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三押题信息卷
语文(二)参考答案
1.B(“由主试官们先行判卷”理解错误,原文是“先行过目”,而非正式判卷。)
2.C(“旨在证明唐朝科举的腐败”错误,旨在证明唐代形成了与“纳卷”“行卷”相应的“公荐”“通榜”等做法。)
3.A(“为弥补‘行卷’的弊病…”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相应的“公荐”“通榜”等做法与“纳卷”“行卷”等相关。)
4.B(“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等具体问题”曲解文意。材料三中,从行业层面而言,为物流业“营造宽松环境”,要“放宽物
流市场准入限制,消除行业壁垒…加强物流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和监管”。)
5.C(A项中“但增长率却逐年急剧下降”判断有误,从图一所示可以看出2016一202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长率有降
有升,降幅并不急剧,2019年和2020年的增长率持平。B项“降低社会物流运输成本成为物流业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
题”曲解文意,我国物流业运输成本占比高,并不意味着降低运输成本就一定是“物流业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材
料一可知,我国物流行业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为并列关系,没有首要次要之分,从材料三可知,发展物流业需要国家、物
流行业和物流企业从多方面综合施策。D项“相比于工业,我国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望文生义,于文无据,物流总额不是
判断我国工业、农业发展情况的唯一根据。)
6.①国家层面,建立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制定切实可行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激励
有志者投身物流事业:②行业层面,强化创新驱动,构建企业主导下产学研用协同推进,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③企业层
面,多渠道培养复合型的物流专业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确能
言之有据,亦当认可)
7.B(“表明母亲并不相信冒犯神灵的禁忌”之说没有文本依据,她之所以“抢我”、责备父亲主要是因为爱子心切:事实上,
多年后母亲还在为当年“我”配合石蛋翻上戏台演《六月雪的事纠结,帮“我”在神灵前许愿、让“我”回来请演还愿戏,可
见她并非不相信冒犯神灵的禁忌。)
8.①“我”用来衬托其他人物。“我”是石蛋形象的陪衬者,石蛋与“我”同样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如无表演“六月雪”这样的
意外,石蛋很可能像“我”一样“离开故乡,升学、工作”。②“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讲述者。“我”见证了石蛋的命运,目
睹耳闻了他悲刚人生中许多不幸的遭遇,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③“我”是故事的线索性人物。“我”自始至终穿行于小说
每个环节,使故事更紧凑集中。(每点2分:作用1分,分析1分)
9.标题“六月雪”源于我国传统悲剧《窦娥冤》,以此为题,具有其丰富的意蕴:①标题“六月雪”实指闽戏《六月雪》,那是
“我”和石蛋向来村演出的闽戏老演员求学,并在村中祠堂前戏台上演出的一场戏:②标题“六月雪”借指石蛋的人生悲
剧,石蛋被认为私自在戏台上表演《六月雪》,冒犯神灵烧坏了大脑,导致其悲剧性的一生;③标题“六月雪”喻指社会时
代警示剧,现代社会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仍有人囿于习俗、执于贪念,酿成人间惨剧,作者对此进行了批判。
(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10.D(“帅”是“其众”的谓语,“其众”是“帅”的宾语,又是“趣云州”的主语,故“帅”后不宜断开。“二月”纪月,“庚午”纪日,
“二月庚午”表具体时间,应与后文断开。“尽忠遣使送符印”语意完整,枚在“符印”后断开。原文标点为:“克用帅其众
趣云州,行收兵,二月庚午,至城下,众且万人,屯于斗鸡台下。壬申,尽忠遭使送符印,请克用为防御留后。”)
11.A(“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皇帝在位期间可改换年号,一个皇帝可有多个年号。)
12.A(“李尽忠趁机亲自劝说李克用起兵”错误,原文为“尽忠遣君立潜诣蔚州说克用起兵”,是李尽忠派遣康君立偷偷去蔚
州劝说李克用起兵。)
13.(1)但振武节度使李国昌功劳大、官位高,他的儿子在各军中勇武第一,如果(我们)辅佐他们来发动武装起义,代北就
不难平定了。(“勇冠”“举事”“不足”各1分,句意2分)
(2)甲戌(初八日),李克用进人防御使府处理政事,命令将士们上表朝廷请求皇帝的正式任命,朝廷不同意。(“视事”
“表”“敕命”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唐倍宗乾符五年(878年),振武节度使李国昌的儿子李克用做沙陀副兵马使,防守阵州。当时河南地区的盗贼蜂拥而
起,云州沙陀兵马使李尽忠与牙将康君立、薛志勤、程怀信、李存璋等人谋划说:“现在天下大乱,唐朝廷的号令不再能行于
四方,这正是英雄树立功名获取高量的时候。我们虽然各自拥有军队,但振武节度使李国昌功劳大、官往高,他的儿子在
各军中勇武第一,如采(我们)辅佐他们来发动武装起义,代北就不难平定了。”众人觉得是这样。正值大同防御使段文楚
兼任水陆发运使,当时代北地区连年饥荒,朝廷漕运来的粮食续不上,段文楚减扣了军士很多衣粮,而且用刑罚颜为严峻,
士兵们怨恨愤怒。李尽忠派遣康君主偷偷到蔚州劝说李克用起兵,除掉段文楚而代替他。在这时李尽忠连夜率领牙兵攻
下牙城,将段文楚及其判官柳汉璋等人遠捕入狱,自己暂掌州事,派人请李克用来。李克用率领他的部众赶往云州,行军
【高三押题信息卷·语文(二)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20212022学年高三押题信息卷
语
文(二)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
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城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城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
上的非答题区战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朝选官制度逐步形成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唐朝科举制下形成的“纳卷”“行卷”制度,最大限
度地推动了诗歌创作之繁荣。
唐朝科举考试没有弥封制度,考官直接面对考生。同时,仅靠考场短暂比试而决定考生前程的方式
确实也存在不合理性。为了弥补科举考试过程中此种不足,唐玄宗天宝元年礼部侍郎韦陟知贡举,针对
性地采取了“纳卷”的措施。《旧唐书·韦陟传》载:“陟先责旧(文),仍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试一日,知
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美声盈路。”此后,朝廷效仿这种做法,大约在天宝年间形成制度。
所谓“纳卷”,就是指唐朝考生应省试之前,选择自己的优秀作品交纳给主试部门,由主试官们先行过目。
“纳卷”制度依然有两个不可避免的弊病。第一,唐朝进士科“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每人选优秀作
品十多首,总共就有一万多首作品。让主试官在有限的时间里,认真读完这么多作品,并加以甄别,是一
件艰难的工作。第二,如韦陟这样“尤鉴于文”的主试官毕竞不多。考生因此自寻出路,“行卷”应运而生。
所谓“行卷”,就是考生将自己的优秀作品选在考前送呈当时社会上各界名流,请求他们向主考官推荐,从
而增加及第的希望。
与“纳卷”“行卷”等相关,唐代形成了相应的“公荐”“通榜”等做法。即:在进士科考试之前,向主考官
公开推荐考生,考前就决定录取名次。如《唐摭言》卷六记载,太常博士吴武陵持杜牧的《阿房宫赋》向知
贡举崔廊举荐其为状元,崔耶答日“已有人”“不得已,即第五人”,意思就是此时状元万乃至前四名的人选都
已经内定,这时候只能内定许杜牧为第五名了。可见,行卷制度下科举考试的名次在考前往往就已确定。
在如此科举选官制度背景下,店人不会写诗,没有优秀作品可选,便是自绝前程。况且,唐朝进士科
考试录取名额板少,《店摭言》中也提到彼时“五十少进士”。唐朝学子既需年年投考,就要不断“纳卷”和
“行卷”,也就是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优秀作品特选。所以,唐人需要不断写诗,乃至终生弹精竭虑,务力
推陈出新,打磨出精品。他们不仅仅需要超越自我,更需要与周边考生比较,努力做到出类拔萃。
中唐“苦吟”诗风之形成,即得力于“纳卷”“行卷”之风。唐人日常生活中,孜孜不倦地寻觅诗材和写
诗的灵感。《新唐书·李贺传》载:“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爽奴,背古锦寰,遇所得,书投衾中。”《新唐
书·贾岛传》载:“当其苦吟,虽逢值公卿贵人,皆不之觉也。”唐人如此醉心迷恋诗歌写作,从盛唐以来已
经形成风气。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迷》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孟郊《夜感自造》
【高三押题信息卷·语文(二)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