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课文简介:
本文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全文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辩白变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反驳司马光观点,表示出作者坚持变法,绝不动摇的决心。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临川),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题解
“答”,解释为“答复”;
“司马”, 司马是复姓,指司马光;
“谏议”,官名,司马光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书”,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3、写作背景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有“布衣宰相”之美誉的范纯仁(范仲淹之子)上书批评王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世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天下必受其祸”。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批评王安石变法“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批评王安石排斥异己,党同伐异。他还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
【补充文常】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拜相后尽废王安石新法。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配享宋哲宗庙廷,画像入昭勋阁国家功勋图;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将他葬於高陵。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非常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二、预习积累
1、字音
2、成语积累
三、问题探究
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结合课文分析其反驳的方法有哪些?
2、结合课文具体分析:王安石是如何解释司马光所说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几方面的事情的
参考答案
二、1、
游处 (chǔ ) 强聒(guō) 重(chóng)念
难(nàn)壬(rén)人 胥(xū)怨 怨谤(bàng)
2、兴利除弊: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三、1、明确:(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2、明确:先驳“侵官”,作者不谈具体现象,而是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朝廷”,抬出皇帝作为挡箭牌,使对方无话可说。封建时代,有几个人敢指责皇帝呢?有谁敢于认领“皇帝侵官”这个坑呢?于是乎“侵官”这个话题就自然消解了。
次驳“生事”。王安石把推行新法解释为“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宣传变法是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举先王之政”也是王安石变法的金字招牌,在封建时代,“先王之政”更具不可动摇性,轻易动不得的,王安石以此为理论根据,在舆论场几乎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王安石这里只谈理念,不谈事实。“为天下理财”是理念,这一理念在理论上是无比正确的,也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对方对此也无话可说,“征利”的责难也消解了。
然后驳“拒谏”。王安石说之所以“拒谏”是因为他要“辟邪说,难壬人”,王安石的意思是说来进谏的都是奸佞小人,奸佞小人说的都是歪理邪说,既然如此定性谏者和谏言,就洗白了自己“拒谏”的罪名。王安石的招数是------不是我不想听谏言,而是那些谏言都是歪理邪说;不是我排斥异己,而是来进谏者都是奸佞之徒。一句话,不是我不行,是他们都不行。最后讲到“怨诽之多”,也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