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福建省东山一中2012-201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 (打包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福建省东山一中2012-201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导学案 (打包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22 18:57:41

文档简介

?写作——写一首诗
三中 王华勇
一、导学目标:
1、通过感性的认识和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写诗的兴趣。 2、主要通过“写作引导”“初步品读”“拓展阅读”“试一试”等几个环节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阅读和创作。 二、导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冰心 (?二)写作引导 ????1、?学生有感情朗读下面材料: ????“母亲”,人间最美好的词语,最甜蜜的呼唤!她蕴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就像种子隐藏在地心里。当我们极度孤苦无助的时候,在我们无比幸福欢乐的时刻,不经意地,她会从我们嘴里蹦出,就像芳香在晴空里或细雨蒙蒙时从玫瑰花蕊中散发那般自然。 ????“母亲”,人间最庄严、最圣洁的称呼!她意味着哺育的责任和爱的义务。譬如太阳是大地的母亲,她用自己的热量哺育大地,用自己的光芒照彻大地,用海浪和溪水的音乐温柔大地的梦乡。 ????“母亲”,人间爱的使者,美的化身!她饱含着希望、爱戴以及人类心灵中所能包容的一切温柔、甘美和甜蜜。她是怜悯、慈悲、同情、宽容的源泉。她爱并被爱,她奉献爱的同时也传播爱的美德。世界因此而美丽。 ????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我们每一个人都沐浴在母爱的阳光里,享受温馨的同时,感激的情愫便自然地漫上心头。母爱是如此美丽和高贵,我们怎样才能回报其万一呢?
(三)导学任务:
?仿照下面诗句?“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句式试写一首诗:
母亲呵!
(四)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诗句。 (五)写作提示:
1、不要认为只有诗人才会写诗。只要你有诗的情愫,用最简朴的语言,也能写出最精彩的诗歌来。 2、当然,诗歌也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如押韵、重章叠词、锤炼词语……但今天我们主要是体会诗歌的情感、想像。 (六)、试一试(任选一题) ?你是否也可以试着写写诗,因为你自己就是一首诗。 ?1、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那么,父亲节是哪一天,你知道吗?与温柔、甜蜜、慈祥的母爱相比,父爱具有怎样的特点?让人联想到哪些物与景? ????——山?海? ????——严厉?深沉?磅礴大气? ????请回想父亲在日常生活中为你做的点滴小事,感受其中爱的内涵,写一首歌咏父爱的小诗,用漂亮的字体,精美的装帧,作为礼物祝贺父亲的生日或节日。 ?2、?写一首歌咏老师的小诗。
5、?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东山三中 林爱贞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探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母爱(散文诗)
我们借着这篇《母爱》的散文,追忆历史的光阴到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 ,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是一首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这位诗人就是艾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1.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三.初读
1. 播放朗读录音。
2. 注意读准字音。
3. 准确把握情感。
四.整体感知
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理清结构层次。
第二课时
六、体会感情
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全诗13个诗段,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七、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八、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1、抒情诗,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感情:抒发了同情、怀念、赞美、爱戴的感情。
2、修辞手法:
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格与她的悲惨的命运就在这对比中凸显出来,从而显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和对不合理的世界的诅咒。
3、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抒情效果。
4、多次排比: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增强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
总之,反复、排比更有助于表达强烈浓厚的感情
附:艾青的诗作在形式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奔放的诗体。也有人把它称为“散文化”而加以指责。但是,应该说,这并不是缺陷。艾青也曾尝试过各种形式,尝试的结果证明,对于他来说,这种带有“散文化”的倾向的自由诗体比较得心应手,他用这种形式写出了成功的诗作。他的诗脱去了格律的外壳,不押严密的韵脚,但是并没有抛弃诗的内核。在这首诗里,诗并没有因散而失去诗味,而是诗意更浓,抒发的更自由,表达的更充分。用排比、反复来体现格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的排比,层层递进,不仅展现了多种画面,增强了抒情气势,也增强了诗的内在旋律。
九、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理清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
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十、布置作业:反复朗读全诗 课外阅读艾青诗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若娃》《礁石》,
背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他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无法割舍的眷恋。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
6、?现代诗两首  ?
长城谣(席慕容)?一片槐树叶(纪弦)
东山三中 林刚勇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2、掌握诗歌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导学过程:
一、知识巩固:(查找资料,了解以下内容)
1、了解作者席慕容和纪弦及写作背景。
2、了解长城和槐树的知识及文学作品。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隘口( ) 歌谣( ) 蹲踞( )
山 巅( ) 焚起( ) 荒莽( )
2、辨析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谣( ) 赦( ) 槐( )
徭( ) 敕( ) 愧( )
三、自我发现:(把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内容记录下来)
四、自主学习:(结合自己的认识,思考下面问题)
1、第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
2、第一首诗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
3、第二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4、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五、合作探究:
《长城谣》
席慕容
1、齐读第一节思考: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人在客观呈现长城的历史面貌后,诗人是怎样写出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的?
3、齐读第三节,讨论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情怀。
4、集体朗诵本诗,初步总结诗歌的写作方法。
《一片槐树叶》
纪弦
1、齐读后讨论本首诗的线索。
2、作者为什么要在“一片槐树叶”前加非常繁复的修饰性定语?
3、为什么这片槐树叶会引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反应?
4、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在结尾部分加深感情的流露的?
5、集体朗诵本诗,进一步总结诗歌的写作方法。
?
六、自我质疑:
七、个性感悟(小结):
八、迁移训练:
1、补充阅读席慕容的《乡愁》进一步体会她的思乡之情。
?
?2、阅读纪弦的《在地球上散步》,更多的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拓宽视野。
九、层次作业
1、收集你所喜爱的席慕容的诗歌作品。
2、写一首借物抒情的诗歌。
【附文】
《乡 愁》 《在地球上散步》
席慕容 纪弦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在地球上散步,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独自踽踽地,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我扬起了我的黑手杖,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并把它沉重地点在
坚而冷了的地壳上,
别离后 让那边栖息着的人们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可以听见一声微响,
永不老去 因而感知了我的存在。
7、*致空气(邵燕祥)
东山三中 林炎山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二、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感悟诗歌的巧妙构思。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
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
1、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大多数同学都可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诗歌思考:
(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D)小结?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四)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练?
请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一个: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赋予其新的象征意义,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六)布置作业??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口语交际——介绍自己喜欢的一首歌词
三中 王华勇
导学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歌词的基本方法,能有条理地向别人推荐一首歌。 2、锻炼学生讨论、听人说话、即席演讲的能力。
二、导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搜集自己喜欢的一句歌词。
2、分析并记录喜欢歌词的原因。
(二)歌曲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天亮了》。
教师介绍: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天亮了》是老师非常喜欢的一首歌。它的歌词朴实无华,内容生动感人,写出了天下父母的挚情挚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把自己喜欢的歌词介绍给大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让我们大家都喜欢上它。 (三)、教师导学:介绍自己为什喜欢这首歌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介绍:
歌词内容:歌词所蕴含的主题思想
歌词的形式:艺术特色、修辞、表达技巧等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重新对歌词进行鉴赏:
(四)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填写推荐卡。 2、组内交流, 可以把歌词唱出来,可以朗诵。自由交际。 (五) 全班交流。(按以下两个要求进行)
请一些同学将自己喜欢的歌词介绍给我们。 2、请一些同学当回小评委,你来评一评,他的介绍你满意吗?你喜欢上这首歌了吗?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意见写下来以备交流: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写出今天口语交际后最让你喜欢的一句优美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