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1.P16思考题:在井田制下,人们是怎样处理公田与私田关系的?
提示:井田制下的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私田位于公田的周围,人们首先集体完成公田的耕作,才能去耕作私田。统治者凭借这种土地制度剥削人民。2.P17思考题:这是管仲赋税改革后齐国出现的劳作情景。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提示:管仲对当时井田制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赋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所以,在管仲赋税改革后,齐国出现了民众积极从事劳作的情景。井田制: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王室将土地划成“井”字形,故有井田制之称。在井田制下,“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当时的土地是禁止买卖和交换的。1.阅读教材P15“包茅”之贡、第3、4自然段,探究分析:“包茅”之贡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现象: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齐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讨伐弱小诸侯国,壮大自身。说明:分封制开始走向崩溃。2.阅读教材P16第2、3自然段,分析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富国强兵,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3.阅读教材P16最后1自然段及下面的材料,分析管仲改革实行怎样的土地政策?有何作用?
材料 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提示:政策:实行“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作用: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使齐国率先成为中原霸主。②推动了其他诸侯国的改革,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原华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4.阅读教材P17第1自然段,探究讨论:春秋时期改革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提示:改革的特点:不彻底性,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方面,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
原因:历史条件不够成熟,新制度尚未有能力完全冲破旧制度的束缚而获得新生,旧制度的死亡和新制度的产生是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征战中催生出来的。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1.结合P16最后1自然段、P17第3~5自然段和P18第1自然段,探究: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改革家们分别是哪些思想派别的代表?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思想主张?
提示:管仲、李悝——法家的代表。体现了他们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吴起——法家、兵家的代表。体现了他强调国家和军队内部协调统一;军队必须严格执行命令;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2.阅读教材P18第4自然段,思考: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改革有什么新的特点?
提示: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再局限在经济领域,而是对政治、经济各方面都进行改革,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加全面,影响也更加深刻。春秋时期的改革只是动摇了旧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逐步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3.探究分析:管仲改革和李悝改革的异同。
提示:(1)时间: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李悝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但都属于社会转型时期而进行的社会变革。
(2)内容: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争夺霸主地位;管仲改革主要针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而李悝变法则从政治、经济、法制诸方面进行。(3)成效: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李悝变法比管仲改革更加全面、彻底;管仲的改革未改变齐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奴隶制国家。而李悝的改革使魏国走进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都进一步打破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以强化。 1.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提示:(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从改革的内容来说: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3)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魏国的变法效果较为显著,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总体来看,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提示:(1)经济上,社会生产力有了相当大的发展,铁工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区初步确立起来。(2)政治上,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一些重要的诸侯国内掌握了政权。(3)思想上,由于政治经济的变革,引起思想领域里的空前活跃。自春秋末年以来,在文化思想界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4)军事上,中原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民常常混战,通过兼并战争,开始出现局部的统一。(5)民族关系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进行,各族人民迁徙往来,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