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三单元第二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人教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三单元第二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人教版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3-22 19:5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1.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之间的关系
提示: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和与之相应的租调制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教材P37[学思之窗]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提示:北魏虽然实现了(局部)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僻处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理由可以成立。2.对通婚姻的认识
提示: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政治联姻”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政治矛盾的一种重要策略。结合教材P36第3自然段和下面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探究分析:
(1)均田制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提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2)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提示: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3)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提示: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1.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的主要目的
提示: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其政权统治,这是其主要目的,也是当时北魏政府改革的核心。2.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提示: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3.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
提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具体表现为实行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这实际上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即学习适应农耕文化。1.结合教材P38两幅图片及第2自然段,探究思考:
(1)左边图片人物服饰体现的民族特点是什么?这与其生活环境有何关系?
提示:夹领子,小袖口,衣身较短,紧窄,具有鲜明的鲜卑族服饰特点。关系:与鲜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相适应。
(2)右图人物服饰反映了什么民族特点?
提示:融合了鲜卑族与汉族服饰的特点。(3)导致两幅图人物服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提示:原因:魏孝文帝移风易俗,推行改穿汉装的政策。
影响: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阅读教材P39第1自然段及“历史纵横”结合材料,探究分析:
材料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1)材料中魏主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理由是什么?
提示: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其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元。(2)指出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的?
提示:促进鲜卑族积极接收汉文化。
(3)魏主采用门阀制度,对鲜卑族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孝文帝采用门阀制度取得了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树立了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推动了改革的进行,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建立了稳固的地主阶级统治秩序,有力地巩固了政权。但世家大族掌握大权,并且也沾染上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的恶习,政治日益败坏,为北魏的分裂埋下了祸根。4.对孝文帝移风易俗的评价
提示:孝文帝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5.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提示:(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