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1 《阿房宫赋》
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1、能背诵课文,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用法;
2、品味语言,能口述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3、把握文意,能说出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赋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句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诵读中抽丝剥茧,逐步把握文中“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体会赋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句式。
2. 通过诵读,逐步把握文中“形象”,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因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故后世称他为“杜樊川”“樊川先生”。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后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最后官至中书舍人。杜牧的文学创作中,诗歌的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作比,称他为“小杜”;又将李商隐与他合称为“小李杜”。
二、关于“赋”
赋,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概括来说,它是在《诗经》铺陈言志的手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起于战国,兴盛于汉代,流行于两晋,每个时期又有不同的特点。到了唐代,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文赋”。
赋的特点主要有两点:1、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2、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实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因此,尽管赋很讲究词的巧丽,但一定要服从表现内容的需要。“写志”是立赋的根本。
唐代的“文赋”较之战国时期的骚赋、汉代的汉赋、两晋的骈赋而言,不大讲求对偶、音律,而句式错落多变,章法灵活,押韵比较自由。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文赋中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之作。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也都继承了唐代文赋的特点,成为千古佳作。
《阿房宫赋》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历来得到很高的评价。元代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清代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读之!”
三、写作背景
唐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即位之后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湎于声色。此时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他写这篇“赋”的目的是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秦王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借秦王朝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
五、杜牧的诗歌名篇
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3、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4、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课前自主预习】
一、朗读课文,了解字词中的相关历史知识。
1、六王: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君。
2、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指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多(前246一前210)。
3、戍卒叫:指陈胜、吴广在谪戍渔阳途中振臂一呼,率众起义。
4、函谷举:指刘邦攻破函谷关。
5、楚人一炬:指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咸阳,杀秦将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楚人.指项羽。项羽是楚将项燕的后代,故称楚人。
二、积累与词法句式相关的词语。
1、盘盘焉:盘旋。焉,犹“然”。
2、辇:古代贵族乘坐的人力车。此用作动词,乘车。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其中 “收藏”、“经营”、“精英”均为名词。
4、鼎铛玉石:把鼎当作伙锅,把玉当作石块。这里是意动用法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之”为意动用法。
6、函谷举:指刘邦攻破函谷关此处是无标志被动句。
三、积累意义比较特殊的词语。
1、望幸:盼望皇帝到来。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为幸。
2、其人:其民。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以 “人”代“民”。
3、独夫:丧尽人心的暴君,指秦始皇。
4、九土:九州,指全国。
5、族灭:即灭族。古有灭三族、九族、十族的酷刑指秦朝彻底覆灭。
四、理清文意,明确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节 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部分3-4节 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1、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4、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5、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6、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7、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8、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骊山/逦迤 缦回/谩骂 囷囷/人困马乏
B.媵嫱/滕县 水涡/涡河 荠菜/不霁何虹
C.椒兰/贤淑 剽掠/长膘 高涨/头昏脑涨
D.锱铢/淄川 呕哑/怄气 铃铛/鼎铛玉石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⑤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⑥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A.③⑥ B.④⑤ C.⑤⑥ D.①②
3.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B.骊山北构而西折 构:建造。
C.不霁何虹 霁:下雨或下雪前。
D.而气候不齐 齐:相同。
6.写阿房宫规模宏大的一项是( )
A.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C.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D.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7.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外观写到内部结构,再写到人物的活动,层次安排清楚。
B.作者先概写阿房宫的来历,再简写阿房宫的外在形式,再详写阿房宫的本体建筑。
C.这两段文字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极富表现力。
D.这两段文字充分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将描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项,lí/lǐ,màn,qūn/kùn;B项,yìng/téng,wō/Guō,jì;C项,jiāo/shū,piāo/biāo,zhǎng/zhàng;D项,zī,ōu/òu,dāng/chēng。
2.【解析】:③都是“夺取,获取”之意;⑥都是指“水流”。
【答案】:A
3.【解析】: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助词。B项,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行为/连词,表修饰。C项,名词,……的人/发语词。D项,都是介词,比。
【答案】:D
4.【解析】:①古义:形容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②古义:雨雪阴晴。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④古义: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企业、活动)。⑦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同情。
【答案】:C
5.【解析】:C项,“霁”,雨过天晴。
【答案】:C
6.【解析】:B项,表现宫殿高低错落有致;C项,表示舞女之多,舞兴之浓;D项,表现楼阁之多。
【答案】:A
7.【解析】:D项,这两段文字没有抒情。
【答案】:D
8. 【答案】:(1)台上传来温柔的歌声,像春光一样暖融融;殿里舞袖拂动,风雨降临般冷飕飕。
(2)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弃满地,秦人看到这些(东西),也不很爱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