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山水画的意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渲染(xuān) 真挚(zhì) 夔门(kuí)
B.赋予(fù) 惆怅(zhàng) 灵魂(hún)
C.朝霞(zhāo) 意匠(jiàng) 浮光掠影(liè)
D.暮霭(ǎi) 惨淡(cǎn) 重头戏(zhòng)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遥望 尤其 枝叶茂盛 耳熟能详
B.崇高 造化 情寓于景 苦心经营
C.博斗 熟悉 富丽堂黄 朝朝暮暮
D.气概 宇宙 金碧辉煌 孤帆远影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千方百计地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
B.“我一只手就能把一千斤的大石头扔过城墙去。”大力士胸有成竹地回答。
C.妈妈常常身临其境地为我着想,对我要求严格但不苛刻。
D.新媒体阅读看上去信息量大、方便快捷,但是事实上却无法避免浮光掠影、一扫而过的弊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家长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才能避免孩子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B.由于特定的土壤要求、复杂的制作工艺,使得君山银针数量有限。
C.不但他在诗词方面造诣很深,而且对书法、绘画也很有研究。
D.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绘画,是画给人看的,通常被称作视觉艺术。 给欣赏者呈现了一个完整鲜明而又可感的艺术境界。这种凭借视觉而引起他种感觉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联觉,也有人叫作通感。
①于是,一艺而兼众妙,仅仅作用于人们的眼睛的绘画,却似乎占据了人们的全部感官。
②通过画家的写形绘色,人们仿佛可以听到鸟鸣蛙唱、流水叮咚,似乎可以嗅到花香阵阵、芳草袭人。
③然而优秀的作品,并不停留于观者的视觉。
④也好像能够触摸到石坚雪寒、山温水软。
A.②④③①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6.综合性学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本身也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摘取唐人诗句为画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用。一次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众人都画马和花,只有一人画了几只蝴蝶追逐马蹄,宋徽宗非常满意。
宋徽宗为什么对“画了几只蝴蝶追逐马蹄”的构思感到满意
(2)下图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诗仙李白唯一存世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品的字体属于草书,用笔纵放自如,参差错落,意态万千。
B.作品的字体属于篆书,笔法瘦劲挺拔,浑厚朴茂,端庄秀美。
C.作品的字体属于草书,笔法瘦劲挺拔,浑厚朴茂,端庄秀美。
D.作品的字体属于篆书,用笔纵放自如,参差错落,意态万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李可染
①“似奇而反正”,是中国书画结构的规律。奇是变化,正是均衡。奇、正相反相成,好的构图要在变化中求统一。比如说画面一边东西很多、很实,一边东西很少、很虚,但看起来不偏不倚均衡统一。所以说,好的构图像一杆秤,秤上称五十斤柴草,体积很大,另一边是秤砣,体积很小,但提起来两边均衡。
②古人说:“既得平正,须得险绝。”八大山人的画构图很奇,但又有庄严的感觉。所以,画面上主要的东西一定要安排适当的位置。一般说来,主要的东西不要放在正中,要靠边一些,但又要使人感到整体画面的平衡,形象地说就是“要像秤,不要像天平”。
③山水画表现的景物比较大,相对来说,透视关系不能大。如果你要画泰山,但你近处有一棵小树,按透视来看,它可能比泰山还高,这怎能表现出泰山的雄伟呢 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常常在一些拙劣的风景照片中看见这样的构图。所以画大场面时要把透视关系缩至最小,最好把中景作为近景,这样远近、大小的差别就会减少。
④漓江的山水甲天下,如不苦心经营,构图就很难搞好。漓江两岸都是如笋的尖峰,你坐东岸画西岸,下边是江,上边是山;你坐西岸画东岸,也是下边是江,上边是山;有人画了二十层山,却感到只有一层,只能得到水平线上的一排景物,显得非常单薄。江山堆砌,没有曲折、深度和层次,看来也很平常,就难成好构图。
⑤北宋郭熙主张山水画要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强调山水画“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正因为如此,他十分重视画面的深度:画远山远林都是很认真的,画两棵树,后面又插一棵淡树,使人从近树透过去能见到远树,有纵深感、很丰富。
⑥《清明上河图》是手卷,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画在构图上容易形成一字排列,但是这幅画一点也不使人感到“平”。景物安排十分巧妙,角度灵活多变,一开始,那些路、村庄、街道都可以深进去。画船,有平列的船,也有纵置的船,把水面推远过去即有空间,这种构图自然引人入胜。
⑦纸是平面,上下推垒、左右分列都很容易,但表现出前后纵深就需要苦心经营。要在最小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最好能找出一个上下、左右、前后可以连接起来的角度,形成一个明确具体的空间深度,其中还要有些曲折和穿插。
⑧一张纸与大自然相比,即使是一张丈二匹,也仍然是很小的,因此要珍惜画面。我常说一寸画面一寸金,内容值得用一寸的地方,决不能让它占一寸半。有人作画,让极不重要的部分,如不起什么作用的地坡占很大面积,或留出毫无意义的空白,这都是不懂构图的。
⑨杜甫赞李白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艺术绝不是某一事物的图解和说明,而是艺术家在深入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在不能自已的激情下,通过高度的意匠加工创造出的珍品。艺术经过意匠加工,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达到“诗美”的境,风雨鬼神都为之惊心落泪,何况是人。艺术动情力之大,感人之深,以至于此。
(选自《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7.通读全文,根据作者论述的观点为全文拟写一个恰当的题目。(3分)
8.“好的构图”要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9.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10.文章开头把“好的构图”说成是“一杆秤”,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答出三点即可)(3分)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②段引用古人的话简要分析了整体画面的平衡主要取决于画面上主要的东西位置要安排恰当,切忌放在正中。
B.作者在第④段中以画“漓江的山水”的构图论证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不能大”的观点。
C.文章内容充实,论证有力,恰当地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论点。
D.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1. D A项,“渲”应读“xuàn”;B项,“怅”应读“chàng”;C项,“掠”应读“lüè”。
2. C “博斗”应为“搏斗”,“富丽堂黄”应为“富丽堂皇”。
3. C “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用在此处不恰当,此处应用“设身处地”。
4. D A项,否定不当,可将“避免”改为“使”;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删去“由于”或“使得”;C项,语序不当,“不但”应放在主语“他”之后。
5. D 此题考查排列句子顺序的能力。解答句子排序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所给句子,然后根据内容和语境来判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时候,句中会有很明显的提示性词语,要抓住这些关键信息。通读所给的四个句子,由③句中的“视觉”可知,③句紧承横线前面的句子,故③句排在最前面,由此排除A、C两项;①句是总结句,故排在最后,由此排除B项。
6.(1)
因为这种构思真正表现出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蝴蝶追逐马蹄,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为马蹄踏花飘起一股香味,意境立现。
(2)A
7.
好的构图要在变化中求统一
8.
①主要的东西位置要适当;②透视关系要处理好;③画面要有深度;④要珍惜画面。
9.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清明上河图》构图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好的构图要重视画面的深度”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10.
①用读者熟悉的事物导入,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运用比喻论证,使文章生动形象;③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中心论点;④引出下文的论述。
11. B 第④段,作者用“漓江的山水”的构图论证了“江山堆砌,没有曲折、深度和层次,看来也很平常,就难成好构图”的观点,不是论证“山水画中透视关系不能大”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