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时训练: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时训练: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5 15:5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邹忌(zōu)  谤讥(bàng) 朝于齐(cháo) 昳丽(yì)
B.进谏(jiàn) 期年(jī) 孰美(shú) 面刺(chì)
C.窥镜(kuī) 弗如(fó) 数月(shuò) 暮寝(qǐn)
D.间进(jiàn) 衣冠(guàn) 旦日(dàn) 朝廷(tí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旦日,客从外来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6)能谤讥于市朝
(7)时时而间进
(8)期年之后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能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能谤讥于市朝 皆朝于齐
C.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门庭若市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齐/国之美丽/者也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5.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重到轻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6.默写填空。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朝廷之臣      ,四境之内          :由此观之,        。
(2)群臣吏民           ,受上赏;         ,受中赏;        ,        ,受下赏。
(3)燕、赵、韩、魏闻之,  。此所谓       。
(4)文中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        ;
        ,        。
(5)文中直接描写邹忌相貌的句子是:        ,        。
7.文学常识填空。
《战国策》是一部    体历史著作,是西汉    (人名)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记录了  。
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徐公何能及君也
(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9.用“/”标出下列语句的朗读停顿。(每句限标一处)
(1)暮 寝 而 思 之 
(2)宫 妇 左 右 莫 不 私 王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11.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12.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什么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
[注] 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时时而间进
(3)自子之居即墨也
(4)封之万家
14.请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吾 使 人 视 阿 田 野 不 辟 人 民 贫 馁
1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16.根据甲文内容填空。(2分)
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    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        想到齐威王被蒙蔽,以小见大,极具说服力。
17.从甲、乙两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举措有关 请概括作答。(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晋文公攻原①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 ”乃降公。
[注] 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遂与大夫期十日   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 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 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 男有分,女有归
1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不 去 是 亡 吾 信 也 得 原 失 信 吾 不 为 也
20.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 请说明理由。(3分)
1.A B项,“刺”应读“cì”;C项,“弗”应读“fú”,“数”应读“shù”;D项,“冠”应读“guān”。
2.(1)长,这里指身高。
(2)第二天。
(3)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4)确实。
(5)当面指责。
(6)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7)常常,不时。间或、偶然。
(8)满一年。
3.A
4.C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齐国/之美丽者也”。
5.B 根据说话人的身份、语气和句中的词语来判断。
6.(1)莫不私王 莫不畏王 莫不有求于王
王之蔽甚矣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书谏寡人者 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3)皆朝于齐 战胜于朝廷
(4)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
(5)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7.国别 刘向 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8.(1)比得上。
(2)同“熟”,仔细。
(3)偏爱。
(4)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9.(1)暮寝/而思之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10.(1)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
(2)(邹忌)仔细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11.人很容易受到蒙蔽,要辨别真伪,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言之有理即可)
12.示例: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言之有理即可)
13.(1)偏爱。
(2)间或、偶然。
(3)主管,主政。
(4)封赏,赏赐。
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要在疏通句子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但)我派人前去阿地察看,(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根据意思划分即可。
[答案]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15.(1)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并使我听到的人,可得下等奖赏。
(2)这是你用丰厚的礼品买通我的近臣来称赞你啊!
16.生活琐事 自己受蒙蔽(意思对即可)
17.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求真务实,赏罚分明。(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主管即墨以来,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看到)土地开辟,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近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阿地察看,(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这是你用丰厚的礼品买通我的近臣来称赞你啊!”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曾经替他说好话的近臣。于是大臣们惊恐害怕,不敢再弄虚作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强盛(的国家)。
18.A
19.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20.示例一: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更因为讲信用得以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示例二:不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应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示例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鸣金撤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以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耗尽了,您暂且等一等吧。”晋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为期),(如果)不离开,(这)是失去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却失去信用,(这样的事)我不做。”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可以不归顺(他)吗 ”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可以不归顺(他)吗 ”于是(也)归顺了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