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之风,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最为杰出,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子昂集》传世。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创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登幽州台歌
登上
“歌”,一种诗体。
《峨眉山月歌》
《敕勒歌》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后世之人轻骏骨,再无高台置黄金。
矗矗凌云百尺台,燕昭好士亦雄才。
我来不见黄金址,为报燕昭一尺书。
筑台置黄金,自是君王心。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yōu
chuànɡ
tì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读,读出韵味;三读,诗意了然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过去。
后:未来。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
悲伤的样子。
眼泪。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
我独自满怀悲伤,热泪纵横。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向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
向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何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何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答:时间角度(前、后)。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看不到当今的英主。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答:空间角度(天、地)。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通过写诗人独自登临幽州台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苦闷的情怀。
主旨
通过写诗人独自登临幽州台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苦闷的情怀。
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
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 。
3.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 。
4.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际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二句中的“来者”指后世来登幽州台的人们,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本篇在艺术表现上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与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D.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 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立在画面之中,画面顿时神韵飞动,感人至深。
B
5.曹操的《观沧海》与本诗都是登高抒怀之作,试比较一下这首诗抒发的情感与《登幽州台歌》有什么不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时不我待、孤独悲伤的感情。
《观沧海》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和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态度。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这首诗借景抒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课堂检测
A.莫笑/农家/腊酒浑
B.化作春泥/更护花
C.飞来/山上千寻/塔
D.拄杖/无时/夜叩门
【解析】C项正确的朗读节奏是“飞来/山上/千寻塔”。
C
3.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泰山――五岳之首
泰山 东岳 山东泰安
华山 西岳 陕西华阴
衡山 南岳 湖南衡阳
恒山 北岳 山西大同
嵩山 中岳 河南郑州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号少陵野老。唐肃宗时,官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故称“杜草堂”。与李白合称“李杜”。
作者简介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_”。杜诗的主要风格是_________。杜甫忧国忧民,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______”。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是古代诗歌的顶峰,对后世影响长远。
诗史
诗圣
沉郁顿挫
主要代表诗作:
《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吏”:
“三别”: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杜甫离开长安,到兖州(今山东省)去探望父亲,之后由齐入鲁,途径泰山,便写下了这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写作背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fú
liǎo
zì
céng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 岳
杜 甫
dài
liǎo
zì
céng
杜甫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指泰山。
不尽。
译文: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指天地、大自然。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聚集。
造化 钟神秀,阴阳 割昏晓。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分。
精读细研
译文:((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心胸震荡。
同“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眼眶。
终当,终要。
登上。
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我)定要登上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
/
/
/
/
/
/
/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定要登上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1.首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设问句激起人们对泰山的敬意,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你认为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割”字是“切断”的意思,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比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挺拔和遮天蔽日。
合作探究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拟人的意味。诗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3.作者在颈联中写到他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睁大眼睛,看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了崇山峻岭之中。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句不仅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之顶的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伟大抱负。
合作探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尾联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哲理?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望岳》描绘泰山高大雄伟磅礴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以及诗人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主旨
⑴杜甫《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杜甫《望岳》中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根据理解默写
⑶杜甫《望岳》中写出细望之所见,表达作者心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杜甫《望岳》中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⑶杜甫《望岳》中写出细望之所见,表达作者心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杜甫《望岳》中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飞来峰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飞来峰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遒劲清新。他的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今有文集《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创作背景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初读,辨音识形;再读,读出韵味;三读,诗意了然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听说。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形容塔高。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视线。
因为。
最高处。
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我已身在塔的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有一座高高的塔,
听说鸡鸣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1.任选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本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3.请从哲理角度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任选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答:①“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侧面衬托出古塔之高,直入云霄。写出了诗人的立足点之高,为下文蓄势。
②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诗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2.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诗人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答: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诗人构思的精深。
3.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及个人经历思考,本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也可以用来比喻奸佞小人。
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出了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4.请从哲理角度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处;
②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表象迷惑;
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主旨
这首诗将写景、抒情、说理紧密结合,通过写登高感受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 , 。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2、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