3分)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9题(4分)
管仲、隰朋①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③,夏居山之阴④,蚁壤一寸而仞⑤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与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管仲、隰(xí)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④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⑤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9.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
阅读《囚绿记》一文的片段,完成10~13题。(8分)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婆的摆舞。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茵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以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10.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特点?写出其中两点并举例说明。(2分)
▲
11.莱辛告诉我们“阅读文章不要一看了事,应该反复品味”。请仔细品读下列句子,理解加点字的深刻含义。(2分)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
12.有一位读书人在选文的第二自然留下了6种不同的读书圈点符号,请你分别指出每种圈点符号的意义。(2分)
▲
13.依然就第二自然段的圈点符号,请借鉴《绿》一文的“读书动笔示例”,就△△?和最后的 两处用非常简洁的语言试着加上你的“阅读评论”。(2分)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6题。(7分)
养成好习惯
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很不容易。
例如说:清晨起早是一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时候养成,很多人从小就贪睡懒觉,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平时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头垢面的就往学校跑,结果还是迟到,这样的人长大了之后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祖逖闻鸡起舞,那才是志士奋励的榜样。
我们中国人最重礼,因为礼是行为的规范。礼要从家庭里做起。姑举一例:为于弟者“出必告,反必面”,这一点点对长辈的起码的礼,我们是否已经每日做到了呢?我看见有些个孩子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来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常常横眉冷目,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早早地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社会服务,必将处处引起摩擦不受欢迎。我们不仅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该维持相当的礼貌。
大声讲话,扰及他人的宁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我们是试自检讨一番,在别人读书工作的时候是否有过喧哗的行为?我们要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维持公共的秩序,顾虑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纵自己,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队,不可争先恐后的去乱挤。
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的在消耗着,我们平时不大觉得,细想起来实在值得警惕。我们每天有许多零碎的时间于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时多么短暂,都利用它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常听人讲起“消遣”二字,最是要不得,好像是时间太多无法打发的样子,其实人生短促极了,哪里会有多余的时间待人“消遣”?陆放翁有句云:“待饭未来还读书”。我知道有人就经常利用这“待饭未来”的时间读了不少的大书。古人所谓“三上之功”,枕上、马上、厕上,虽不足为训,其用意是在劝人不要浪费光阴。
吃苦耐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标帜。古圣先贤总是教训我们要能过得简朴的生活,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就是形容生活状态之极端的刻苦,所谓“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个有志的人能耐得清寒。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这在个人修养上是应有的认识。罗马帝国盛时的一位皇帝,他从小就摒绝一切享受,从来不参观那当时风靡全国的赛车比武之类的娱乐,终其身成为一位严肃的苦修派的哲学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事功。这是很值得人钦佩的。我们中国是一个穷的国家,所以我们更应该体念艰难,弃绝一切奢侈,尤其是从外国来的奢侈。宜从小就养成简朴的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以上数端不过是偶然拈来,好的习惯千头万绪,“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养成之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文/梁实秋)
14.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
15.文章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请按文章内容在括号中补充完整。(3分)
清晨要早起→( ▲ ) →遵守公共秩序→( ▲ ) →( ▲ )
16.文中引用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名言意在讲明什么道理?(2分)
▲
阅读《我的梦想》,完成17~21题。(15分)
我的梦想
①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他教我们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的脸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长,很凶。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训我,我不知不觉中竟尿在教室里。他很生气,骂道:“你这熊孩子,怎么能随地小便呢?”我哭着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
②大约8岁的时候,我在村里小学读三年级,因为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加之上学时年龄较小,母亲给我缝的还是开裆裤。为此,常遭到同学的嘲笑。张老师到我家去做家访,建议母亲给我缝上裤裆。我母亲不太情愿地接受了他的建议。缝上裤裆后,因为经常把腰带结成死疙瘩,出了不少笑话。后来,大哥把一条牙环坏了的洋腰带送我,结果出丑更多。一是,六一儿童节在全校大会上背诵课文时掉了裤子,引得众人大哗;二是,我到办公室去给张老师送作业,那个与张老师坐对面的姓尚的女老师非要我跟她打乒乓球,一打,裤子就掉了……
③在我短暂的学校生活中,腰带和裤裆始终是个恼人的问题。大概是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关于五一劳动节学校开运动会的作文,张老师大为赞赏。后来,我又写了许多作文,都被老师拿到课堂上念,有的还抄到学校的黑板报上,有一篇还被附近的中学拿去当作范文学习。有了这样的成绩,我的腰带和裤裆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问题。
④后来我当了兵,提了干,探家时偶翻箱子,翻出了四年级时的作文簿,那上边有张老师用红笔写下的大段批语,很是感人。因为文革,我与张老师闹翻了脸。我被开除回家,碰到张老师就低头躲过,心里冷若冰霜。重读那些批语,心中感慨很多。那本作文簿被我的侄子擦了屁股,如果保留下来,没准还能被将来的什么馆收购了去呢。
⑤11岁时,我辍学当了放牛娃后,经常会忆起作文的辉煌。村里有一个被遣返回家劳改的“右派”,他是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毕业生,当过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是一个生产队,经常在一起劳动。他给我灌输了许多关于作家和小说的知识。什么神童作家初中的作文就被选进了高中教材啦,什么作家下乡自带高级水啦,什么作家读高中时就攒了稿费三万元啦,什么有一个大麻子作家坐在火车上见到他的情人在铁道边上行走,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结果把腿摔断了……他帮我编织着作家梦。
⑥我问他:“叔,只要能写出一本书,是不是就不用放牛了?”
⑦他说:“岂止是不用放牛!”然后,他就给我讲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讲了那些名作家一天三顿吃饺子的事。大概从那时起,我就梦想着当一个作家了。别的不说,那一天三顿吃饺子,实在是太诱人了。
⑧1973年,18岁的我就跟着村里人去昌邑县挖胶莱河。冰天雪地,三个县的几十万民工集合在一起,人山人海,红旗猎猎,指挥部的高音喇叭一遍遍播放着湖南民歌《浏阳河》,那情那景真让我感到心潮澎湃。夜里,躺在地窖子里,就想写小说。
⑨挖完河回家,脸上脱去一层皮,自觉有点脱胎换骨的意思。跟母亲要了五毛钱,去供销社买了一瓶墨水,一个笔记本,趴在炕上,就开始写。书名就叫《胶莱河畔》。第一行字是黑体,引用毛泽东的话: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第一章的回目也紧跟着有了:正月半支部开大会,老地主阴谋断马腿。故事是这样的:正月半那天早晨,民兵连长赵红卫吃了两个地瓜,喝了两碗红黏粥,匆匆忙忙去大队部开会,研究挖胶莱河的问题。老支书宣布开会,首先学毛主席语录,然后传达公社革委关于挖河的决定。那部小说写了不到一章就扔下了,原因早已记不清。如果说我的小说处女作,这篇应该是。
⑩1978年,我23岁,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当了兵,吃饱了穿暖了,作家梦就愈做愈猖狂。我在黄县站岗时,写了一篇《妈妈的故事》,写一个地主的女儿(妈妈)爱上了八路军的武工队长,离家出走,最后带着队伍杀回来,打死了自己当汉奸的爹,但文革中“妈妈”却因为家庭出身为地主,被斗而死。这篇小说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天天盼着稿费来了买手表时,稿子却被退了回来。后来又写了一个话剧《离婚》,写与“四人帮”斗争的事,又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盼望着稿费来了买块手表时,稿子又被退了回来。但这次文艺社的编辑用钢笔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信的大意是:刊物版面有限,像这样的大型话剧,最好能寄给出版社或是剧院。信的落款处还盖上了一个鲜红的公章。我把这封信给教导员看了,他拍着我的肩膀说:“行啊,小伙子,折腾得解放军文艺社都不敢发表了!”我至今也不知道他是讽刺我还是夸奖我。
(11)后来,我调到保定,为了解决提干问题,当了政治教员。因基础太差,只好天天死背教科书。文学的事就暂时放下了。一年后,把那几本教材背熟溜了,上课不用拿讲稿了,文学梦便死灰复燃。我写了许多,专找那些地区级的小刊物投寄。终于,1981年秋天,我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在保定市的《莲池》发表了。
(文/莫言《读者》杂志2011年第16期)
17.课文的标题是“我的梦想”,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作者追梦的历程。(3分)
▲
18.莫言自称是“会讲故事的人”,这篇以时间为线索的文章在平庸者的手里一定会写成“履历表”,“流水账”,可是莫言却写的妙趣横生,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请以作者的文学启蒙为例(1~4小节),说说莫言怎么会讲故事的?(3分)
▲
19.莫言在这篇文章里说,自己11岁就辍学了,后来为了解决提干问题,当了政治教员。可见他算不得“科班出身”的作家,没有经历过多少专业训练,可是他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你能结合文章分析一下他成功的原因吗?(3分)
▲
20.文章第⑩段中“但这次文艺社的编辑用钢笔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
21.莫言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在语言表达上追求淡淡的幽默。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句来进行简要赏析。(3分)
▲
第三部分 (60分)
22.作文。(60分)
请以“三更有梦书当枕”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必须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体验来写,写出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自选;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和老师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