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检测题(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此语总结的是( )
A.“一五”计划的成果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由于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啼。这表明( )
A.思想解放推动杜会发展 B.工作中心随着需要转移
C.经济体制决定发展方向 D.社会变革促进思想进步
3.1979年初,一条牙膏广告在天津日报登出,这是“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内地第一个出现在报纸上的商业广告。香港《大公报》评论说: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起航。与这一事件相关的背景有( )
①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③天津作为沿海港口城市被开放
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事件是( )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通过《关于土地问题的报告》
5.改革开放40多年来,“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农民工”“取消农业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词汇,生动地折射出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改革给中国农民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立足点是( )
A.强调平均分配 B.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适应集体劳动 D.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6.2021年9月8日,《乡镇企业导报·乡村振兴月刊》云南省专题部在云南绿色食品(昆明)总部揭牌成立。乡镇企业最初兴起及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跃进”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经济体制改革 D.人民公社化运动
7.1985年,中央在推进工资改革时指出,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
A.使市场经济得以迅速确立 B.以牺牲职工利益为前提
C.忽视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D.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力
8.“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文中改革进入新阶段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主要是因为( )
A.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中共十四大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9.“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经济特区发挥了巨大作用
C.思想僵化阻碍改革顺利进行 D.国有经济失去了主导地位
10.应美方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于2021年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举行了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结合中美交往的历史,对下面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
交往方式 相关数据
战争冲突 战争冲突朝鲜战争中,中美两军伤亡73万,美国直接战费超过200亿美元
双边贸易 2020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值4.06万亿元增长8.8%
A.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
B.朝鲜战争为中国赢得了和平环境
C.中国在中美贸易中处于顺差
D.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11.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已从单纯的“卖产品”“引外资”“拼政策”,逐步提升到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和全球经济关系治理上来。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格局的转变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D.顺应全球挑战的需要
12.依靠国家优惠的政策,引进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使深圳等地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 这个“伟大的支点”是( )
A.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B.开放沿海城市
C.设立经济特区 D.开发上海浦东开发区
13.邓小平同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很多观点都有创新性,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下列有关邓小平观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②提出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
③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④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④② D.②④①③
14.对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D.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5.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要求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次重大会议中,其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是( )
A.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九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二大和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五大和中共十九大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重要组成部分有
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7.自2012年就任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关注和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多次国内考察,把扶贫开发作为重要内容。以上说明实现中国梦必须( )
A.全面从严治党 B.不断为民造福
C.全面深化改革 D.全面依法治国
1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下面对“中国梦”理解正确的是( )
①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②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实现
④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9.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创新 B.绿色 C.开放 D.共享
20.以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重大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③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综合题(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和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人民公社时期,由于政策偏离现实,致使农村经济恶化,各地又不时地偷着搞起“包产到户”,而政策则不断批判这种“资本主义倾向”。1978年12月,政策规定“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9月,政策认为,“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孙功、苏海舟《1978年前后中国农村改革的发动》
材料三:三十多年来,虽然各个领域改革的推进程度并不相同,而原有的政府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还在一些重要领域保持未动,但这一轮改革毕竟使一个也对世界经济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局部地建立起来。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解放了久为落后制度所束缚压制的生产力,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实际上,中国的改革还只是走在半途,它在二十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摘编自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
材料四:下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光辉的起点”是党的哪次重大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会议后我国的工作重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在1978年到1980年,我国政府对“包产到户”态度的变化,以及促使该态度转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该方向是在哪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22.节约既是一种传统美德,又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语·学而篇》中说:“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说:“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家严复提出:无享用则物产丰盈之后,民将缦然止步,而所以励其求益之情者,不其废乎。他认为“滞财之致贫,其害烈于侈靡。……今日之中国,害端在此。”谭嗣同鲜明提出:大富则为大厂,中富附焉,或别为分厂。富而能设机器厂,穷民赖以养,物产赖以盈,钱币赖以流通,己之富亦赖以扩充而愈厚。梁启超也曾言:“举国尚俭,则举国之地利日堙月塞,驯至穷蹙不可终日,东方诸国之瘠亡,盖以此也。”
材料三:1978-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近5番,增长了30.5倍,年均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6.4%,比1949-1978年的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
---2009国家统计局报告
材料四: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公益广告。
(材料四图)
(1)材料一中孔子和司马光分别从哪一方面论述节俭?试述中国古代倡导节俭观念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提炼维新派的主要观点并分析这一观点出现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978年以来国家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农民消费支出的迅速增加?
(4)材料四是针对当今社会的什么现象?这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参考答案
1.D 2.A 3.C 4.C 5.D 6.C 7.D 8.B 9.C 10.D
11.C 12.C 13.C 14.A 15.D 16.D 17.B 18.D 19.D 20.B
21.(1)重大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经济建设。
(2)转变:从反对到支持;原因:人民公社化时期,农业政策导致农村经济恶化。农民群众要求实行“包产到户”。
(3)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议:中共十四大。
(4)成就: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就业岗位;减少了贫困人口。
22.(1)方面:治国方面;个人品德方面。原因:经济上低水平的自然经济制约了人们的消费水平;思想上手儒家“仁政”“先义后利”思想等的影响。
(2)观点:维新派对尚俭的观念提出了批判,他们主张节俭不利于财富的流动和生产的发展,甚至造成国家的贫穷乃至衰亡。背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发展;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3)举措:实行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现象:铺张浪费,损耗资源。要求:提升公民的资源环境意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公民要形成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弘扬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