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四单元第二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人教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四单元第二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人教版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3-22 19:5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1.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提示:北宋时期民族阶级矛盾尖锐,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缓和矛盾维护统治,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它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教材P53[学思之窗],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提示:问题:士兵素质低下,军队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原因: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实行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2.宋代科举考试科目
提示:宋代科举考试科目大体上可以分为进士、明经诸科、制科、武举等几类。在这些科目中,以进士科的地位最为显赫重要。进士科考试内容包括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重点则在诗赋和策论方面。阅读教材P52第3、5至7自然段并结合材料分析探究。
材料 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北宋初期的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负担轻重不同的差役。
(1)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提示:特点:不抑制土地兼并;按照户等负担差役;豪强有免税权。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赋役不均,逃避赋税的现象严重;政府赋税收入大幅减少,财政困难。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2)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提示: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3)青苗法实行的初衷是什么?
提示: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不至于缺乏种子和粮食,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4)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两项措施在宋代起到了近代“文明国家”银行的作用,你认为应该是指哪两项措施?
提示:青苗法和市易法。1.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提示:(1)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2)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3)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4)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5)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阅读教材P53第6至9自然段,结合材料,探究分析。
材料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1)根据材料,请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提示: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升迁重科名资历。
(2)王安石变法为什么要废除明经诸科?设明法科有什么意义?
提示:原因:明经诸科侧重死记硬背,所选拔出来的人才无法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意义:明法科专考律令和断案,有利于培养大批有用人才,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和选拔人才的又一进步。(3)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整顿太学措施有什么特点?
提示:培养选拔人才注重实用性。
(4)结合今天的教育改革,思考王安石变法中关于科举的措施有哪些值得肯定?
提示:①改革考试的内容,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取消华而不实的诗赋,考查学生理解、领悟能力。
②要求学生联系当前实际,考时务策,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③贯彻择优录取原则,取消富贵豪门子弟的特权。2.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1)统一思想。
(2)为变法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