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花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画用笔的方法有所了解,并通过运笔练习掌握基本笔法,体验行笔过程中的提、按、顿、挫及转折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的技法练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行笔的变化,将曾经学习掌握过的中国画基本用笔方法(如:中锋、侧锋、逆笔、顺笔、拖笔),通过画兰花的练习学会综合运用,同时通过对水墨变化的体验了解、欣赏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笔墨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中的花卉均为中国传统道德与美德再现,中国文人历来以花草寄托高尚的情怀与美好的向往。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及画面中落款的内容,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美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2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花鸟画创作的基本知识,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在中国画中“缘物寄情”的艺术特色,学生对中国画的了解比较肤浅,虽然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通过《画家齐白石》一课接触到了中国写意花鸟画内容,但是对掌握中国画笔墨技巧及提高对中国画的审美感受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将在老师的引领指导下,初步尝试中国画用笔的技巧和用水、用墨的变化,在教授学生技巧和构图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绘画内容的理解,突出“品格”二字,并且由浅入深的进行技法练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受完成作品,切忌一味的描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尝试花鸟画的基本笔墨技法,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重点内容示范,同时通过范画与图片介绍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
本课中介绍的花卉所反映的品格是怎样从作品中体现的?使学生体会、领悟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出自道教祖师“广成子”为指点黄帝所题,提倡人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并能在自然中得到感悟,学会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世界观反映在艺术创作上的“缘物寄情”和拟人化的创作手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引入新课
(教师)
电脑展示图片
1、请同学们重温这些并不陌生的诗句,想一想这些诗句除了描述了此种花卉的外形、习性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寓意?
2、中国人将生活中的植物赋予感情,并在艺术创造中表现出极高的文化品位,比如说:清香、清韵、暗香、香远等经常出现在中国书画作品中。
(学生)
欣赏作品
学生分组讨论
回答问题
引出“品格”
这种“缘物寄情”
和拟人化的创作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花卉均为中国传统道德与美德再现,作者通过花草所表现出的个人的、中华民族的美德,寄托高尚的情怀与美好的向往。
(设计意图)
针对本课内容及重点组织讨论,使学生对本课有进一步的认识,引起学生对本课涉及的问题认真思考。
浓厚有趣的新鲜知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2【讲授】教授新课
(教师)
将兰花实物展示在学生面前,请几位同学到讲台来与老师一起帮大家观察兰草的结构组合变化。
(叶子是扁形长叶,两头窄中间宽,自然形成优美的弧线。花瓣扁长,娇嫩,5-6瓣较疏散。)
打开射灯,将兰花的投影打在黑板前的白纸上(教师示范)
2、国画中有几种笔法和墨法?他们会出现哪些效果?
笔法:中锋、侧锋、逆锋、拖笔。
墨法:
五墨——焦、浓、重、淡、清。
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学生)
注意结构细节,可通过触摸、闻等方法体验花卉的美感。
同老师一起研究穿插组合规律:一笔长,两笔短,三笔破凤眼。初步尝试具体内容的绘画,体验各种组合的方法。
练习调笔,,表现虚实以及叶子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的转折关系。
(设计意图)
观察:为创作打下第一伏笔。
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三笔穿插画叶法,体会构图的技巧。并利用真花一盆,写生灯的照射投影来观察叶子与花的穿插变化规律。
体会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巧。
活动3【讲授】板演
(教师)
(演示笔法和墨法:用中号笔吸水,笔锋调浓墨,在调色盘中侧锋调笔,调出色阶,笔尖继续调浓墨,中锋行笔画叶子。)
要点:一笔长、两笔短、三笔破凤眼。
(学生)
一笔舒展而定势,
两笔短而出交叉,
三笔破出更多的交叉和动感,从而突出主题。
(设计意图)
一笔舒展而定势,
两笔短而出交叉,
三笔破出更多的交叉和动感,从而突出主题。
活动4【练习】叶子的画法
(教师)
教师巡视辅导
(放音乐)
(学生)
学生完成叶子的画法并进行简短的总结与(听音乐)。
(设计意图)
体验具体技法,突出重点。
活动5【导入】名作赏析
(教师)
根据叶子的动势确定花的位置、多少以及动态,从而达到体现品格的主题。
(多媒体展示名家作品)
(学生)
学生感受,并根据自己的主题添加兰花。给自己的作品命名,并阐明寓意。
(设计意图)
自评、互评,互相学习借鉴。进行德育渗透
活动6【测试】检 验、评价
(教师)
多媒体展示象征品格的词语和教师的范画。(例如:暗香、淡雅、芬芳馥郁、优雅谦柔…)
(学生)
学生以“连线”的游戏方式,将范画与“品格词语”相联系,并阐述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
突破难点:
学生思考总结,展开讨论,抒发自己心中的想法,达到德育的效果,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活动7【练习】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课的重点知识,总结国画基本技法。
品格-----清香、暗香、幽香,香远,清韵……
观察→欣赏→表现:{构图与结构:一笔长,两笔短,三笔破凤眼
{笔墨情趣:由浓到淡,画出墨分五色的变化
活动8【测试】再次拓展、德育渗透
(教师)
1、学过本课,为什么中国文人画家对这些植物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2、其实,任何花卉都有其品格,课下请同学们主动观察你身边的花草,感悟它们的品格,并通过创作表达出来,下节课我们一同来赏析大家的作品。
(学生)
其一,士大夫、文人有自觉的文明化观念和历史意识,喜欢给自己的生活和语言披上“文”的色彩,题诗作赋不能尽意就用图画表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二,就是中国人借“四君子”表现自身的高风亮节,不与俗世同流合污,也是对一种理想化生活的向往。
(设计意图)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达到使同学们对生活中的细节学会观察,学会欣赏。学会表现,从而得到更多的感悟。进行德育渗透
活动9【作业】观察与创作
同学们主动观察你身边的花草,感悟它们的品格,并通过创作表达出来
活动10【活动】《有品格的花卉》课后反思
《有品格的花卉》课后反思
本课是以传统中国花鸟画中,梅、兰、竹、菊以及荷花等为题材展开的国画课,通过本课内容使学生对中国花鸟画笔墨技法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本课对学生具有传统美德的教育作用。
本课虽然是一节中国画的绘画课,但本课的中心在于突出“品格”二字,通过历史文化名人对花草赋予品格的作品及画面中诗赋的欣赏,使学生了解、感受不同时代的作者在创作中表达的中心思想。本课以“兰花”内容切入主题,引申到四君子的题材作品,并通过兰花实物的欣赏和观察,与学生共同分析花卉的品格,并通过对兰花实物的观察进行中国画笔墨技法及构图的练习,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创作。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花鸟画创作的基本知识,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在中国画中“缘物寄情”的艺术特色,学生对中国画的了解比较肤浅,虽然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接触到了中国写意花鸟画内容,但是对掌握中国画笔墨技巧及提高对中国画的审美感受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将在老师的引领指导下,初步尝试中国画用笔的技巧和用水、用墨的变化,在教授学生技巧和构图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绘画内容的理解,突出“品格”二字,并且由浅入深的进行技法练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受完成作品,切忌一味的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