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时训练:课外古诗词诵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时训练:课外古诗词诵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5 15:55: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B.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C.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全词即景生情,语言风趣幽默。
B.《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杏花疏影”写所见,“吹笛到天明”写所闻,有色有声,质朴自然,不见矫揉造作之迹。
C.《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北方失地的政治理想。
D.《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明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古今幽恨几时平”更是点明主旨,抒发了情感。
3.名句默写。
(1)苏轼的《定风波》中,与小序中的“已而遂晴”这一眼前实景相照应的句子是:           。词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
(2)陈与义在《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追忆当年夜饮情景的句子是:        ,       。词中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察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
(3)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的句子是:       :      ,       词人运用想象、象征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句子是:        ,     ,      。
(4)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中,与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        ”一句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的情景,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受。
二、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
[宋]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小序交代了关于这首词的哪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
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词中还有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词人的这种人生态度
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
7.这首词写苏轼在路途中遇雨一事,但他从中感悟人生,从而写到自己的处事态度,这属于哪种写作手法 试做简要分析。
8.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挂怀,“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的味道,又增加了一丝挑战的意味。
B. “竹杖芒鞋”句写词人凭竹杖穿芒鞋从容前行,“轻胜马”传达出一种不惧苦难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C. “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说傍晚西斜的太阳已出现,这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传达的情感相似。
D. 末尾“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词人所遇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9.这首词上片以“   ”字领起点题,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片返回现实叙“夜登小阁”之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       之感。
10.“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颇为后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11.在词中,围绕“闲”的心绪,词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2.词人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13.词人在这首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请简要分析。
14.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进行简要分析。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句“转”“又”两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了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16. 散文家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结合本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清]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7.这首词通过刻画“    ”“    ”“    ”“    ”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古今之悲。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
B.“北风吹断马嘶声”中,“北风”言明时节为秋季。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C.“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温馨的边塞夕照图。
D. “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词人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19.探究诗词“景”与“情”的关系,是诗词鉴赏的一种方法。试分析词中描写了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 D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2. D 纳兰性德是清代词人。
3.(1)山头斜照却相迎 一蓑烟雨任平生
(2)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3)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 欺人奈何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 清光更多
(4)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北风吹断马嘶声
4.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词人当时的心情。为后面表现词人不惧风吹雨打张本。
5.
表现了词人不避风雨、不畏坎坷、听任自然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词语:莫听、何妨、谁怕。
6.一切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7.以小见大。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却表现了词人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8. C “山头斜照却相迎”表现了词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却有一些人生向晚的悲凉之意。二者传达出的情感不同。
9.忆 无限世事沧桑
10.
这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借杏花疏影的静景和吹笛到天明的动景,情景交融,描写了词人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饮酒弄笛的情形。
11.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12.寄寓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13.词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想象把酒问嫦娥:白发不请自来,不是欺负人,又是什么 接着想象自己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14.词人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斫去桂树”,寓有扫清朝廷阻碍北伐的投降力量,收复失地的宏愿。
15. A 
16.辛弃疾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在这首词中,“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让我们似乎聆听到一位爱国臣子对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血泪哭诉。“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祖国美好河山无限热爱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气势。
17. 北风 晚烟 戍垒 斜日
18. C 
19.这首词描写了塞外深秋的北风、马嘶、晚烟、戍垒、斜日、关城,构成一幅萧索、寂寥、荒凉、破旧的塞外风光图。抒发了词人感慨天高地远、古今浑茫、世事无常的怅惘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