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时训练: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时训练: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5 15: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一、积累·运用(4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 甲 (夸夸其谈 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 乙 (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读时须全神贯注,zīzī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jiáo蜡矣。
(1)从括号中为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2分) 
甲:          乙: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狡黠(  ) 诘难(  )
(3)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zīzī(   )不倦 味同jiáo(  )蜡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4分)(  )
A.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B.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惟妙惟肖。
C.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D.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
A.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B.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紧张。
C.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就,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D.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表层含义,更要透过文字进入作品意境,体验阅读的快乐。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
①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子弟帖》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②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
④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⑤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不消化。
A.④⑤①③② B.⑤③②④①
C.⑤①④③② D.④③①⑤②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这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陶渊明”。
C.“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这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复句。
D.“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
6.名著阅读。(7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事。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里,赔钱度日。况且弟年将五十,又无子息,只有一个小女,还不曾许字人家,思量不如告假返舍,料理些家务,再作道理。
这是《儒林外史》中     (人名)出场的开场白。
(2)以下人物不是出自《儒林外史》的是(4分)(  )
A.牛辅  B.王冕  C.严贡生  D.胡屠户
7.我们身边有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现象,如歇后语、谐音、避讳等。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语言现象。(14分)
(1)[歇后语解读] 请从以下三个歇后语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进行解读。(4分)
①竹篮打水——一场空 
②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③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示例]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解读:比喻那些假装好意,却暗藏坏心的人。
(2)[谐音辨析] 下列句子中没有谐音现象的一项是(4分)(  )
A.小玲在门上倒贴“福”字,妈妈高兴地说:“福到啦!”
B.除夕夜,爷爷看到饭桌上的必备菜——鱼,捋捋胡子,笑着说:“年年有余啊!”
C.中秋佳节,桂花飘香,圆月当空,妹妹吃着月饼说:“真是花好月圆啊!”
D.婚床上摆上枣子、花生、桂圆、瓜子,寄寓着“早生贵子”的美好祝福。
(3)[避讳探讨] 古代有许多避讳的语言现象,如称“老人去世”为“老了”或“升仙了”,称“上厕所”为“解手”。唐代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将“民”改称“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避讳现象 (6分)
二、阅读·理解(17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深”得下去,才能“升”得上去
①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事业发达,步步高升”也是人们之间喜用的祝福语。正常的人在人生的目标追求中都是希望“升”的,希望升职务、升地位、升薪水、升能力、升品质、升影响,一句话,希望与“升”有缘。同“升”结伴,不断地超越过去,最好是“升”得超越他人,“升”得出类拔萃,备受社会的尊重和赞赏。
②然而,不是想“升”就可以“升”的,更不会毫无条件地拔地而起、扶摇直“升”。“升”需要深入、深耕、深造,需要深学、深探、深究,需要养成“深”的功夫、“深”的习惯、“深”的品质和“深”的作风。
③只有“升”的想法没有“深”的行动,“升”的想法只会是空中楼阁;虽有“深”的行动但“深”得不实不透,“升”的想法也只是一个美丽的画饼。只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生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的。向往成为博学之才,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却浅尝辄止或“蜻蜓点水”,学问是永远不会沾边的。盼望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干起活来怕苦怕累,要么半途而废,要么点到为止,生活能够原地踏步就是一种万幸。一句话,没有投入,没有付出,没有坚守,没有沉得住气的定力,没有俯下身子扎进去的深度实践,“升”的期待只会是水中的月亮和镜中的花朵。
④“升”的愿望一旦和“深”的表现结为连理,“升”的景况不是“旭日东升”,也是“冉冉升腾”。西汉时期的匡衡,家境贫寒,便“凿壁偷光”,借着墙缝中隔壁邻舍的一缕烛光读书,终于学有所成,被封郎中,迁博士。               那些声名远播的成功人士,无不是拥有追本溯源、寻根究底、深挖细究的“深”劲头,拥有不弄清楚、不搞明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锋利和梅花的清香需要磨砺和苦寒才能换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说的是任何奇迹的出现必须要坚持不懈去努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到了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创造不出的神话。这些名言俗语,实际上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升”与“深”的关系。
⑥“升”是朝上走、向上伸,“深”却是向下沉、往下扎。“深”与“升”,朝向截然相反,但却是相得益彰、相反相成:只有“深”得越下,方可“升”得越上;只有“深”得越厚实,才能“升”得越茂盛。“升”是“深”的结果与景象,“深”是“升”的前提与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基实才能托起高楼,只有“深”得扎实,才有高高“升”起的可喜局面。这就是“升”与“深”的辩证法。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4分)
9.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说的是任何奇迹的出现必须要坚持不懈去努力。
10.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1.请为第④段的空缺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5分)
1.(1)甲:高谈阔论 乙:推敲细思
(2)xiá jié
(3)孜孜 嚼
2. B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用在此处与“施工技术”搭配不当。
3. D A项,语义重复,“真知灼见”和“意见”语义重复,可删掉“的意见”;B项,搭配不当,“任务”和“紧张”搭配不当,可改为“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工期十分紧张”;C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
4. D 文段是谈论读书方法的。④句承接前文,由事物发展的渐进过程引出读书,为第一句;③句用类比的手法,进一步论述书要一点一点地读,为第二句;①句引用名言加以论证,为第三句;⑤句从反面补充论述,为第四句;②句总结,放在最后。故正确的排序为④③①⑤②。
5. B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不求甚解这句话”。
6.(1)鲁编修 (2)A
7.(1)(示例一)竹篮打水——一场空
解读: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劳而无功。
(示例二)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解读:比喻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
(示例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解读:比喻心里有苦楚,但是无法向他人诉说。
(2) C A项,倒贴“福”字,谐音“福到”;B项,除夕夜的必备菜——鱼,谐音“年年有余”;C项,无谐音现象;D项,枣子、花生、桂圆、瓜子,谐音“早生贵子”。
(3)示例: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封建时代,由于封建统治秩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人们对皇帝、长官、圣贤以及尊亲长辈等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来,而用别的字或别的方式(如空字或缺笔)表达。语言方面主要是避讳不吉利的字眼,如“死”“病”等。古代的禁忌涉及各个方面,其核心是躲避不祥,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古往今来许多禁忌都带有浓厚的迷信成分,给古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给今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造成一定的难度。不过,由于避讳具有很强的时限性,这也为后人鉴定文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8.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寻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标题和结尾段都有体现。
[答案] 只有“深”得越下,方可“升”得越上;只有“深”得越厚实,才能“升”得越茂盛。(或:“深”得下去,才能“升”得上去。)
9. 本题考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思,说明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最后指出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答案] “任何”有“毫无例外,一律如此”的意思,强调了“坚持不懈去努力”是奇迹出现的唯一途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10.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来回答。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一般是证明前面的观点,论证的内容可从前文找出。
[答案] 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深’得下去,才能‘升’得上去”的论点,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11. 本题考查补充论据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论据的类型,然后从自己的日常积累中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紧扣论点,概括叙述。根据题目要求和语境可知,需要举名人事例,明确围绕哪方面去写,用精练的语言叙述即可。
[答案] 示例:李白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锲而不舍地学习实践,终于成了一代“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