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二课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岳麓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第二课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岳麓版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3-22 19:5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1.中华文化圈:指受中华文明影响,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区域性文化体系。从空间上看,中华文化圈以中国本土为中心,波及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方,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从内容上看,其要素包括汉字、儒文化、典章制度、科技和中国式的宗教等。从时间上看,一般观点认为中华文化圈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唐)左右基本形成,特别是唐代尤盛,所以中华文化圈也被称为“唐文化圈”。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华文化圈的共同特点:①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②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③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④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2.班田制:国家班给 6 岁以上男子口分田 2 反(即段,1 段等于 11.9 公亩),女子为男子的2/3,奴婢为良民的1/3;6 年一班,禁止买卖,死后归还。受田者向国家纳租、庸、调,受田男子还须自带武器服兵役。阅读教材P10《第一批遣隋使小野妹子等到达隋朝》和《遇难的遣唐使船》两幅图,探究分析:它们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提示:前者反映了日本派遣使节到隋朝学习;后者反映了向唐朝学习的日本使节团遇难。两幅图反映了日本不畏艰险,不断向中国派遣使者,积极向中国学习,吸收先进的中华文明。日本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明,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飞跃。 1.阅读教材P12《模仿长安建造的京城平城京(今奈良)平面图》和《唐朝长安城图》及大化改新后模仿唐朝铸造的铜币、P13“解析与探究”,探究讨论:
比较两个城市的布局,平城京与唐朝长安布局相似体现了日本大化改新的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大化改新是如何推动日本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提示:特点:仿唐制的社会改革,两城在街市布局、宫城位置、某些街道命名等方面极其相似,说明中国隋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巨大。
问题:说明日本民族的显著特点是善于学习,日本对先进的中国隋唐文化有选择地继承,同时还有所创新,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推动:经过大化改新,氏族豪强的世袭特权被打破,日本国家形态基本完备,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在较短的时间内,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飞跃。2.阅读教材P11第3自然段,分析:公元7世纪日本尖锐的社会矛盾有哪些?
提示:(1)部民与皇室、贵族的矛盾尖锐:在各级贵族的残酷压迫下,人们反抗情绪强烈,矛盾不断激化。
(2)豪族与中央政权矛盾尖锐:天皇所能直接支配的仅限于自己的领地和部民,皇室和贵族之间为了争夺劳动力和土地不断斗争。地方豪强势力日益强大,严重威胁天皇的统治。3.探究分析日本改革对我国改革有哪些启示?
提示:(1)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时代要进步,就必须革新、改革,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2)开放学习则国盛,因循守旧则国衰。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必须对外开放。
(3)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一定的推动作用。重视人才培养,改革成功离不开先进人物的智慧。对于中国来说,就是科教兴国、人才战略。
(4)中央政府集权,才能领导落后国家飞速发展。(5)改革时,切记不要把本民族的优势和文化的精华抛弃,同时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经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意借鉴与创新。1.大化改新是奴隶主贵族改革派在遣唐留学生的推动下,以唐朝律令和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典范,为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而进行的一场社会政治变革。它促使日本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化改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2.大化改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提示:(1)改革适应了社会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派通过政变消灭专横的中央豪族,组建新政权,是能够成功的前提。
(3)日本民族对先进文明积极学习、善于利用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4)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3.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
提示:(1)社会性质上:通过班田收授法,将土地授给农民,从而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大化改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2)阶级关系上:改新后,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班田农民有了生产资料 ,虽然人身仍然不自由,但有了人格,已是封建农民。
(3)生产关系上:豪族对部民的奴役解除后,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生产积极性提高。但班田制实施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