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宜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05 16:25:00

文档简介


宜城三中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生物答题卡
考号:
姓名
班级:
注意事项
(3)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3.主观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贴条形码区
4.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书写无效
5.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28(12分)(1)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2)
一.选择题(50分)

1 EAT [BT [CT DT 6 AT DBT [CT [DT 11 [AT BT [CT [DT 16 [AT [BT [CT DDT 21 TAT [BT [CT DT
(3)
2 AT TBT [CT DDT 7 [AT BT [CT DDT 12 [AT BT [CT [DT 17 [AT [BT [CT [DT 22 [AT [BT [CT [DT
3 CA][B]ICI D]8 [AT [B][C][D]13 LAT B][C][D]18 LA][B][C][D]23 LAT [B]ICI [D

4 [AT [B]ICI D]9 LAT [B]IC][D]14 [AI B][C][D]19 LA][B]IC][D]24 LA][B]ICI [D
5 [A][B][CI D]10 LAT B][C][D]15 LAI B][C][D]20 [A][B][C][D]25 [A][B][CI [D]
■■■■■■■■■■■■■■■■■■■■■■■■■■■
二填空题(50分
26(12分)(1)
29(14分)(1)
(2)
(2)
(3)
27(12分)1)
(2)
第1页共1页
■宜城三中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每空2分 共50分)
1.D 2.A 3.B 4.D 5.B
6.D 7.D 8.A 9.B 10.A
11.A 12.D 13.C 14.C 15.C
16.B 17.C 18.D 19.D 20.A
21.C 22.C 23.C 24.C 25.A
二、选择题(每空2分 共50分)
26.(12分) (1)样方 随机取样
(2)性别比例 出生率
(3)标记重捕 偏大
27.(12分)(1)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样方
(2) 水平 长期淹水导致根部缺氧,根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次生
(3)间接
28.(12分)(1)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3%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3)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29.(14分)(1)循环 循环经济 少消耗、多效业、可持续
(2)整体原理 物种多样性
(3)生态学措施 自然演替宜城三中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生物试卷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3.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黑色签字笔把试卷上的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填写清楚。第II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则答案无效。
第I卷
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也是一个繁殖单位。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C.一间屋中的全部蟑螂 D.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
2.某地区由于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第二年,该地区蝗虫的种那每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合理的解释是( )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上升 C.迁入率下降 D.迁出率上升
3.某兴趣小组对贵阳市顺海林场的褐家鼠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宜采用的方法是(   )
A.取样器取样法 B.标志重捕法
C.样方法 D.目测估计法
4.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黄鼬是其天敌。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
C.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黄鼬种群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该使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可增加环境最大容纳量
6.如图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是“S”型
B.b时刻相比a时刻,种内斗争更加激烈
C.从a到b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加与天敌增加、食物短缺等因素有关
D.在b时刻进行养鱼捕捞,捕捞后数量维持在a时刻的数量,可以获得一年内最大捕捞量
7.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B.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
C.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 D.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8.下列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梧桐山的鸢每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一块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理想条件下,种群会呈“S”形曲线增长
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应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10.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复杂
C.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
D.群落的演替会导致群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11.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B.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竞争关系
C.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更复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D.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12.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B."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
C.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它们之间种间竞争越激烈
D.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
13.陆地群落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这是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的差异作出的类型划分
B.生活在这些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分别有各自适应环境的方式
C.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群落里
D.这些群落的形成受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14.“塞罕坝”系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塞罕坝曾水草丰茂,禽兽繁集,后来清政府将树木砍伐殆尽,将美丽的高岭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降水不丰沛的高原上营造起万顷林海,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塞罕坝林场所有的植物和动物构成了一个群落
B.半个多世纪时间里,塞罕坝林场发生了初生演替
C.塞罕坝林场曾濒临崩溃说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D.人类活动会影响林场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演替方向
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不属于非生物环境
B.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一块稻田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因素恒定不变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C.因为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可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分解者处于捕食链中的最高营养级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但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17.科学家研究发现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硫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利用CO2制造有机物,管蠕虫吞入硫细菌形成细菌囊,并不断将从海水中吸收的硫化氢等物质输送给囊中硫细菌,同时也从硫细菌获取能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细菌与管蠕虫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B.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助于了解生命的起源
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主要是深海热泉中的热能
D.硫细菌属于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18.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即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关于该人工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牛与鸡之间无竞争关系,因为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
B.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与竞争,人和牛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19.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方式是( )
A.碳酸 B.碳酸盐 C.碳水化合物 D.二氧化碳
20.在田间释放适量的特殊化学物质以干扰害虫的雌雄交配,是防治害虫的有效措施之一。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本实例属于行为信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B.该信息素能干扰害虫间化学信息的正常传递
C.该措施能促进害虫种群年龄结构向衰退型演变
D.该措施对害虫种群的出生率影响远大于性别比例
21.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B.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C.发生了次生演替 D.抵抗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22.生态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能保持稳定,即使受到一定程度的外来干扰,也能通过反馈调节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下列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保持稳态的基础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在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D.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群落的负反馈调节
2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是( )
A.水资源短缺和臭氧层破坏 B.酸雨、土地荒漠化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水体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24.“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据生态学家估算,截至2020年7月澳大利亚丛林大火或已导致超过600万公顷森林被毁,大火约向空中释放了3.5亿吨二氧化碳,气候专家认为、大火释放的二氧化碳被地球上的生物吸收可能需要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含碳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在大火中以CO2的形式转移到大气CO2库
B.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碳元素在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D.为了尽早实现“碳中和”,我们应优先选乘公共交通、注意节约用电
25.2022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的背后,是二百多项“黑科技”的支撑,中国实现了奥运会上二氧化碳全部中和的目标。下列叙述中不是与减小生态足迹密切相关的是( )
A.在运动员的体表和运动服内安传感器监测运动员的训练,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助力运动员在冰雪项目上迅速追赶世界强国。
B.开幕式上用氢能源小火炬取代了传统的燃油、燃气主火炬,做了开创性的点燃主火炬的艺术尝试。
C.用风能发电和特高压电力传输技术保障奥运会用电,交通运输使用氢能源和电动汽车。
D.用工业回收的二氧化碳通过临界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取代了氟化物制冷剂,新的制冰技术也使运动成绩大幅提高,多项速滑纪录被打破。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50分)
26.(12分)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
(2)消灭某种虫害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____ 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研究小组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_ (偏大、偏小)。
27.(12分)为改善某滨江湿地的环境和功能,科研人员综合考虑海拔差异和人为干扰,从江心到防洪堤将滨江湿地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如图所示),进行了物种丰富度相关问题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各个区域的植物丰富度时,可采用____________法。
(2)A、B、C、D四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每年丰水期时A、B区会被水淹,丰水期后,人们发现A、B区大量植物因烂根而死亡,烂根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裸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演替。
(3)B区的优势植物芦苇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形成的良好湿地生态环境也为鸟类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场所,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
28.(12分)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 a)。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1)该耕地生态系统中,除上述表格中已经显示的,还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成分。
(2)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鼠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9.(14分)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生态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增显。综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这一成就遵循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原理。生态经济改变了人类能征服自热的错误观念,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_____________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北防护林”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是指在我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横跨13个省551个县,该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是___ _________________,从生物多样性角度考虑,还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是采用工程学和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方法,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在湿地的周围还应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