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1.6)单元测试A卷(含答题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1.6)单元测试A卷(含答题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5-06 13:49: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1.6)A
试卷类型:A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请用2B铅笔填涂)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11.[A][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16.[A][B][C][D] 17.[A][B][C][D] 18.[A][B][C][D] 19.[A][B][C][D] 20.[A][B][C][D]
二.填空题(共7小题,共22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1.
22.
23.
24.
25.
26.
27.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共16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8.答:
29.答:
30.答:
四.解答题(共3小题,共22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31.答:
32.答:
33.答:
条 码 粘 贴 处
(正面朝上贴在此虚线框内)
缺考标记
考生禁止填涂缺考标记 !只能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6、填涂样例 正确 [■] 错误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1.6)A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2022 思明区校级模拟)下列关于酸和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浓盐酸敞口放置空气中会变质
B.人体胃液中含有硫酸,可以帮助消化
C.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于水都会放出大量的热
2.(2022 徐州模拟)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酸碱盐性质和用途对应正确的是(  )
A.氨水具有挥发性可以处理工厂污水中的硫酸
B.浓盐酸呈酸性可以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烧碱溶液呈碱性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D.熟石灰有碱性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3.(2022 灌阳县一模)以下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C.向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中加入数滴浓氨水后,溶液变为红色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固体
4.(2022 合肥一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液体甲滴入盛有固体乙的试管中,观察到饱和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左侧液面降低,右侧固液面升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一定是酸
B.乙可能是盐
C.甲、乙一定发生复分解反应
D.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始终不变
5.(2022 思明区校级模拟)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CaCO3+2HCl═CaCl2+H2O+CO2↑
B.Mg(OH)2+2HNO3═Mg(NO3)2+2H2O
C.CO2+H2O═H2CO3
D.Zn+2AgNO3═Zn(NO3)2+2Ag
(2021 启东市一模)下列图示与所描述的含义相符的是(  )
A.实验室电解水过程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量关系
B.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C.把NaOH固体、NH4NO3固体溶于水后的水的温度变化
D.对KOH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的pH变化
7.(2022 云南模拟)下列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碱性最强的是(  )
A.饮用水(pH:6.5~7.5)
B.肥皂液(pH:9.5~10.5)
C.柠檬汁(pH:2.0~3.0)
D.炉具清洁剂(pH:12.0~13.0)
8.下列溶液显碱性的是(  )
A.酸雨 B.食醋 C.NaOH溶液 D.盐酸
9.在澳大利亚一块栽种甘蔗的酸性红土地里,由一些水泥洒落在这块田地里,使得甘蔗产量突然提高了50%.已知水泥中含有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等物质,下列有关甘蔗增产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水泥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B.水泥造成了土壤的板结
C.水泥中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溶于水变成碱性物质,与土壤中的酸中和,改良了土壤
D.水泥使土壤的酸性增强
10.(2021 东城区校级一模)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呈碱性的是(  )
A.牙膏 B.胡萝卜
C.橘子 D.食醋
10.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中,胶头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充入(或放入)另一种物质,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的气球都明显胀大(忽略液体体积对气球体积的影响)。则滴管和烧瓶中所用试剂可能是(  )
甲 乙
A 稀硫酸和铜片 水和CO2
B 水和生石灰 NaOH溶液和CO2
C 双氧水和MnO2 NaOH固体和水
D H2O和NH3 硝酸银溶液和HCl
A.A B.B C.C D.D
11.能和稀硫酸反应又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均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
A.盐酸 B.硫酸钠溶液 C.氯化钡溶液 D.硝酸钡溶液
12.小科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滴入适量经过稀释的硫酸溶液.该实验过程的操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
A.甲中试剂瓶标签正对手心,是为了防止手被腐蚀
B.乙中将滴管伸入试管内,是为了防止试剂滴落到试管外
C.丁中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主要是为了避免瓶中试剂受污染
D.戊中将水缓缓倒入浓硫酸并搅拌,是为了防止局部过热引起酸液飞溅
13.某科学兴趣小组要在实验室制取一定量的MgSO4.同学们分别在实验室里找到了以下四种反应物,其中不能通过与稀硫酸反应制得MgSO4的是(  )
A.Mg B.MgO C.Mg(OH)2 D.MgCl2
14.将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KNO3、ZnCl2、Na2SO4 B.FeCl3、NaOH、KNO3
C.CuSO4、NH4Cl、ZnCl2 D.CaCl2、Na2CO3、KCl
15.(2021秋 滨江区校级期中)下列由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或CO32﹣
B.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此固体一定是金属
C.CaCO3与BaCl2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是因为能生成沉淀
D.向某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说明该溶液显碱性
16.下列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溶液的总质量不会发改变的是(  )
A.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C.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D.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17.(2021秋 西湖区校级期中)为了研究稀硫酸的性质,教材中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分别将过量的稀硫酸滴入盛有锌粒、氧化铁粉末、氧化铜粉末、氢氧化铜和氯化钡溶液的5支试管中。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反应均体现了酸的通性
B.把稀硫酸改成稀盐酸现象都相同
C.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D.反应后的溶液全部倒进废液缸不再有新的反应
18.将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 点时,所得溶液的pH=7
B.Q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BaCl2和NaCl
C.O至P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
D.P至Q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19.甲、乙、丙、丁四瓶溶液分别是K2CO3、Ba(NO3)2、H2SO4、K2SO4中的一种,其中甲分别能与乙、丙、丁发生反应,甲是(  )
A.K2SO4 B.H2SO4 C.Ba(NO3)2 D.K2CO3
20.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等的足量稀盐酸,天平调平后,同时向左右两边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碳酸钙块状固体和碳酸钠粉末则从反应开始到完全反应的过程中,天平指针指向的变化是(  )
A.向左偏 B.向右偏
C.先向右偏后向左偏 D.先向左偏后向右偏
二.填空题(共7小题,共22分);
2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请选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A、干冰;B、酒精;C、硝酸钾;D、碳酸钠;E、聚乙烯
(1)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2)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溶剂是    .
(3)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4)可以制作食品包装袋的是    .
(5)“侯氏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    .
22.2014年遂宁市新增“中国红海”和“圣莲岛湿地公园”两处4A级景区。初三、二班的几位同学在一个周末实地感受了圣莲岛湿地公园的美。
(1)在公园内的一个路口,同学们看见几株小树枝叶已发黄,从施肥的角度分析,这些小树主要应该补充的化肥是   (填字母序号);
A.NH4Cl B.K2SO4 C.Ca(H2P7O4)2
(2)大伙一路谈笑,口渴了,拿出随身带来的塑料瓶装的矿泉水,饮后观察了标签,上面有一项写着:含钙、镁、钠、钾等成分,这里的“钙”、“镁”、“钠′“钾”指的是  (填“原子′“离子”、“元素”、“物质”);21·世纪*教育网
(3)他们来到了河边,发现河水清澈透明,如果要测定该河水的酸碱度,应选用  。
23.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某校在端午节开展了包粽子活动.
(1)老师准备了糯米、鲜猪肉、植物油、调味品等原料以及粽叶,在各种原料中富含糖类的是   .
(2)粽子吃起来咸淡适中,有同学猜想其中一定含有食盐.于是从煮过粽子的锅里取少量的水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你认为这样的实验现象能否证明食盐的存在,并说明理由.   .
24.在我市经济在开发的进程中,要坚持开发与环保并重.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调查一化工厂时发现,该厂有甲、乙两个车间,各排出的废水澄清透明,经分析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离子,共有K+、Ba2+、Cu2+、OH﹣、NO3﹣、CO32﹣ 六种离子.
①已知甲车间的废水明显呈碱性,则乙车间废水中含有的阴离子是   .
②将甲、乙两车间的废水按适当比例混合,可以变废为宝,既能使废水中的Ba2+、Cu2+、OH﹣、CO32﹣ 等离子转化为沉淀除去,又可以用上层清液来浇灌农田.清液中含有的溶质主要是  (填化学式).
③写出K2CO3和Ba(NO3)2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5.(2018秋 瓯海区期末)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如图)的试剂,老师告诉小明,这瓶试剂是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钠、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为确定该试剂成分,小明进行如下系列实验。
(1)取2毫升该试剂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则推断该试剂不可能是   溶液。
(2)再取2毫升该试剂于试管中,滴入A溶液后,根据现象,小明确定该试剂是氯化钠溶液。则A溶液是   溶液。
26.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并用pH传感器连续监测,得到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如果在原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紫色石蕊溶液,则AB段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
(2)请分析图示,写出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图中CD段pH上升的原因是   。
27.(2022 徐州模拟)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同学利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研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得到如图结果。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d点溶液中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3)图中V的数值最接近    (填“6”或“12”或“16”)。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填字母)    。
A.图中g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
B.图中c→d变化过程中,所示溶液中SO42﹣数量不断增加
C.图中f→g变化趋势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D.c点溶液中Na+和SO42﹣的个数比是1:1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共16分)
28.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A试管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碳酸钠溶液显   性。
(2)B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D试管中产生的明显的现象是   。
(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上述四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烧杯内,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上层为红色溶液。为处理废液,将烧杯内混合物过滤后,向红色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一定没有的溶质为   (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 B.氢氧化钙 C.氯化钙
继续加稀盐酸至溶液颜色恰好消失,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除酚酞外)。
29.(2022 盐池县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酸与碱发生的中和反应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江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0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又倾倒了一些稀盐酸之后,她想起还没有加入指示剂,于是又补加了几滴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仍呈无色,于是她认为此时恰好完全反应,而小明同学认为也可能是酸过量,你认为小明这样猜想的理由是   。为了确定小江还是小明的猜想正确,实验设计如下表,请将下表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小明的猜想成立(酸过量)
(2)经同学们讨论帮助,小江同学按照图a进行实验,加入约20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色,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从而证明了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反应方程式    ,并利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pH变化如图c所示,A点时,烧杯里溶液的溶质为  。
(3)图b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知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
30.(2021春 天宁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某活动小组为验证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设计并进行以下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分别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相同10mL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和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全部加入锥形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打开弹簧夹K1、K2,观察实验现象
(1)B中短导管可使集气瓶内外气压保持一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
(2)实验过程中,根据现象    ,说明实验室吸收二氧化碳适合用氢氧化钠饱和溶液;
(3)实验中,把B中的水更换为    溶液,则可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4)实验后,从A中锥形瓶内取出适量溶液,倒入试管中,设计实验证明该溶液中仍含有氢氧化钠的实验需要使用的试剂是    。21cnjy.com
A.无色酚酞试液 B.氯化钡溶液 C.氢氧化钙溶液 D.稀硫酸
四.解答题(共3小题,共22分)
31.为了测定某品牌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明取10克食用纯碱样品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进行如图甲实验,实验前后,均需往装置中缓慢通一会儿氮气.(样品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氮气不参与任何反应)
(1)实验前,先往A装置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   .
A、避免容器中的空气对实验干扰
B、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C、将反应产生的CO2气体全部赶到C装置中
(2)纯碱样品与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产生的CO2气体的质量是   克.
(3)随着纯碱样品与稀硫酸反应,C装置增加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Na2CO3+H2SO4═Na2SO4+H2O+CO2↑)
(4)若将稀硫酸换为浓盐酸,实验中C装置增加的质量会偏大,请说明理由   .
32.三位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www-2-1-cnjy-com
(1)小敏的方法可用如下流程表示,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选填序号).
A.酒精灯、漏斗、玻璃棒 B.漏斗、玻璃棒、烧杯 C.酒精灯、试管、玻璃棒
[样品10克][滤渣5克][滤渣2.1克]
(2)小华取10克样品,用如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结束后,测得B装置质量增加了4.6克,根据上述数据,算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发现与事实严重不符,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
(3)小军用如图乙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20克稀盐酸加入到1.25克样品中,生成的CO2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丙.已知本实验条件下CO2的密度为1.8克/升,求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4)求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33.向含CuCl2和HCl的100克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200克,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Cu(OH)2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2)试通过计算确定m1的值(列式计算)
(3)M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1.6)A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2022 思明区校级模拟)下列关于酸和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浓盐酸敞口放置空气中会变质
B.人体胃液中含有硫酸,可以帮助消化
C.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于水都会放出大量的热
【解答】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但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并没有变质,故A错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B、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而不是硫酸,可以帮助消化,故B错误;
C、氢氧化钙是一种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C正确;
D、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溶解过程不会放出大量的热,故D错误。
故选:C。
2.(2022 徐州模拟)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酸碱盐性质和用途对应正确的是(  )
A.氨水具有挥发性可以处理工厂污水中的硫酸
B.浓盐酸呈酸性可以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烧碱溶液呈碱性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D.熟石灰有碱性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解答】解:A、氨水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因此可用氨水处理工厂污水中的硫酸,与氨水的挥发性无关,故A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不能用于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否则导致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故B错误;
C、烧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C错误;
D、熟石灰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D正确。
故选:D。
3.(2022 灌阳县一模)以下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C.向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中加入数滴浓氨水后,溶液变为红色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固体
【解答】解:A、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错误;
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没有雾,故错误;
C、向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中加入数滴浓氨水后,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溶液变为红色,故正确;21*cnjy*com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氧化镁属于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错误;
故选:C。
4.(2022 合肥一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液体甲滴入盛有固体乙的试管中,观察到饱和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左侧液面降低,右侧固液面升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一定是酸
B.乙可能是盐
C.甲、乙一定发生复分解反应
D.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始终不变
【解答】解:A、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也可能是反应放出了热量,如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反应放出了大量的热,甲可能是酸,故A错误;
B、乙不一定是盐,也可能是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左侧液面降低,右侧液面升高,故B正确;21*cnjy*com
C、甲、乙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可能是氧化钙与水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C错误;
D、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差不是始终保持不变,若使用的是生石灰,等温度恢复至室温,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差消失,故D错误。
故选:B。
5.(2022 思明区校级模拟)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CaCO3+2HCl═CaCl2+H2O+CO2↑
B.Mg(OH)2+2HNO3═Mg(NO3)2+2H2O
C.CO2+H2O═H2CO3
D.Zn+2AgNO3═Zn(NO3)2+2Ag
【解答】解:A、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盐和酸,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B、Mg(OH)2+2HNO3═Mg(NO3)2+2H2O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正确。
C、CO2+H2O═H2CO3,该反应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D、Zn+2AgNO3═Zn(NO3)2+2Ag,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酸和金属,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021 启东市一模)下列图示与所描述的含义相符的是(  )
A.实验室电解水过程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量关系
B.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C.把NaOH固体、NH4NO3固体溶于水后的水的温度变化
D.对KOH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的pH变化
【解答】解:A.实验室电解水过程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图示错误;
B.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图示错误;
C.硝酸铵溶解于水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完全溶解后,温度又会慢慢恢复至室温,图示正确;
D.KOH溶液显碱性,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始终呈碱性,即pH始终大于7,图示错误。
故选:C。
7.(2022 云南模拟)下列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碱性最强的是(  )
A.饮用水(pH:6.5~7.5)
B.肥皂液(pH:9.5~10.5)
C.柠檬汁(pH:2.0~3.0)
D.炉具清洁剂(pH:12.0~13.0)
【解答】解:A、用水的pH为6.5~7.5,呈弱酸性、中性或弱碱性;
B、肥皂液的pH为9.5~10.5,pH大于7,显碱性;
C、柠檬汁的pH为2.0~3.0,pH小于7,显酸性;
D、炉具清洁剂的pH为12.0~13.0,pH大于7,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炉具清洁剂的pH最大,碱性最强。
故选:D。
8.下列溶液显碱性的是(  )
A.酸雨 B.食醋 C.NaOH溶液 D.盐酸
【解答】解:A、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B、食醋是醋酸的水溶液,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C、NaOH溶液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D、盐酸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9.在澳大利亚一块栽种甘蔗的酸性红土地里,由一些水泥洒落在这块田地里,使得甘蔗产量突然提高了50%.已知水泥中含有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等物质,下列有关甘蔗增产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水泥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B.水泥造成了土壤的板结
C.水泥中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溶于水变成碱性物质,与土壤中的酸中和,改良了土壤
D.水泥使土壤的酸性增强
【解答】解:水泥中含有的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等物质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能与酸反应,调节了土壤的酸性,适合甘蔗生长,观察选项,故选C。
10.(2021 东城区校级一模)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呈碱性的是(  )
A.牙膏 B.胡萝卜
C.橘子 D.食醋
【解答】解:A、牙膏的pH为8﹣9,大于7,呈碱性,故A正确;
B、胡萝卜的pH为6﹣7,小于、等于7,呈酸性或中性,故B错误;
C、橘子的pH为3﹣4,小于7,呈酸性,故C错误;
D、食醋的pH为2﹣3,小于7,呈酸性,故D错误。
故选:A。
10.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中,胶头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充入(或放入)另一种物质,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的气球都明显胀大(忽略液体体积对气球体积的影响)。则滴管和烧瓶中所用试剂可能是(  )
甲 乙
A 稀硫酸和铜片 水和CO2
B 水和生石灰 NaOH溶液和CO2
C 双氧水和MnO2 NaOH固体和水
D H2O和NH3 硝酸银溶液和HCl
A.A B.B C.C D.D
【解答】解:A、铜片与稀硫酸不反应,甲中气球不会明显胀大,故选项错误。
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升高,压强增大,甲中气球明显胀大;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造成锥形瓶内气体体积减少,瓶内压强减小,乙中气球明显胀大,故选项正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Na2CO3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甲中气球明显胀大;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乙中气球明显缩小,故选项错误。
C、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甲中气球明显胀大;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乙中气球明显缩小,故选项错误。
D、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甲中气球明显缩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1.能和稀硫酸反应又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均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
A.盐酸 B.硫酸钠溶液 C.氯化钡溶液 D.硝酸钡溶液
【解答】解:A、盐酸不能和稀硫酸反应,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
B、硫酸钠不能和稀硫酸反应,一般情况下不能和硝酸银反应;
C、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钡;
D、硝酸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不能和硝酸银反应。
故选:C。
12.小科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滴入适量经过稀释的硫酸溶液.该实验过程的操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
A.甲中试剂瓶标签正对手心,是为了防止手被腐蚀
B.乙中将滴管伸入试管内,是为了防止试剂滴落到试管外
C.丁中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主要是为了避免瓶中试剂受污染
D.戊中将水缓缓倒入浓硫酸并搅拌,是为了防止局部过热引起酸液飞溅
【解答】解:A.标签正对手心,防止标签被污染,手不接触试剂,手不会被腐蚀,故A错误;
B.滴加液体,胶头滴管应悬空正放,防止原试剂瓶中试剂受污染,故B错误;
C.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瓶内试剂污染,图中操作合理,故C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浓硫酸应注入水中,可使稀释放出的热量及时散失,防止局部过热引起酸液飞溅,图中试剂加入顺序不合理,故D错误;【出处:21教育名师】
故选:C。
13.某科学兴趣小组要在实验室制取一定量的MgSO4.同学们分别在实验室里找到了以下四种反应物,其中不能通过与稀硫酸反应制得MgSO4的是(  )
A.Mg B.MgO C.Mg(OH)2 D.MgCl2
【解答】解:A、镁可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方案可行;
B、氧化镁可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方案可行;
C、氢氧化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方案可行;
D、氯化镁与硫酸不反应,生成物中无气体、沉淀和水,故不能通过与稀硫酸反应制得MgSO4,符合题意;
故选:D。
14.将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KNO3、ZnCl2、Na2SO4 B.FeCl3、NaOH、KNO3
C.CuSO4、NH4Cl、ZnCl2 D.CaCl2、Na2CO3、KCl
【解答】解:A、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能得到无色溶液,故选项正确。
B、FeCl3、NaOH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溶液变浑浊,故选项错误。
C、三者之间不反应,但CuSO4溶于水呈蓝色,故选项错误。
D、CaCl2、Na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溶液变浑浊,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5.(2021秋 滨江区校级期中)下列由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或CO32﹣
B.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此固体一定是金属
C.CaCO3与BaCl2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是因为能生成沉淀
D.向某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说明该溶液显碱性
【解答】解:A、向某溶液中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或CO32﹣,也可能是硝酸银溶液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此固体不一定是金属,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故选项说法错误。
C、CaCO3难溶于水,不能与BaCl2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向某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说明该溶液显碱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6.下列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溶液的总质量不会发改变的是(  )
A.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C.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D.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解答】解:A、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有碳酸钙沉淀生成,则溶液的质量减小,故本选项错误;
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则溶液的质量减小,故本选项错误;
C、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不发生反应,故本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溶液的质量不变,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17.(2021秋 西湖区校级期中)为了研究稀硫酸的性质,教材中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分别将过量的稀硫酸滴入盛有锌粒、氧化铁粉末、氧化铜粉末、氢氧化铜和氯化钡溶液的5支试管中。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反应均体现了酸的通性
B.把稀硫酸改成稀盐酸现象都相同
C.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D.反应后的溶液全部倒进废液缸不再有新的反应
【解答】解:A、酸具有通性的本质是酸在水里能电离出氢离子,在这五种反应中,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不是酸的通性,故A错误;
B、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稀盐酸;稀盐酸和氯化钡不发生反应,故B错误;
C、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那么生成的铁的硫酸盐中也应该是+3价,即生成硫酸铁而不是硫酸亚铁,故C错误;
D、反应的产物:硫酸锌、硫酸铁和硫酸铜、稀盐酸,它们之间不能发生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18.将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 点时,所得溶液的pH=7
B.Q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BaCl2和NaCl
C.O至P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
D.P至Q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解答】解:A、N点时,盐酸过量,因此溶液的pH值小于7,故A错误;
B、Q点时,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钡和氯化钠,故B正确;
C、0P表示的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故C错误;
D、PQ段表示的是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B。
19.甲、乙、丙、丁四瓶溶液分别是K2CO3、Ba(NO3)2、H2SO4、K2SO4中的一种,其中甲分别能与乙、丙、丁发生反应,甲是(  )
A.K2SO4 B.H2SO4 C.Ba(NO3)2 D.K2CO3
【解答】解:由于上述四种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有K2CO3+Ba(NO3)2=BaCO3↓+2KNO3;K2CO3+H2SO4=K2SO4+H2O+CO2↑; Ba(NO3)2+H2SO4=BaSO4↓+2HNO3;Ba(NO3)2+K2SO4=BaSO4↓+2KNO3;因此硝酸钡可以和其他的三种物质都能发生反应,
故选:C。
20.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等的足量稀盐酸,天平调平后,同时向左右两边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碳酸钙块状固体和碳酸钠粉末则从反应开始到完全反应的过程中,天平指针指向的变化是(  )
A.向左偏 B.向右偏
C.先向右偏后向左偏 D.先向左偏后向右偏
【解答】解:烧杯中盛有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等的足量稀盐酸,稀盐酸是足量的;天平调平后,同时向左右两边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碳酸钙块状固体和碳酸钠粉末,粉末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的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逸出,反应开始时右边烧杯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多,故先向左偏;由于碳酸钙的质量相等,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故从反应开始到完全反应的过程中,天平指针指向的变化是先向左偏后向右偏。
故选:D。
二.填空题(共7小题,共22分);
2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请选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A、干冰;B、酒精;C、硝酸钾;D、碳酸钠;E、聚乙烯
(1)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2)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溶剂是    .
(3)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4)可以制作食品包装袋的是    .
(5)“侯氏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    .
【解答】解:(1)复合肥是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至少两种,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可用作复合肥料;21·cn·jy·com
(2)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溶剂是酒精;
(3)干冰(固体的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4)聚乙烯是塑料的主要成分,可以制成食品包装袋;
(5)“侯氏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纯碱.
故答案为:(1)C;(2)B;(3)A;(4)E;(5)D.
22.2014年遂宁市新增“中国红海”和“圣莲岛湿地公园”两处4A级景区。初三、二班的几位同学在一个周末实地感受了圣莲岛湿地公园的美。
(1)在公园内的一个路口,同学们看见几株小树枝叶已发黄,从施肥的角度分析,这些小树主要应该补充的化肥是   (填字母序号);
A.NH4Cl B.K2SO4 C.Ca(H2P7O4)2
(2)大伙一路谈笑,口渴了,拿出随身带来的塑料瓶装的矿泉水,饮后观察了标签,上面有一项写着:含钙、镁、钠、钾等成分,这里的“钙”、“镁”、“钠′“钾”指的是  (填“原子′“离子”、“元素”、“物质”);21·世纪*教育网
(3)他们来到了河边,发现河水清澈透明,如果要测定该河水的酸碱度,应选用  。
【解答】解:(1)小树枝叶已发黄,从施肥的角度分析,这些小树缺乏氮肥,主要应该补充的化肥是氮肥,NH4Cl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K2SO4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Ca(H2P7O4)2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
(2)物质组成常用元素来描述,矿泉水的标签中:含钙、镁、钠、钾等成分,这里的“钙”、“镁′“钠′“钾”指的是元素;
(3)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只能用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pH试纸可用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故答案为:(1)A;(2)元素;(3)pH试纸。
23.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某校在端午节开展了包粽子活动.
(1)老师准备了糯米、鲜猪肉、植物油、调味品等原料以及粽叶,在各种原料中富含糖类的是   .
(2)粽子吃起来咸淡适中,有同学猜想其中一定含有食盐.于是从煮过粽子的锅里取少量的水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你认为这样的实验现象能否证明食盐的存在,并说明理由.   .
【解答】解:(1)糯米主要含有的营养元素为糖类,猪肉主要含有的营养元素为油脂和蛋白质;植物油主要含有油脂,调味品中主要含有无机盐;故答案为:糯米;
(2)“从煮过粽子的锅里取少量的水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氯离子,不能说明溶液中也含有钠离子,所以不能说明溶液中的氯化钠;故答案为:不能,本实验只能证明氯离子的存在.
24.在我市经济在开发的进程中,要坚持开发与环保并重.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调查一化工厂时发现,该厂有甲、乙两个车间,各排出的废水澄清透明,经分析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离子,共有K+、Ba2+、Cu2+、OH﹣、NO3﹣、CO32﹣ 六种离子.
①已知甲车间的废水明显呈碱性,则乙车间废水中含有的阴离子是   .
②将甲、乙两车间的废水按适当比例混合,可以变废为宝,既能使废水中的Ba2+、Cu2+、OH﹣、CO32﹣ 等离子转化为沉淀除去,又可以用上层清液来浇灌农田.清液中含有的溶质主要是  (填化学式).
③写出K2CO3和Ba(NO3)2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答】解:(1)甲车间废水明显显碱性,说明有氢氧根离子,则乙车间一定含有铜离子,则乙车间一定不能含有碳酸根离子(碳酸铜不溶于水),说明甲车间的废水中含有OH﹣和CO32﹣,则能和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反应的离子一定在乙车间,所以乙车间的废水中含Ba2+、Cu2+,故乙车间的废水中的阴离子为NO3﹣;2·1·c·n·j·y
(2)甲车间的废水中的阳离子为K+,甲、乙两车间的废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使废水中的Ba2+、Cu2+、OH﹣等离子转化为沉淀除去,剩下的为K+和NO3﹣,故物质为硝酸钾,化学式为:KNO3;
(3)碳酸钾和硝酸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钾,反应的方程式为:Ba(NO3)2+K2CO3═BaCO3↓+2KNO3;
答案:(1)NO3﹣;(2)KNO3;(3)Ba(NO3)2+K2CO3═BaCO3↓+2KNO3.
25.(2018秋 瓯海区期末)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如图)的试剂,老师告诉小明,这瓶试剂是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钠、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为确定该试剂成分,小明进行如下系列实验。
(1)取2毫升该试剂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则推断该试剂不可能是   溶液。
(2)再取2毫升该试剂于试管中,滴入A溶液后,根据现象,小明确定该试剂是氯化钠溶液。则A溶液是   溶液。
【解答】解:(1)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取2毫升该试剂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则推断该试剂不可能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
(2)再取2毫升该试剂于试管中,滴入A溶液后,根据现象,小明确定该试剂是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则A溶液是AgNO3溶液。
答案为:(1)氢氧化钠、碳酸钠;(2)AgNO3。
26.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并用pH传感器连续监测,得到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如果在原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紫色石蕊溶液,则AB段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
(2)请分析图示,写出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图中CD段pH上升的原因是   。
【解答】解:(1)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稀盐酸消耗完,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AB段发生的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溶液酸性逐渐减弱,如果在原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紫色石蕊溶液,则AB段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由红色变为紫色。
(2)BC段发生的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CD段中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图中CD段pH上升的原因是碳酸钠溶液过量且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由红色变为紫色;
(2)CaCl2+Na2CO3═CaCO3↓+2NaCl;碳酸钠溶液过量且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合理即可)。
27.(2022 徐州模拟)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同学利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研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得到如图结果。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d点溶液中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3)图中V的数值最接近    (填“6”或“12”或“16”)。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填字母)    。
A.图中g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
B.图中c→d变化过程中,所示溶液中SO42﹣数量不断增加
C.图中f→g变化趋势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D.c点溶液中Na+和SO42﹣的个数比是1:1
【解答】解:(1)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能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故答案为:2NaOH+H2SO4=Na2SO4+2H2O。
(2)d点溶液pH小于7,表示溶液呈酸性即硫酸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有硫酸钠和硫酸,故溶液中的阳离子是:Na+、H+,故答案为:Na+、H+。
(3)图中V点表示溶液温度最高点,即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因此图丙中V的数值最接近12,故答案为:12。2-1-c-n-j-y
(4)根据pH变化曲线可知:该反应是将硫酸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在f点时温度最高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来源:21cnj*y.co*m】
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g点所示表示硫酸过量,溶液中pH<7溶液呈酸性,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故该项错误;
B.图中c→d变化,是完全反应后继续向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数量会不断增加,故该项正确;
C.f→g温度逐渐降低,是因为加入的稀硫酸使溶液温度降低,同时完全反应后,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故该项错误;
D.c点时pH=7溶液呈中性,说明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硫酸钠化学式为:Na2SO4,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个数比是2:1,故该项错误。
故选:ACD。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共16分)
28.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A试管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碳酸钠溶液显   性。
(2)B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D试管中产生的明显的现象是   。
(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上述四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烧杯内,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上层为红色溶液。为处理废液,将烧杯内混合物过滤后,向红色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一定没有的溶质为   (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 B.氢氧化钙 C.氯化钙
继续加稀盐酸至溶液颜色恰好消失,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除酚酞外)。
【解答】解:(1)A试管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故填:碱。
(2)B试管中有气泡产生,是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填:Na2CO3+2HCl═2NaCl+H2O+CO2↑。
(3)C试管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OH)2═CaCO3↓+2NaOH。
故填:Na2CO3+Ca(OH)2═CaCO3↓+2NaOH。
(4)D试管中,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产生的明显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故填:产生白色沉淀。
(5)将烧杯内混合物过滤后,向红色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进一步说明滤液中一定没有的溶质为氢氧化钙、氯化钙。
继续加稀盐酸至溶液颜色恰好消失,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氯化钠。
故填:BC;氯化钠。
29.(2022 盐池县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酸与碱发生的中和反应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江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0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又倾倒了一些稀盐酸之后,她想起还没有加入指示剂,于是又补加了几滴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仍呈无色,于是她认为此时恰好完全反应,而小明同学认为也可能是酸过量,你认为小明这样猜想的理由是   。为了确定小江还是小明的猜想正确,实验设计如下表,请将下表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小明的猜想成立(酸过量)
(2)经同学们讨论帮助,小江同学按照图a进行实验,加入约20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色,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从而证明了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反应方程式    ,并利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pH变化如图c所示,A点时,烧杯里溶液的溶质为  。
(3)图b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知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
【解答】解:(1)加了几滴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仍呈无色,溶液可能呈中性或酸性,溶液可能呈中性就是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可能呈酸性就是加入的稀盐酸过量,小明的猜想成立即酸过量,可以利用酸的通性来检验,取样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或取样加入镁等活泼金属:有气泡产生;或取样加氧化铁,氧化铁溶解,溶液由无色逐渐变黄色;或取样加入碳酸钠、碳酸钙,有气泡产生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小江同学按照图a进行实验,加入约20mL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故填: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呈中性;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A点时,溶液pH值大于7,说明溶液呈碱性加入的稀盐酸不足,氢氧化钠过量,故溶液中的成分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或NaOH和NaCl);
(3)由图可知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故答案为:(1)发现溶液仍呈无色,溶液可能呈中性或酸性;取样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
(2)NaOH+HCl=NaCl+H2O;氢氧化钠和氯化钠(或NaOH和NaCl);
(3)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30.(2021春 天宁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某活动小组为验证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设计并进行以下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分别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相同10mL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和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全部加入锥形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打开弹簧夹K1、K2,观察实验现象
(1)B中短导管可使集气瓶内外气压保持一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
(2)实验过程中,根据现象    ,说明实验室吸收二氧化碳适合用氢氧化钠饱和溶液;
(3)实验中,把B中的水更换为    溶液,则可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4)实验后,从A中锥形瓶内取出适量溶液,倒入试管中,设计实验证明该溶液中仍含有氢氧化钠的实验需要使用的试剂是    。21cnjy.com
A.无色酚酞试液 B.氯化钡溶液 C.氢氧化钙溶液 D.稀硫酸
【解答】解:(1)B中的短导管可使集气瓶内外的气压保持一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当二氧化碳被碱液吸收,装置内外形成较大的气压差,能将水压入A、C中,以达到实验目的;故答案为:利用压强差将水压入AC装置;
(2)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因此氢氧化钠的饱和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较多,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较少,因此A中的压强变化大,进入的水较多,C中的压强变化小,进入C装置中的水较少,说明实验室吸收二氧化碳适合用氢氧化钠饱和溶液;故填:进入A装置中的水较多,进入C装置中的水较少;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氯化钙或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或碳酸钡沉淀,因此把B中的水更换为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通过产生白色沉淀,可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故填:氯化钙或氯化钡;
(4)证明从A中锥形瓶内取出的溶液含有氢氧化钠,可以先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除去生成的碳酸钠,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故加入氯化钡排除对氢氧化钠检验的干扰,然后滴入无色酚酞,若变红,则可证明含有氢氧化钠;或加入稀硫酸,若无氢氧化钠,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立即产生气泡,若有氢氧化钠,硫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无现象,然后再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泡,通过产生气泡的情况也可以证明氢氧化钠的有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加入氢氧化钙,无论有无氢氧化钠都会立即生成白色沉淀,无法证明氢氧化钠的有无;
故选:AB或D。
四.解答题(共3小题,共22分)
31.为了测定某品牌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明取10克食用纯碱样品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进行如图甲实验,实验前后,均需往装置中缓慢通一会儿氮气.(样品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氮气不参与任何反应)
(1)实验前,先往A装置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   .
A、避免容器中的空气对实验干扰
B、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C、将反应产生的CO2气体全部赶到C装置中
(2)纯碱样品与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产生的CO2气体的质量是   克.
(3)随着纯碱样品与稀硫酸反应,C装置增加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Na2CO3+H2SO4═Na2SO4+H2O+CO2↑)
(4)若将稀硫酸换为浓盐酸,实验中C装置增加的质量会偏大,请说明理由   .
【解答】解:(1)实验前,先往A装置通入一会氮气的目的是排净瓶内空气避免装置内原有的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干扰;www.21-cn-jy.com
(2)由图可知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3.52g;
(3)设纯碱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44
x 3.52g

x=8.48g
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100%=84.8%;
(4)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气体被C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造成实验中C装置增加的质量会偏大.21教育网
故答案为:(1)A;
(2)3.52;
(3)84.8%;
(4)浓盐酸中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
32.三位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www-2-1-cnjy-com
(1)小敏的方法可用如下流程表示,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选填序号).
A.酒精灯、漏斗、玻璃棒 B.漏斗、玻璃棒、烧杯 C.酒精灯、试管、玻璃棒
[样品10克][滤渣5克][滤渣2.1克]
(2)小华取10克样品,用如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结束后,测得B装置质量增加了4.6克,根据上述数据,算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发现与事实严重不符,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
(3)小军用如图乙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20克稀盐酸加入到1.25克样品中,生成的CO2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丙.已知本实验条件下CO2的密度为1.8克/升,求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4)求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解:(1)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第二次加盐酸,滤渣继续减少,说明第一次中盐酸完全反应且碳酸钙有剩余,可知50g盐酸完全消耗5g碳酸钙,而第二次减少的质量为2.9g,说明碳酸钙完全反应,剩余滤渣的质量就是石灰石样品中杂质的质量,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79%;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烧杯;故填:79%;B;
(2)碱石灰能吸收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B中吸收二氧化碳中带出的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所以算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发现与事实严重不符;故填:B中吸收二氧化碳中带出的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
(3)二氧化碳的质量=1.8g/L×0.244L≈0.44g,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0.44g
x=1g
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100%=80%;
答: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80%;
(4)采用小敏的.根据小敏的步骤可知,反应掉5g碳酸钙需要盐酸50g,小军的步骤是将20g稀盐酸加入到1.25g样品中,此时20g稀盐酸是过量的,所以应该用小敏采集的实验数据计算.
已知量取50g盐酸,对应的碳酸钙质量为10g﹣5g=5g,再用化学方程式即可求得氯化氢的质量,设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5g 50g×y
y=7.3%
答: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7.3%.
33.向含CuCl2和HCl的100克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200克,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Cu(OH)2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2)试通过计算确定m1的值(列式计算)
(3)M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答】解:
(1)P点时HCl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而氯化铜没有反应,所以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CuCl2和NaCl。
(2)设生成9.8g氢氧化铜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CuCl2+2NaOH=2NaCl+Cu(OH)2↓
80 98
10%x 9.8g

x=80g
则m1=40g+80g=120g
(3)M点为恰好完全反应,设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根据钠元素守恒可得关系式为
NaOH∽∽∽∽∽NaCl
40 58.5
120g×10% y

y=17.55g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8.3%
故答案为:(1)CuCl2和NaCl。(2)120。(3)8.3%。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21世纪教育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