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溜 索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滇西(diān) 马鬃(zōng) 瞟一眼(piáo)
B.大惑(huò) 咧开(liě) 黏汗(nián)
C.盘桓(huái) 脑髓(suǐ) 俯身(fǔ)
D.呼哨(shào) 裤腰(kù) 脖颈(jǐng)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倾刻 漫声 撒泄 歪身
B.迟疑 探视 例外 闷雷
C.翅膀 彷佛 铃铛 天际
D.倒垂 蓦地 决壁 扭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那个小孩战战兢兢地走在冰上,唯恐摔倒。
B.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首当其冲,驰下山来,冲入敌营。
C.游客徜徉其间,头顶上的樱花纷纷扬扬散落,美妙极了。
D.赵奶奶刚迈出家门,就脚下一滑,摔在院里动弹不得。
4.[2020·绥化改编]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地摊经济放开以来,我们小区窝在家里的人数比起放开以前减少了一倍。
B.小强和小刚参加学校的乒乓球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他终于夺得冠军,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C.中国高铁正在积极走出国门,谁也不会否认它将来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D.学校的几名老师带领我们游览了巧夺天工的张家界大峡谷。
5.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颗芝麻粒儿。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
A.因为,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坚实步履证明了人类的伟大、理想的崇高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同时,他们更深深地感谢:山,多亏您提供了大展雄姿的舞台
D.山却缄默不语——因为它知道,衬托别人、奉献自身是光荣的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怒江东岸的傈僳族村寨拉马底村被怒江一分为二,一条距江面30米、长100多米的索道,是来往两地的桥梁。邓前堆是这里的村医,为了给村民治病,28个寒来暑往,他背着药箱过溜索来往于怒江两岸,出诊5 000多次。“我有一点医疗技术,就想干好这份工作。”邓前堆的想法很简单。
材料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部门把宣传典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邓前堆实现“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的朴实心愿。
材料三 11月23日,云南怒江拉马底“索改桥”工程建成通车。
(1)学校准备派校园小记者去采访邓前堆,请你准备好三个采访问题。
(2)邓前堆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的光荣称号,请你为他拟写一段颁奖词。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峡 谷
阿 城
①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②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③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④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知去向。
⑤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⑥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声,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⑦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褪,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⑧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⑨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⑩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7.阅读小说第①~⑥段,思考作者在描写峡谷时着力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3分)
8.小说中多次写到鹰,从文中找出写鹰的句子并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补全下面的表格。(3分)
写鹰的句子 作者的意图
第一次 ① ④
第二次 ② ⑤
第三次 ③ ⑥
9.品析选文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
10.请从外貌、举止和性情等方面分析小说中“骑手”的人物形象。(3分)
11.本文与课文《溜索》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
1. B A项,“瞟”应读“piǎo”;C项,“桓”应读“huán”;D项,“颈”应读“gěng”。
2. B A项,“倾刻”应为“顷刻”;C项,“彷佛”应为“仿佛”;D项,“决壁”应为“绝壁”。
3. B “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此处应用“一马当先”。
4. C A项,搭配不当,减少不能用倍数,可将“一倍”改为“一半”;B项,语义不明,“他”是指小强还是指小刚,表意不明,可将“他”改为“小强”或“小刚”;D项,用词不当,“巧夺天工”的意思是“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不能用来形容自然形成的张家界大峡谷。
5. B
6.(1):①您可以给大家说说溜索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吗 ②请问现在怒江“溜索桥”的情况怎样 ③“索改桥”之后,您和当地村民有什么感受
(2):肩背药箱,紧抓绳索,使劲蹬腿,紧扣在铁索上的滑轮瞬间向彼岸溜去。身下30米,是奔腾的怒江。陡峭的山路上,他出诊5 000多次。28年来,他的行医之路与那条溜索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一直希望,村里能架起一座通车的桥。他,就是“全国敬业奉献模范”邓前堆。
7.
险峻、奇特、僻静。
8
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②那鹰却忽地不知去向 ③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④为骑手的出现提供独特的背景 ⑤暗示骑手来了 ⑥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9. 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骑手割肉、吃肉的情形,刻画了骑手不拘小节、粗犷豪爽的性格。
10.
①外貌: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散发着自然质朴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小节,粗犷而又富有野性。
11.
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文章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作为行文线索,使情节更加集中。②在《峡谷》中,“我”是神奇峡谷和质朴边民的见证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主题更为鲜明;在《溜索》中,“我”是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暗示主题。③两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我”字,好像每位读者都是这个“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