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二单元第二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人教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二单元第二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人教版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3-22 19:5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1.统一度量衡的意义
提示: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2.对商鞅变法在思想、文化上的措施的认识
提示:焚烧诗书的实质是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要是为了适应政治上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而实行的。然而,“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们的思想,对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阅读材料P23第2、3自然段,结合P23“奖励耕织”图并结合下面图片,探究思考:
(1)“废井田,开阡陌”有什么作用?
提示: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有军功者,各以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指出商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根本着眼点,并对这一思想作简要评论。
提示:经济思想:重农抑商。
根本着眼点:使农民附着在土地上,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评论:①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七国之中实力最强者,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②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予以压制,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到封建社会晚期愈加严重。“开阡陌封疆”: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
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
“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
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
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1.结合P24“历史纵横”和下面图片,进行探究:
(1)材料反映的问题是什么?
提示: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为秦国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秦国为此建立了以奖励军功为中心的什么制度流传后世?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
提示:二十等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2.阅读教材P24第2、4自然段及材料进行探究思考:
(1)阅读教材P24第2自然段并结合材料
商鞅在秦国全境建立社会基层组织,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互相监督,对不告发犯罪的、隐藏罪犯的人要腰斩。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登记,建立户籍,对隐瞒户口、逃避赋税的严惩不贷。基层官吏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管理居民,按户按人口征收赋税。
分析:严密的户籍制度与富国强兵有什么关系?提示:通过户籍和连坐、告奸制度,农民被纳入政府严密控制之下;户籍制度是赋役的征收依据;赋税是强兵的保证;赋税也是支付官吏薪俸的保证。发展生产所获得的财富就这样使秦国强大起来了。官僚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实行使秦国强大起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2)阅读教材P24第2自然段并结合下列材料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分析思考:连坐法在商鞅变法时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提示:特点:与什伍相结合。目的: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控制。(3)阅读教材P24第4自然段并结合材料探究: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缮、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提示:原因:“六虱”是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推行。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1.商鞅变法的特点
提示:(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4)推行力度大:采取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变法得以推行。
(5)成效最明显: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2.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提示:(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