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课件(7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课件(7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6 10:2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夜书所见
导入1
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
夜书所见
导入1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大诗人王维和叶绍翁的诗歌,从他们的诗歌中去感悟他们内心的世界。
叶绍翁: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他是江湖诗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代表作《游园不值》《夜书所见》
山行
在山林中行走。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jìng xié
fēng

xíng

行 走
银 行
háng
远上寒山石径斜
jìng xié
远远的山上有一条斜斜的石头小路。

远山
小路

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 )。
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 )。
白云生处有人家
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房子
人家
白云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远的山上有一条斜斜的石头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 )。
霜叶红于二月花
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的花还要红。

枫叶
霜叶
fēng
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风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风景,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的花还要红。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说一说
这首诗写的是( ),诗人杜牧( )这个季节。我是从 ( )这一句中体会出来的。(朗读)
秋天
喜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是小诗人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朗读点评
我觉得( )小朋友读得好,因为( )。
说一说
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枫叶,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的花还要红。
画一画
画一幅《山行》图:
把你们对这首诗的感受全都画进图里。
学习古诗的方法:
先将诗的内容读准确,读流畅。
根据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有的需要补充或调整。
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试着背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萧萧 梧叶 送寒声,
江上 秋风 动客情。
知有 儿童 挑促织,
夜深 篱落 一灯明。
宋 叶绍翁
夜书所见
你知道叶绍翁吗?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为什么作者用“萧萧”这个词语,有什么特殊含义?
表达了一种凄清、悲凉的心境,诗歌是有意境的,作者开头就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
有孤单凄冷之情、有思念家乡之情……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触发了读者的遐想。
这场景作者可能在儿时也和自己的小伙伴经历过。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的生活,思乡之情更加强烈了。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一说 写一写
比起远离家乡的游子们,你现在想对自己的亲人说些什么?
相同点(主题相同)
不同点(表达方式不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
思念故乡 思念亲人
由佳节的思念之情想到重阳节的登高、插茱萸之景。
由情入景
由梧叶、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等景物触发了思念之情。
由景入情
作业布置:
再找几首同一主题的诗歌,比较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xiāo
萧条 萧萧


促进 促织


篱笆 篱落
字词积累
tiāo 挑水
tiǎo 挑战
字词积累

客人
客气
字词积累
luò
落水
落叶
会写字
hán
jìnɡ
xié
shuānɡ
zènɡ
liú
ɡài

会写字
cán
jūn
chénɡ
sònɡ
tiǎo
易错提示
径:右上部不要写成“又”。
送:“关”最后一笔变为点。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的“登”上紧下松,“登”的左上角是横撇、点,右上角是撇、撇、捺,两个部件要写得紧凑。
左右结构,左右均等。左边的“歹”不要多一点,起笔横的长度不要超过竖中线。右边的“戋”是长短不一的两横,斜勾要写得舒展,注意与左边“歹”笔画的穿插,最后不要忘写右上角的点。
下结构,上紧下松,下面先写两短横,两竖后再写一长横,长横的宽度不超过上面的“宀”,三横画之间距离匀称。撇捺舒展,两个瓜子点写在竖中线上。
上下结构,上下均等。上面“羊”一竖不出头,三横画长短相似,距离匀称,第三横在横中线上。下面是“皿”,最后一笔要写长,托起整个字。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1.写出自己对划线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2.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1.默写古诗《山行》。
1.写出自己对划线字词的理解。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业
1、把音节补充完整
L j c j ch j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组词。
3、写上合适的词。
于( ) 首( ) 枝( )
一( )花 一( )歌 一( )枫叶
一( )诗 一( )枪 一( )白云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石径斜(xié xiá)
挑促织(tiǎo tiāo)
橙黄橘绿(chén chéng)
三、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1.停车坐爱枫林晚(       )
2.荷尽已无擎雨盖(       )
3.菊残犹有傲霜枝(       )
4.夜书所见(       )
5.知有儿童挑促织(        )
三、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1.停车坐爱枫林晚(       )
2.荷尽已无擎雨盖(       )
3.菊残犹有傲霜枝(       )
4.夜书所见(       )
5.知有儿童挑促织(        )
一、寒山蕴含生气
1.比较用字,判断正误。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深处有人家
(1)“生”表现出白云的升腾、缭绕和飘浮的动态。
(  )
(2)“深”表现出“石径”及“人家”的深远。(  )
(3)诗句中只能用“生”,如果用“深”就与诗人要表达的意境不相符。(  )
2.下面是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判断正误。
(1)这两句写了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
(2)“寒”字点明了深秋时节,突出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凉。(  )
(3)“石径”是山里人家的通道,“人家”可以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  )
二、霜叶胜于红花
1.理解词语,选择。
(1)一个“晚”字说明诗人的山行是(  )
A.从白天边走边赏景,直到傍晚。
B.从傍晚才开始的。
(2)“红于”与“红如”相比较(  )。
A.意思相同   B.意思不同
2.理解后两句,判断。
(1)因为傍晚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
(2)“霜叶红于二月花”仅仅只是比较两者颜色的深与浅,与作者表达的情感无关。(  )
(3)“霜叶”与“二月花”相比,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耐寒,经得起风霜的考验。(  )
三、赏秋天:最美季节
1.荷与菊:体会一“尽”一“残”,一“无”一“有”的对比,作选择。(  )
A.说明自然的规律,花开花会落,生物都有生长的周期。
B.荷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那傲霜挺拔的花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C.作者的用意在于说明夏天和秋天各有特点。
2.秋天的橙黄橘绿:判断。
(1)“橙黄橘绿”说明了秋天的色彩丰富。(  )
(2)“橙黄橘绿”主要说明作者对这两样水果的喜爱。(  )
四、赠友人:相互勉励
1.深入理解“橙黄橘绿时”的含义(  )
A.只是指时节,秋末冬初。
B.用来说明人生到了谢幕的时节了,要看透一切,放下一切。
C.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五、悲与乐相衬
1.选择。
A.所见    B.所想
(1)知有儿童挑促织(  )
(2)夜深篱落一灯明(  )
六、景与情相融
1.“寒”既有秋风的寒凉之感,又有漂泊的凄凉之情。(  )
2.“客情”是指作客他乡时,受到礼遇的友情。(  )
3.“萧萧梧叶”与题目中的“所见”是不相符的,因为萧萧的声音只能听而不可“见”。(  )
2.理解,判断。
(1)挑促织的儿童一定是快乐的,与诗人此时的心情一样。(  )
(2)挑促织的儿童玩得快乐,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回忆与思念,与诗人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
延伸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理解词语,选择。
(1)“九月九日”是指(  )。
A.重阳节 B.佳节
(2)“登高”是指(  )。
A.家乡的节日风俗 B.与兄弟之间的登山比赛
(3)“忆”是指(  )。
A.回忆 B.思念
A
A
B
2.为什么诗人王维“每逢佳节”就会“倍思亲”?
3.你所在的地方过重阳节的时候有什么风俗习惯?写出两个。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这是因为佳节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而王维身在异乡,想到自己不能回到亲人的身边,因而会感觉到“每逢佳节倍思亲”。
吃重阳糕
饮菊花酒
二、百字练笔
用一段话描写《夜书所见》中“儿童挑促织”的情景。