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意象》学历案
【学习目标】
一、通过回顾九年级诗歌,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通过意象理解诗歌的情感的方法。
【重点难点】
通过意象理解诗歌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了解意象
1.背诵九年级下册12课诗词。
2.材料阅读:
“意”是指诗人在作品中要表达的中心,要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指具体的形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是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
3.小结:意象是 。
评价任务一:
请找出这两首诗词中的意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 秋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第一首词中的意象有:( )
第二首诗中的意象有:( )
评价标准:全对为优秀,正确率超过70%为良好,正确率不足50%为待提高。
优秀( ) 良好( ) 待提高( )
补充材料(一)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和情感
【边塞怀古诗】
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1.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2.乌衣巷: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
3.淮水: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
4.山河:指国家或祖国。
5.折戟:指战争的惨烈。
6.柳营:指军营。
7.后庭花: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借指统治者的荒淫无度。
8.芦荻: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9.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送别诗】
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长亭饯别,饮酒泣别,日暮伤别,夕阳等。
1.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
2.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
3.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5.娥眉: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
6.罗幕: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7.乱红: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
8.危楼: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
9.落花:(落红、残红)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0.南浦: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11.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12.芳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
13.班马: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14.灯(烛、蜡、炬):多传达离情别绪、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15.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
16.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17.蟋蟀:怀念征人。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18.吹笛、吹箫、吹笙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分类: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
【山水田园诗】
1.绿树: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
2.黄鹂: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的幽静。
3.空山: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
4.明月: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
5.柳绿: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6.桂花: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
7.春山:渲染静寂的环境。
8.竹: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
9.云: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
10.海棠: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
11.白鸥:一种水鸟,多借来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
12.白鹭: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常表现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
13.稻香: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清幽。
14.细雨:写环境的宁静、恬淡。
15.蛙: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的悠闲心情。
【羁旅行役诗】
1.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2.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3.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4.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5.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6.日暮、落日、夕阳: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
7.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
9.茅店: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思与思乡之情。
10.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1.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12.丁香: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3.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
14.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5.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6.鹧鸪:旅途艰险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思乡、凄清。
17.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8.水: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19.鸿雁 鸿燕 雁书 雁足 鱼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
20.红豆:又名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21.日暮: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
22.落日:表现迟暮的老年。
23.高楼: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
24.茅店: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意与思乡之情。
25.青鸟:青鸟是传书的信使。
26.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
27.沙鸥: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28.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29.双鲤、尺素:借代远方来信。
30.燕子:惜春、思念亲人、昔盛今衰、亡国破家之感、羁旅情仇、飘泊之苦。
31.(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消息(多为喜讯)孤独寂寞、飘零。
学习任务二:了解中考命题方式
1.阅读并勾画一下阅读材料:
中考古诗词考查一般以课内和“课标”附录一推荐的古典诗词为主,以唐诗宋词为主,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边塞军旅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
【考查题型】①品味炼字题。②名句赏析题。③主旨情感题。④想象描述题。⑤表达技巧题。⑥理解词语题。
分别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等角度设问,出两道主观题。
2.思考:从意象角度命题,可能会出哪些类型的题目?
学习任务三:了解意象的作用
1.阅读并勾画以下阅读材料。
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①营造氛围:借景抒情是是各种惯用的“伎俩”,诗词中的意象往往能营造出某种氛围,或凄凉或热闹,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亦有不同,即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多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③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④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
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⑤奠定情感基调: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
《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评价任务二: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满江红》秋瑾
词作中的意象“黄花”,在作品中的作用是( )(多选)
A.借景抒情,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的感情。
B.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面满纸的抒情蓄势。
C.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烦闷与彷徨。
评价标准:全对为优秀,正确率超过70%为良好,正确率不足50%为待提高。
优秀( ) 良好( ) 待提高( )
学习任务四:掌握意象类题目的答题方法
意象类题目答题的一般方法:
1.找出诗歌中描绘的意象;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特点;
3.指出所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真题范例:(2019年山东菏泽试题)分析下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歌描绘了竹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雪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的意象(步骤一)。诗人通过描绘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竹的意象(步骤二),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媚权贵,不迎合时俗的刚劲品格(步骤三)。
评价任务三:真题演练(2020年枣庄中考)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②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③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④渝州:今重庆一带。
第6题:“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什么?(2分)
第7题: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家乡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评价标准:全对为优秀,正确率超过70%为良好,正确率不足50%为待提高。
优秀( ) 良好( ) 待提高( )
课堂总结:
1.意象。
2.意象的作用。
3.意象类答题的方法。
补充材料(二)
古代诗歌的类型
根据诗词内容,古诗词题材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
1.送别类。
主要是写亲友分别时的不舍之情,或者写分别后的思念。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两首诗就分别表达了这两种情感。
2.思乡类。
主要写对家乡的思念,或写对亲人的牵挂。如杜甫的《绝句》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写的就是诗人思归又不能回的伤感情绪。
3.感怀类。
或表达缅怀古人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之叹,或表达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如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中可见诗人政治失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
4.战争类。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前者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后者如辛弃疾的《破阵子》。
5.闲适类。
或表达恬淡的心境,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者如赵师秀的《约客》,后者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6.写景类。
主要是描绘美好风光,抒发喜爱或向往之情。如韩愈的《春雪》,借白雪盼春之景,表现对春天的向往之情。
在赏析中,要注意三个关键词:意象、意境、思想感情。其中赏析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而意境的基础又是意象。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达思想感情。如果意象是花朵,那么意境就是春天,思想感情就是对春天的喜爱。所以诗歌赏析要遵循这样的思维流程: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歌画面的氛围)→思想感情(诗的内涵)
【课后反思】
感觉还算满意的两个方面:
1.小组互动较为满意,领学、共学的策略在课堂中运用较为自然,整个课堂氛围较理想。
2.基本实现了考、教、学、评的一致性,从中考入手,在分析题型的前提下,对诗歌鉴赏的针对性更强,学生大多能够在意象角度进行思考和答题。下一步对答题的规范和不同诗歌类型的训练再进行落实。
本堂课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1.导入课堂的形式还不能更贴近中考诗歌相关形式,尤其是对诗歌美的欣赏上,缺乏导引和创新。
2.概念的东西说得还是有些多,应多在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得出结论。
3.范例讲解中过于拘泥于现有诗歌,对诗歌相近、相关的诗篇,意象的比较、类比较少,未能更多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的深度。
4.课堂小结过于仓促,在时间的掌控上有待于提升。
5.复习课的实战性、拓展性还需进一步思考,既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