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公车上书: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
提示: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争做中国债主、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土地、劳动力、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银行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来瓜分中国。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暂时缓和了列强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列强建立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提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力量薄弱;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要阶级来源的新势力力量有限;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封建势力在中国有千年的历史,力量雄厚;且朝廷中慈禧和光绪帝是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新势力在变法过程中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提示:(1)变法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是一场试图通过改革来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2)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其基本主张是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
提示: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5.关于戊戌变法的目的、性质及启示
提示:(1)目的: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它的首要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运动,这就决定了它还具有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
(2)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还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启示:说明在当时的中国,改良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路程是漫长的。1.阅读教材P103第2、3自然段,P104第1~3自然段和左侧资料卡片。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4)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阅读教材P104第1自然段、第一段小字和左侧资料卡片,请回答:王韬、郑观应的主张与同时期的洋务派思想相比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提示:(1)突破:王、郑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2)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3)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阅读教材P104第2、3自然段、第二段小字及左侧资料卡片,请思考: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何特点?结合左侧资料卡片说说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提示:(1)把西方民主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2)说明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中国资产阶级维新分子软弱、保守,还没能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康有为对当时国情了解深刻,为减少变法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策略。1.教材P104 联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提示:康有为认为改制是惊人大事,应托古改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样才稳妥,不担风险,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特点。2.教材P106 想一想,强学会有哪些作用?
提示:(1)介绍西学;(2)宣扬维新思想;(3)推行学校教育。3.教材P108 想一想,支持变法的都有哪些人?为什么慈禧太后起初同意光绪帝变法?
提示:支持变法的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变法之前,光绪帝曾向慈禧坦言:“朕不能为亡国之君,若不予我权,宁逊位而已。”老谋深算的慈禧以退为进,答应光绪帝变法。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内容是什么?
提示:中心论点:变法最重要的在于变官制。实质内容: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2.阅读教材P108第1自然段及百日维新内容,结合所学探究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何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1)康、梁等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激进措施在百日维新中只字未提。(2)一方面说明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较大软弱性和妥协性。另一方面说明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目的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企图借变法之机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4.教材P110 “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
提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破坏,谭、杨二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表现了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唤起民众的觉醒,以挽救当时严峻的民族危机,表现了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