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导学案
课文简介: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宰相李斯写的一篇奏章,也是先秦说理散文(议论文)名篇。文章以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驱逐客卿是错误的。然后列举了秦自穆公开始四代君王皆以客致强的历史,随即列举秦王所爱的色乐珠玉皆非秦地所产的事实作比,劝谏秦王不应该重物轻人。文章反复使用正反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害并举,雄辩有力,事理昭然。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 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李斯 (?—前208),楚国上蔡人。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书,变籀文为小篆。始皇死,与赵高定谋,矫诏杀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后赵高诬斯谋反,腰斩咸阳市。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文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2、历史背景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秦王览毕,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3、题解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二、自主预习,标注字音
①缪公 ②蹇叔 ③殷盛 ④鄢 ⑤郢 ⑥成皋
⑦膏腴 ⑧穰侯 ⑨太阿 ⑩纤离 灵鼍 外厩
傅玑 珥 阿缟 搏髀 黔首
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四、思考探究
1、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
2、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二、
①缪mù公 ②蹇jiǎn叔 ③殷yīn盛 ④鄢yān ⑤郢yǐng ⑥成皋gāo
⑦膏腴yú ⑧穰ráng侯 ⑨太阿ē ⑩纤xiān离 灵鼍tuó 外厩jiù 傅玑jī 珥ěr 阿缟gǎo 搏髀bì 黔qián首
三、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为绪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关系——为本论部分
第五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首束全文与篇首呼应——为结论部分
四、1、(1)史实论证:列举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的史实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2)类比论证
(3)道理论证
(4)对比论证:
(5)比喻论证。
2、(1)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
(2)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3)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
(4)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