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城实验学校学科 九 年级 语文 学科
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2012-2013 学年第 二 学期 备课组 九年级
主备教师
蔡玮
执教教师
教学章节
九年级第四单元《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孟子》二章、《出师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复习
教学内容
复习《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本单元文言文有五篇在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内。考查重点在于学生能否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课内外文言短文的对比阅读也是常见的题型,课外文言文的考查是以课内阅读为基础的,它是课内文言知识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的再现。所以,考生平时必须扎扎实实学好课内文言文,在考试时才能轻松应对。在复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注意结合语境。2.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3.翻译文中的句子,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4.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要换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5.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在复习时做到:一、夯实基础二、整体感知三、学以致用
教学
重难点
检查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掌握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特殊句式;
综合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学以致用。
教学准备
资料:《文言十六篇》讲义、《中考A计划》练习
课时安排
八课时 :复习五课时;检测二课时;讲评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性思考
复习《曹刿论战》
一、检查背诵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这是我国第一部 编年 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 文学名著和 史学 名著。(《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国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复习重点
(一)重点字词
1.又何间焉 参与 2.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养”的意思 专:独自占有
4.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遍:遍及,普遍 从:跟从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猪、牛、羊等祭品 加:虚夸,谎报
6.必心信 诚实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人信服 赐福,保佑
8.忠之属也 竭力做好本分的事9.小大之狱 案件小大之狱 案件
(二)文言实词
一 词 多 义
文言实词 词 类 活 用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
古 今 异 义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通 假 字
四人一小组,小组交流,查漏补缺,准确识记。
1.一词多义
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属 忠之属也 (种类,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
加 弗敢加也 (虚夸)
而山不加增 (增加)
信 必以信 (实情)
小信未孚 (信用)
伐 十年春,齐师伐我 (攻打)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砍)
安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
安能辨我是雄雌 (怎能)
2.词类活用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名作动,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 鼓:名作动,击鼓
3.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肉食者鄙 弗敢专也
再而衰 可以一战
4.通假字 小惠未徧 通“遍”,遍及,普遍
(三)文言虚词——之 以 焉
1.下列句与“肉食者谋之”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小大之狱B.公将鼓之C.辍耕之垄上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和(C)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且焉置土石?
C.又何间焉? D.惧有伏焉。
3.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以君为长者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四)语句释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第三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已经竭尽了。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何以战?(倒装句)
5.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已经打了胜仗,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
(五)理解文意
1.文中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曹刿的话回答)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2.曹刿认为 “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3.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
4.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回答
“彼竭我盈”指什么时候? 齐人三鼓,我军一鼓之时
“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辙乱是曹刿下车后仔细观察发现的,旗靡是曹刿登上车前横木发现的
5.鲁军战胜齐军的原因, 请结合课文判断,哪些是正确的
A.战前对作战部署谋划的周密B.战前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C.鲁庄公亲自部署指挥战斗D.军事上采用了后发制人的战略 E.详察敌情以后才下令追击 (BDE)
6.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请见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问战中他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重要条件。在实战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在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7.(1)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1)鄙:战前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佑护上。
(2)不鄙:他能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8.曹刿在战场上的表现给你哪些启发?
例: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四、参考资料
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曹刿论战”?(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样才能探讨文章如此布局的原因。)
明确:本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杰出政治、军事才能,所以紧扣“论战”,纤细刻画曹刿言论(战前分析备战条件,战后分析获胜原因),而双方交战则写得言简意赅,这样安排,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章主题更加突出。所以文章的题目叫“曹刿论战”。
五、复习小结
1 .紧扣课本,打好坚实基础。
2.把握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 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学会总结,举一反三。
作
业
设
计
复习《文言十六篇》讲义中《曹刿论战》;
完成《中考A计划》中《曹刿论战》练习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